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是说:“一个人的精神资源和精神结构,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走向。”这句话始源于梁宁,现任阿里集团的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百度集团顾问。
她在一篇文章中对比了伊丽莎白和慈禧太后的精神资源,也就是当时的教育状态对他们的影响。
文中谈到伊丽莎白的精神资源分布着亚里士多德、凯撒、哥伦布等优秀学者,而慈禧太后的精神资源是《资治通鉴》、《四郎探母》等。
两者都是执政控场能力超强的女子,单身主政国家40余年,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近半个世纪,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一个顶峰。
而慈禧太后的持政期间,禁锢了国家的思想和国门,虽然不在一个时代,但是其精神资源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
不同的精神资源也就造就了后面不同的精神结构,它主导着一个人一生的快乐与痛苦,梦想与恐惧,也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走向。
这样说来,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明明晃晃可以预见的。
那什么又决定一个人的精神资源呢?私以为从大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个很大的点,分为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在《社会心理学》的导语中,就有这么一句话:“首先存在于环境当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走向”。
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这句话所涵盖的面很狭窄,所涉及的方面多在于人的影响,但同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周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拿当下社会环境而言,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和平且快速发展,宏观方向上,每个人基本一致。
微观上拿家庭教育来说,它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做事习惯与精神资源,从幼年,你有意无意提供的精神资源,将会形成他的精神结构,影响他的决定,甚至一生。
就拿之前网络上疯传的一段文字来说吧。
“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
如果我从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话,时光缺失从我手中流逝了,
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从未失去过时间,而是在获取时间。”
这段文字来自于宁波华天小学602班学生邵梓淇。
我且不说这段文字的文采,就拿文章的思想深度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家庭、阅读存在必然联系。
可能家庭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现阶段就已经给他涉及了各方面的优秀书籍绘本,那么他的词汇积累甚至精神资源就远远超过普通没有接触过的孩子。
而这所产生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后续精神结构,那么说,这就没法改变了吗?事实上随着中国现在阶级的逐渐固化,这一点很难改变,寒门出贵子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少。
但是所有东西都是有迹可循的,硬性条件不匹配,那后天就需要不断地敞开自我,汲取优良精神资源,自我救赎,自我教育。
我们从一个职场新人开始到这个社会游弋,先赢在能力和能量上,然后,输在愿景和决策力上。
而这个愿景和决策力就是你的精神结构,你的底盘操作系统,你的视野、资源、未来的道路。
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私以为阅读也是提升精神资源的一大重要手段。
年幼的时候,家庭未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成年后的自己需要对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你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要停滞不前,或是不断进取。
有段时间,网上疯传一篇文章叫做《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这个结论是由创立了G2000和U2两个服装品牌,身价不知多少亿的田北辰在体验完环卫工人生活后说出的。
他认为,在香港那样的社会,人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是因为没读书,因为没读书,所以志短,因为更穷,因而更看不到远方的路。
可能这个观点,很多人想要反驳,会举出一系列的特例,但不容否认的还是一点,特例永远是特殊的,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我们。
一个人读书与不读书,命运给他们的回馈真的差别太大了,他给你带来的是一个良好的精神资源,它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深度、道德水准、生活质量和人生境界。
可能是无形的,也可能是有形的,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
前段时间,听到的一句话:“有时候你不是缺少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了。”
精神资源的不同也就预示你是iOS或是安卓版本,你后天的学习技能就是安装在上面的APP,APP再多,也敌不过一个版本的性能所带来的流畅。
所以,你现在是哪个版本的系统?你得精神资源是否富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