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许多年后,溪口一带的老人还会偶尔记起这个流传的故事,记起那个冷得有些反常的冬天,那条泛着冰花的倒流河,记起那只山麂和山麂引发的故事。后来回想起来,一切仿佛都早已烙上了冥冥中的某种预示,只是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识到……
(一) 女人、山麂
雪从昨天夜里就开始下起了。起初零零星星,裹着雨滴,然后一片两片,挟着风,很快就白了这个世界。山野河流,墙头瓦上,到处粉妆素裹,老天爷只在不经意间打了个喷嚏,清晨的大地就换了一幅模样。
平素就没有多少行人的街道,此刻更加冷清。在这个大冬天的早晨,下了半夜的雪刚刚停歇,大半个溪口村的人都在梦乡里沉睡着。只有早起的妇人在灶间忙着张罗稀粥干饭,一道道纤细的炊烟从白茫茫的烟囱口冒出,很快就消融在无边的冷流中。
本来,这个大冬天的清晨,除了冷一点,跟平素也没有太多的不同。日头升起的时候,从一扇扇或新或旧的木板门里,照例会走出一个个头戴竹笠,身穿蓑衣,或肩挑扁担、或手提锄把的庄稼汉子。面朝黑土,日出日落,一家老小哄饱了肚皮,老婆孩子热被窝,这样的日子早已重复了很久。
但这个早晨注定是不一样的,寡妇林田氏的叫声刹那间打破了整个村子的平静。那是一声长音,凄厉刺耳、歇斯底里,夹杂着掩饰不去的恐慌,仿佛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这样的叫声,在这个平静的早晨,传得格外遥远,异常清晰。
木板门外,提着裤头、劈着柴禾的男人,挑着水担、系着围裙的女人,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
“什么声音?”
“像是从林田氏家传来的……”
“快,看看去……”
林田氏的家就在倒流河边,自从男人林瑞和去世后,林田氏便一直孀居着,和女儿林如霜母女相依为命。
林如霜这个名字是父亲林瑞和起的。林家曾是溪口村为数不多的书香门第。相传许多年前,林家出了个解元,荣归故里其间,很是轰轰烈烈做了几件大事,比如编攥《闽越遗志》,比如修桥建路、兴办学堂,比如购置大片的田产土地,林家也因此成了溪口村唯一的望族。
只是随着年代的更迭,这个一度鼎盛的大家族终于还是慢慢地衰微下来,加上应了眼下的流年,财丁两不旺,家道日中落。到了林瑞和这一代,只剩下一脉单传,家中光景日薄西山。偏又生不逢时,科举之门早早关闭,又赶上兵荒马乱的年代,外面打打杀杀,早就闹翻了天。好在溪口山高皇帝远,穷乡僻壤,还守得一方太平。
林瑞和生性怯懦,不敢外出闯荡,老老实实困在家里。书读的不少,却百无一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多半人都大字不识的村里,寻不到好的营生,没几年便家徒四壁,贫困交积,后来又赶上一场伤寒,拖了两年,终于在林如霜十岁那年撒手离开了这个没有带给他多少快乐的世界。
从此更苦了林田氏,独自一把屎一把尿拉扯着女儿,背地里也不知掉了多少泪,受了多少苦。
好在女儿终于一天天出落起来,身上该粗的粗,该细的细,水灵灵得像一朵花,迷倒了九邻十八村的汉子。说媒的三天两头就往林田氏家的门槛踏,好话坏话不知说了几箩筐。林田氏倒也不急,一天天拖着,自有她的主意。她恨不得找一把最细的筛子,从一大堆人头里筛出母女俩的后半生幸福。
那一年。林如霜十八岁,正是一个少女最美好的年华。对于母亲的想法,她能够理解。父亲去世后,她几乎一夜之间就长大起来。在许多个不眠的夜里,门外多的是醉汉、光棍和无聊的男人咚咚的擂门声,酒气中夹杂着骂骂咧咧的声音,和着门外凛冽的寒气,一起从四面透风的墙缝钻入,蛇一样渗进娘俩的心尖。那时她们所能做的,除了把桌子、椅子所有能找到的东西都找出来,紧紧地挡住那扇门外,便只能母女紧紧抱着,偎在无光的夜里瑟瑟发抖。
几年下来,林如霜亲眼目睹了母亲如何从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迅速衰老成林田氏的过程。与此同时,她的个子开始窈窕地窜起,胸脯一天天地饱满起来。林家祖辈的世代书香,恩泽着她的皮肤和容貌,使她天生多了一丝其他本地女人所没有的清冷之色;而那条油光水亮的长瓣,却又偏偏不知拽住了多少男人的目光。好几回,林如霜自己都能察觉到,在她风一样轻盈迈过的身后,是一道道男人热切目光的追随,她甚至听到了他们悄悄咽唾沫的声音。
林如霜也模模糊糊地知道,这当中确实有好几拨人家都请了媒人,正儿八经地上门提过亲事。但母亲都没有看上眼,她早已把下半生的幸福拴在了女儿的婚嫁上。相貌,人品,家世……她都要细细地把关。她自己的人生已经够不幸了,绝不能容忍女儿重走自己的老路。林如霜有一次甚至听到母亲背后微微不屑的嘀咕:“那个万全福也想娶我们家霜儿,也不搬张板凳对着镜子照照自己?”她听了差点笑出声来,为母亲偶尔流露的尖刻,却绝不同情那个矮个子的老男人,尽管他家里真得很有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