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天气变暖,滋生万物;花儿盛开,争奇斗艳。农民开始耕作,播种希望。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惊蛰并没有象往年那样雷声大作,阴雨不断。夹带阵阵寒意的风,不时的吹过,冬的衣裳不敢褪去。虽有不少地方疫情防控有所宽限,但依旧没有放松那根紧张的弦。一日日的期盼,一日日的等待,把期待和希望不由自主的转到惊蛰,以为巨雷声能够吓走瘟疫,还人间安宁。
不误农时这才是最要紧的事。错过农时就错过了一年的收成,作物生长要适宜时令。老祖宗对于天气的观察和经验积累,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得来的,久而久之流传下来便形成了习惯。在科技极不发达的时期,农民更多的就是依赖老祖宗的这些经验。农村流传很多农谚,内容简短扼要,朗朗上口,内涵却非常丰富。每条农谚都非常清晰的表达事物的意思,告诉人们该如何行事。正因为这些农谚,让农民把握时机,适时农活,按时收获。看天识天气变化,听雷知天气动向,见雾明天气好歹。
小时候,跟在大人边上,最喜欢听他们说这些农谚。那时还特别羡慕会说农谚的人,似乎他们特别厉害,能见到什么就说出什么来。除了掌握农业生产时机,农谚还能让人们掌握生活。到了什么节气要怎么保护自己,穿什么衣,还要注意什么饮食。现在城里很多人总说保养、保健什么的,其实这些在农谚里早就有,只是没有现在人这么矫情。
疫情还在防,战斗没有止,毕竟一些地方相对要好,而一些地方还在漫延。春的脚步走得匆匆、急急,人们是要出来感受春的节奏,迎合春的味道,体会春的明媚。
公园里各色花尽情舒展,红的、白的、黄的、粉的,尽显美丽,甚是招惹人。垂柳嫩叶青青,随风舞动,轻盈的身姿拂过水面。野鸭子游在湖中,自由自在,偶尔钻进水里,激起水花似乎惊动鱼儿,也不断的翻转。
此时,有些人散走在其中,还有些人在放着风筝,大家相互离着,自然不敢靠近。没了往日的热闹,不少人依然戴着口罩,远远看去,不知道是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就算背后看似熟人,也不敢轻易招呼,难免都成了路人。
蠢蠢欲动的心就想去郊游。闻多了消毒水的味道,每呼出的气还带着浓浓的感觉。外面的油菜花、桃花、梨花、玉兰花开得正盛,风中不时的飘过花的香味,就想逃出消毒水的味,深吸口花香的味。可是无论怎么努力,飘过鼻边的香,一下便又被消毒水的味取代。好想把消毒水的味去掉,让花香多代替一会,没有办法,只能静下来,闭着眼睛,用心思考那些香味。
防控情势还是紧张,即便能够偶尔自由下,实在不敢一起去看花、看树、看田野、看群山、看小溪。倘若一个人前行,实在是太泛味。一个没有分享的春意,自然不是最快乐的。如此一来,还是老实的呆着,要么借着车行的窗口,换下视角,田野真美。虫叫不绝,却很难看见。人烟稀少,这是情理中的事。
万物生长,也是焕发生机的时候。越冬的动物开始活动,和农民春种一样,不少动物开始孕肓新生。只是这场疫情不知道能不能真的警醒一些人,野生动物已经出来了,是不是不记得疫情时的恐惧,又要开始捕猎,或者从他人手中购得这些野生动物,进行下一轮的狂吃乱吃。
只怕不懂得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存生息,下一次的疫情会不会来得更凶残猛烈呢。既然自然有这些东西,各类物种都有生存和代谢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人们就不要刻意破坏,更不能肆意滥杀。一切自然的报应,其实都是有因有果,一定不能不当回事。
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无限发展和无限享受,绝对不能以牺牲一种环境来取代,更不能牺牲某些物种来满足。
经受疫情的拷问,还要经历瘟疫的痛苦和死神的面对,不得不重新正视起来。万物生长,顺其自然,各自安好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保护。
惊蛰,不应该只是惊动万物,更应该惊醒人类,让我们看清万物皆有灵,万事皆有因,不要一味的强调一面,却无视另一面。我们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生存的环境需要维护,托起两手,两手要平衡。
惊蛰,万物生,生万物,生和谐,生美满,生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