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阅读·电影·生活·分享电影月刊
纳粹式独裁专制真的不可能重演吗?

纳粹式独裁专制真的不可能重演吗?

作者: 洋洋说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7-24 19:00 被阅读205次

    《浪潮》这部电影我看了有一段时间了,有内核的电影,总有这样一种魔力,区别于纯感官爽片,它是需要你花时间去沉淀的,但对于写影评的人来说,你沉淀时间过长,很多细节会忘却,时间过短,又很难深刻领会。有时往往还需要激发点,关于我的激发点之后再说,我们先回头来看题目中的问题,这也是浪潮中的一句台词,“纳粹式独裁专制真的不可能重演吗?”该片的剧情也由此展开。

    二战之后,德国接受民主教育,民主意识是深入民心,绝大部分民众不相信纳粹独裁会重演。而在德国一所高中,就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文格尔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实行独裁专制,当一周结束时,所有参与者都已沉溺于专制统治之下,甚至整个城镇都掀起了这股“浪潮”。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思想都在发生转变,短短的一周时间内,由民主人士转向独裁的坚定拥护者。

    《浪潮》

    而该片改编自美国的真实事件。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

    在影片中,导演深入的剖析了不同角色抛弃自由,投向集体的原因。原本深受自由教育的学生们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180度的思想转变。人是如何轻易的屈服于浪潮,屈从于独裁者的?

    文格尔

    文格尔

    文格尔老师作为这次实验的策划人,是个很酷的人。他曾在柏林克罗伊茨贝格,这个德国反传统及左翼运动中心和标志地点呆过五年。影片的开头便是文格尔听着一首劲爆的来自美国朋克乐队Ramones的《rock n roll high school》开车前往学校。作为一个先锋的左倾自由主义者,当他成为“元首”后,随着实验的进行,在绝对权力的诱惑下,也逐步迷失了自我。他为纪律装饰上华丽的外衣,使权威隐匿在常识,科学,公众舆论之中。他通过一些文饰过得语言和行为,实现了对浪潮成员的身体与精神统治,得到了尊敬和爱戴,也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幸福感。事实证明,即使受自由主义教育浸润多年的人,也无法逃避对权力的贪婪。

    蒂姆

    蒂姆

    蒂姆是富家子,但家庭缺少温暖,在学校也倍受欺负,一直渴望融入集体摆脱孤独。“浪潮”成立后,他得到了来自集体的帮助,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全感。通过这个集体,他感觉自我价值被提升,同时有了归属感。并把自己的名牌球衣球鞋全部烧掉,变得越来越狂热,越来越偏执,甚至未经同意自告奋勇来到元首家蹲守当警卫。当蒂姆有了为集体信仰而战的崇高理想,他一改平时的懦弱形象,竟敢冒着生命危险到处喷绘“浪潮”的标志,正因为他在崇拜和服从中寻到了幸福,便可以把自己和别人的死亡看的轻如鸿毛。

    在自由的资本主义世界里,来自社会的恶意与竞争焦虑,无时不刻在挑战着人的神经,安全感与无条件的平等都是这个世界无法给予其人民的。当一个集体可以带给孤独的人无尽的安全感和力量感时,牺牲让他们感到恐惧的自由,对他们来说根本无关紧要。甚至作为被统治且受虐的一方,往往对施虐者会产生一种依赖和爱,以求从施虐者处获取稳定的安全感。当文格尔决定解散浪潮,蒂姆唯一的依赖消失时,他的人生便也失去了意义。

    卡罗

    卡罗

    卡罗是个美女,家庭幸福,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一直凭借美貌在学校和男友处得到更多的优待和宠溺。但在美貌的外表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缺失,排练话剧《老妇还乡》时的不知变通,回答问题时的照本宣科,以及对纪律的崇拜,无一不是在引用权威的意识。把权威的意识当成所谓的自我意识,但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的自我。而在已经习惯于做焦点的卡罗被“浪潮”排斥后,她有了思考和怀疑,一反原本积极的支持态度,开始坚定的抗议浪潮活动。要知道在所有人群中,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最富有从众心理与对权威的崇拜。而拥有自我意识通常被认为是个体成熟的标志,卡罗从崇拜到怀疑再到身体力行的行动抗议,其成长是有目共睹的。

    马尔科

    马尔科

    马尔科是卡罗的男友,他成长于一个父母情感破裂的家庭,母亲毫无避讳的出轨给马尔科带来的是家庭的无爱,女友的娇纵也使他愈加疲惫。他的思想转变是无知与怨恨的叠加效果,无知导致轻信,独裁者那简单粗暴的政治宣言极易蛊惑无知者。群众心理学中,传达思想就必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低俗化,变得十分明确,越简单的口号感染力越强,越频繁的重复口号,群众越容易相信。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马尔科对家庭,女友的怨,与水球比赛的不如意情绪根本都出于爱,受荷尔蒙分泌影响,当本能的性欲里比多无处释放时,其反作用破坏性里比多就会成比例叠加出现。面对女友对浪潮怀疑造成的不明确性,马尔科彻底愤怒了,破坏力找到宣泄出口,因此他扇向女友那一巴掌就不难理解了。马尔科集中体现了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的弱点。

    丽萨

    丽萨

    样貌身材都很平凡的丽萨在学校并不受关注,一向热爱戏剧的她再努力也没有上台的机会,作为美女卡罗的朋友也一直被朋友忽视,虽然一直暗恋着马尔科,但她没有勇气向马尔科告白。当浪潮带给她同卡罗平等的壮丽幻象时,集体在丽萨心中有了神秘力量。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便全部集于这一集体。

