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镐(hao),小名康乐,江宁人,五代时南唐著名将领。
南唐保大元年,边镐奉南唐中主李璟之命,镇压张遇贤起义,随齐王李景隆进攻割据福建的闽主王延政,历经激战,王延政出降。
闽亡后,南唐诸将都忙着争功,只有边镐不发一言,因而取得李璟信任,此后他又以信州刺史兼湖南安抚史的身份,率军平定割据湖南的马氏政权,进位武安军节度。
边镐占据潭州后,刚开始,把潭州城内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们都称他为边菩萨。
可不久,边镐就沉溺于佛道,修寺庙,建道观。潭州的财政收入,除进贡金陵之外,全部花在佛事上,地方政事和民生问题,他全然不顾,边镐逐渐在潭州失去了民心。
这时候,南汉内侍省丞潘崇彻、大将谢贯率兵攻打郴州。边镐出兵抵御,大败而归。郴州失守,让边镐威风扫地。
李璟除了把湖南的财物、粮食都运到了金陵外,还让都官郎中杨继勋在湖南继续搜刮,以满足湖南驻军的军需。
杨继勋在湖南横征暴敛,并指使粮草供应官王绍颜大量克扣军饷,这在军中造成了极坏影响,不仅湖南的降兵军心动摇,就连南唐军内部的将士们也都怨气冲天。
孙朗和曹进是跟随边镐进军潭州的南唐旧将,他们率先发难,带兵去找王绍颜,准备杀了他。
王绍颜见情况不妙,躲进了柴火堆,逃过一劫。众人没找到王绍颜,转头又去找边镐,要求他杀了王绍颜。
边镐虽然答应了,但态度却很敷衍。孙朗等人退回营后,见边镐迟迟没有动静,就打算连边镐也一起干掉。
当天晚上,孙朗和曹进率部众到府衙纵火,打算烧死边镐。不巧天下大雨,几次点火,都让大雨给浇灭了。
边镐听说有人在门外放火,立即派兵去抓捕,并让人吹响了号角。
号角一响,孙朗等担心大军围攻过来,难以脱身,于是,斩关夺门,强行出城,连夜逃往朗州,求见武平留后刘言。
刘言听问明情况后,非常高兴。他和武平副使王逵厚赏了孙朗、曹进,然后整顿兵马,打造兵舰,准备进攻潭州。
此时李璟听了宰相冯延已的话,派兵攻打桂州,结果大败。于是他决定召回李建期,授刘言为节度使。
冯延已建议,先将刘言召到金陵观察,如果他真心归降,就授节度使给他,如果情况不对,就找机会干掉他。
刘言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对来使说,等自己把朗州的事情安排就绪后,就立刻去金陵。
随后,他以王逵和周行逢为正副元帅,兵分几路,取道潭州,没几天就直逼潭州城下。
边菩萨听闻消息,慌忙派人到金陵去搬救兵。可救兵还没到,边镐就因为心里发毛,连夜逃走了。
主帅出逃,官民也蜂拥而逃,一座醴陵桥,竟活生生被蜂拥而过的人马压塌了,逃跑的人被踩死的、被踩伤的、掉进水里淹死的,多达一万多人。
王逵拿下潭州后,继续收复湖南各地。南唐虽然控制着湖南大半地盘,但主帅边镐都逃跑了,其他人也犯不着为李璟殉国,于是都一窝蜂地不战而逃了。
刘言从此不再向南唐称臣,改向后周称臣。他派人到汴州,向后周上表,报捷称臣,请郭威派人来治理潭州。
郭威并没有派人来管理潭州,而是封刘言为武平节度使,兼朗州大都督,升朗州为湖南首府,位列潭州之上,确认了刘言湖南王的身份。
李璟得知潭州兵败,立即下令将逃回金陵的边镐革职查办,流放饶州,并下令斩了不战而逃的岳州刺史宋德权和监军任镐。
当初,边镐跟随查文徽攻克建州,释放了所有俘虏,建州人称他为“边佛子”;攻克潭州之后,社会秩序井然,市场照常营业,潭州人称他“边菩萨”;不久当了节度使,为政却没有章法,只是每天摆设斋品,大修佛事,潭州人很失望,称他为“边和尚”。如今,边和尚彻底沦为罪人。
南唐卷入与后周的战争时,边镐被重新任命为将领,被后周军队生擒,周世宗柴荣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等到双方议和,边镐又被遣返,但从此不被重用,最后卒于金陵。
(资料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