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段时间,儿子放假一回家只想玩乐高,弄自己的玩具,叫他先写作业,也装作没听见。
以为是催得不够多,管得不够严,我便擅自把所有“影响”学习的东西都收起来,逼他乖乖坐在书桌前,做完作业才能吃饭玩玩具。
结果越逼,效果越糟糕。一见到我,儿子就躲,我说话音量稍微大点,他就装听不见,直接捂住耳朵抗议。
后来只能被迫放弃,试着在吃饭前让他玩个尽兴,并约定好,晚饭后先写容易的作业,再攻克其他难题。
看他作业效率高,我还会夸他做得不错。没想到,儿子真的变自觉了。
放学那会,是他一天最累的时候,让他好好玩一下乐高,既是放松,也是调整。
一旦他娱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状态恢复过来,要他专注写作业,自然不是什么老大难。
更意外的是,好几次他主动提出要在学校把作业写完再回家,这样睡觉就不用搞得太晚。
相信不少父母试过这样:
看到孩子哪里出问题,都会本能想着严肃教育,试图将坏毛病扼杀在摇篮里。
但教育心理学指出:
塑造孩子的行为,正面强化(奖励)的效果远比负面强化(惩罚)要好。
如育儿专家陈美龄在《50个教育法》里分享的:
企图用斥责改正孩子坏毛病的做法,只会出现反效果。
所以儿子三四岁无法好好自己吃饭,她不是急着用口头提醒去纠正,而是在儿子慢慢能利落进食时,频繁表扬儿子:“吃的真好呀,太棒了!”
偶尔也会和儿子说:“和妈妈两个人一起,试试看像英国贵族一样优雅地吃饭吧。”
就这样,儿子掌握了餐桌礼仪,上小学后已经不再有这方面的问题了。
很多时候,孩子做得不好,或自我觉得表现不如别人,父母不断强化他好的一面,发自肺腑肯定他,更容易激发他的积极性。
他会愈发主动审视自己,努力提升,不断拓展这些优点的潜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