    凯文

    凯文

    凯文本是一众学生中最有个性的,最后也不得不屈从于浪潮。无外乎因为他已无法承受自由带来的孤独感,朋友的背叛使他孤立无援。集体的力量极易使异于集体的个人受其排挤,而导致内心的孤独和焦虑。在这种压力下,凯文情不自禁的放弃了个人立场与个性,加入到浪潮中来。要知道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有着爆裂般的巨大能量,迫使凯文不得不在被孤立与投奔集体之间做出抉择。

    丹尼斯

    丹尼斯

    片中的丹尼斯是学校戏剧社的导演,他们在排练的戏剧是迪伦马特的代表作《老妇还乡》。然而排练过程并不顺利,女主角卡罗的娇纵,男主角费迪的即兴发挥都分分钟把每次排练引向失败。丹尼斯的无力感无以复加,但当大家都加入浪潮后,集体荣誉感巨增,费迪也不再耍个性,每个人都各安其份,排练前所未有的顺利,让本已放弃了导演权力的丹尼斯看到了前途和方向。浪潮使每个人之上都有他要服从的人。每个人之下都有他可以对只行使权力的人。该种意识形态也满足了丹尼斯对掌控戏剧主导权的欲望。

    而本片《浪潮》的导演也叫丹尼斯·甘赛尔。在片中丹尼斯·甘赛尔客串了马尔科母亲的出轨对象,也出现在酒吧讨论时代精神问题。

    莫娜

    莫娜

    莫娜作为该片的理性担当,从头至尾都未被浪潮洗脑。她是回答群众如何避免被纳粹式独裁绑携的正解。首先要具有强大的常识,认清独裁的基本表象,然后警惕和怀疑一切经过装饰而隐匿起来的权威,最后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了自我判断决策力,成长为真正独立的自我时,人便不会轻易被蛊惑了。

    扩展

    1.《老妇还乡》是著名瑞士德语作家、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的代表作剧作之一。强烈建议大家看看这部德语音乐剧。

    故事讲述了62岁的亿万富婆克莱安回到家乡——居伦,一个最贫穷、最微不足道的小城镇。在此之前,全城的人们都为她的回乡欢欣鼓舞,希望富裕而慷慨的克莱安稍发善心,使这个可怜的小城起死回生。市长把希望寄托在克莱安年轻时相好伊尔身上。但谁都没有想到如今珠光宝气的她,回来的唯一目的就是复仇。克莱安准备捐献给居伦城10个亿,条件是必须杀死伊尔,为自己买回公道。原来45年前,克莱安与伊尔热恋并怀孕,但伊尔抛弃了她。还制造伪证,克莱安被迫离开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她嫁给一个石油大王,获得巨额遗产。她表明如果谁杀死伊尔,居伦城就能得到这10亿巨款。市长代表市民拒绝接受这祥的捐款。但随之而来,居伦城中所有人都开始用赊帐的办法来改善生活,人们纷纷到伊尔店里赊帐买最好最贵的东西,伊尔的儿子甚至买了汽车。这一切让伊尔感到恐惧,当伊尔预备乘火车逃跑时,全城的人出来围住他为他“送行”。后来大家决定通过公民大会,让全城人公开审判。最后,伊尔在众人的压迫下心脏衰竭而死。

    2.柏林克罗伊茨贝格是德国反传统及左翼运动中心和标志地点,也是朋克音乐和文化的中心,与反主流文化聚会的沃土。在东西德国分裂期间,处于东西柏林的交界地带的克罗伊茨贝格区对当地人来讲就像是世界的尽头。毒品和犯罪的猖獗,以“另类的生活方式和非法占据空屋而著称”。所能期待的学生运动时期的所有元素,朋克、摇滚、毒品、性、暴力等等,也许都会在这个地方不期而遇。也曾多次发生暴乱,但它不仅仅只是“乌托邦”,也是犯罪的巢穴。直到某一年在克罗伊茨贝格区,一位少女被歹徒残忍的杀害,于是有了所谓的“五十张笑脸”的城区改造计划。社区政府的想法很简单,利用当地居民熟悉的街头涂鸦艺术改变社区。人们挑选了五十张笑脸,将其涂鸦在社区的每个角落。他们有的来自明流,艺术家、民权运动者等等,大多受人尊敬的人,也有来自社区里的普通人,也就包括那位被杀害的少女。令人诧异的事情从此发生。这些笑脸对于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多数青年人的影响难以估计,人们只是后来才发觉,克罗伊茨贝格区的犯罪率下降,治安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而众所周知,街头涂鸦的生命周期不过几周至几个月,涂鸦的规则便是不断在墙面覆盖上新的创作。但几十年来没有一个人改动过这五十张笑脸,当地的居民反而自发的添补脱落的颜色。克罗伊茨贝格区又回到了“城市的中心”。

    五十张笑脸计划
    五十张笑脸计划

    扩展阅读

    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著

    2.《对自由的恐惧》作者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电影夫人:好专业
        洋洋说电影:@怪夫人 太专业的东西往往曲高和寡,不过关于这部电影,我只想这么写😆
      • 她去了英国:写的有点像论文,还有文献😀
        洋洋说电影:@他去了英国 是啊,各种风格都尝试一下,这次不够有趣了

      本文标题:纳粹式独裁专制真的不可能重演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my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