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今晚读完了这本从2018年就开始大热的书。作者是个英国女孩,写的是她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因为美国人何伟的《江城》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知道这个背景后毫不犹豫地就买了。读完之后感觉,此书并不像《江城》那样深刻、多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扶霞是个美食爱好者,全书都是以中国各地美食作为主要关注对象的。全书对美食做了细致、详尽的描写,宛如佳肴就在眼前,所以说是一本色香味俱全的书呢。
作者在书中还原了已消失在水泥丛林中的九十年代的老成都,非常令人留恋。出现在书中的那些当地人也性格鲜明,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她在中国的故乡成都之外,川菜之外,作者还着重写了湖南、北京和扬州的美食。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第一,四川故事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学校附近饭馆的谢老板,一个做出最好吃的担担面却始终不和顾客搭讪的高手。还有一位饭店老板,少年时在文革的哀伤中以美食为慰藉,锻造成川菜名厨。去清远寻找花椒精品时遇到的老乡以及热情的领导,包括两者之间的矛盾都引人深思。
第二,西方人对中餐的误解以及中国人对西餐的难以接受。这段真的很有意思,作者用了不少篇幅,举了她遇到的实例。当然现在这种情况恐怕依然存在。在中国,即使是大城市,依然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西餐、日餐,一切异族的食物都难以发自内心的热爱。各国之间交往的密切使各国食物的受众远比以往广阔,而今日的逆全球化趋势也很难记在特朗普一人账上。归根结底,各国的食物有历史、地理因素影响,因地制宜,已经融入各国人民的血液中。对于异族的食物,偶尔尝鲜可以,热爱某一道菜可以,发自内心地全部接受和长期品尝、真心热爱,还是难度较大吧。
第三,食物的个性、属性。食物、特别是人工制作的菜肴,带着深深的历史、地域以及人的个性的烙印。四川、湖南与江南菜肴的迥然不同,也对应着这三地历史、地理和国民性格的差异。菜肴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历史演变的见证、地理特性的彰显、是当地居民个性特点的展现。研究国民性格,美食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吧。
当你馋了时,或者想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时不妨读一读此书。饿了的时候就不要读了,撑不了几页。译者翻译的非常出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