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心理学《幸福的陷阱》书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头脑告诉我们,生活在别处会更美好,我们不是现在的样子才会更快乐。每当被这些想法钩住,我们就会被拖入浓厚的心理迷雾,眼里的世界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问问自己,是不是也时常会被这样的想法迷惑。
事实上,很多时候,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原来与自己一样的人过的比自己好时,我们总是会觉得当下的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殊不知,此时此刻的我们,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当下,而是被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吸引,以至于,不知道当下对我们的意义。
记得有一本书的名字是《当下的力量》,从书名中可以看到当下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一时刻都会有无数的想法从头脑中冒出来,任何的想法都会拉走我们的一些注意力,以至于,当下的那些时间有很多都消耗在与那些想法的纠缠中。
在那些纠缠中,有很多都是对自己当下的一些否定,比如说对觉得以前如果选择了某件事的坚持,可能就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还有一些纠缠是对所做事情的怀疑与否定,进而有了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那些对当下的否定声音越强烈,就越是难以控制强烈的情绪。
人本身就是情绪动物,在那些强烈的情绪影响下,很难做到集中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上,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仅消耗了时间,也消耗了精力。回到当下,就是感受到当下的那些美好,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美好,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那些美好的存在。
回到当下,认识现在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把这样的状态真实的记录下来,在我们看到那些文字的叙述,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是谁。很多时候的想象并不真实,只有从想象中走出来,才有可能更接近和触摸到现实。
回到当下,认识自己,就是为了能够在现实中活出真实的自己。这样说可能有一些模糊,之所以会觉的模糊,因为此时此刻的我也没有回到当下,而是头脑在思考文章该怎么写,身体却有一些抗拒,那些抗拒是因为做的时间有些长,身体在僵硬中有了想移动的需要,这些移动会带着头脑意识的波动,这样的波动,又会有一些想法冒出来。
以上感受想法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到当下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会有很多的连锁反应,比如说感受身体的僵硬,在移动中变换着对身体的感知,这样的感知是平时觉察不到的。有一本书的书名就是《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身体已经觉察到了。
比如说对某些事情的抗拒,就是一种自我保护,那些惊吓,会让我们的血压迅速的升高,高血压就是自我保护的措施。感受当下,就是认识到自己在当下的状态,从那些状态中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我是谁?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中常见的问题,可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在看到那些问题的时候,如果只是从表面看那些自己,会有很多的自己是不认识的。比如说愤怒时的自己,爱家人时的自己,旁观者的自己,当事者时的自己。这么多的自己,如果不回到当下,那些自己就像是一个影子一样,如过眼云烟一般。
回到当下,认识自己,是在感知中更好的做自己。以现在的此时此刻为例,坐在这里的我写着文章,两耳可以不闻窗外事,尽管这一会儿周围是嘈杂的,我的关注点是我的感知,我的感知告诉我,当下的自己就是这一篇文章的主人,这一篇文章亦是当下所做事情产生的结果。
假如说没有回到当下,此时的我可能就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做一些与写作无关的事情,想一下那些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当然,读书和娱乐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情感的需求,以及自我认同的意识。
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的那些看似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之所以会觉得习以为常,因为那些习以为常是生活的特点,正常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的波澜不惊,更多的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
真实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很多时候的波澜不惊底下是暗流涌动。以我们的思维为例,很多的思维是我们觉察不到的,只是在一瞬间,可能就会飞到十万八千里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思维具有开放的特点。
回到当下,就是要让那些飞一般的思维回到眼前,就在当下,我们就是现在这个自己,这一刻,你是谁?就应该做符合你当下自己角色的事情,回到当下,认识当下的自己,才有可能做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是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中体现出来,自我也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