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而非MBA》有感

作者: AHa雅涵Ani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15:16 被阅读57次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
自2016年11月邂逅五维课堂以来,这是最常闪现脑海的旋律。可不,继《美第奇效应》之后,又啃了这本《管理者而非MBA》。
如果不是五维,不会遇见秦玮老师;
如果不是秦玮老师,不会有【商业教练实战营》;
如果不是【商业教练实战营】,有生之年恐怕不会有此番“闲情逸致”读一读《管理者而非MBA》。

却因此充分感受到何谓“开卷有益”!不知道是不是导读负责人的身份影响了我的判断,在很多小伙伴探讨“究竟这是一本给谁看的书?”的声音中,我竟然深深地被吸引了进去:
这一路,仿佛独行在溪涧小径,闻得山谷幽兰,看见峰峦叠嶂。
循迹而至,时而感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欣喜若狂;
时而邂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幡然醒悟;
最终体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淡定从容。

抚卷而思,与其说是结构严密,包罗万象,严丝合缝,交相辉映的内容吸引了我,不如说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明茨伯格的人性的光辉震撼了我。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正是他本人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的最好写照。

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包含三个维度:
1.属于管理学中,强调经验、实证和归纳的英美学派;(而非强调理性、推理和演绎的大陆学派)
2.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进步主义倾向;(而非强调管理层权利、崇拜CEO和管理层的超人能力的保守倾向)
3.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良性结合的实践学派;(反对执意效仿自然科学、试图在大学里把管理学建成一个有着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学术尊严的专业学科的学院派。)
他提出管理也是一种技艺,加在科学艺术的基础之上,构成他的管理三元论

美式MBA教育过分强调了管理的科学成分,而忽视了管理中通过想象力才能达到的艺术成分通过经验才能达到的技艺成分

管理风格的三角形

有效的管理同时需要这三种东西,不一定要以完美的平衡形式存在,但确实需要彼此支持。

艺术鼓励创造性,最终产生“洞察”和“远见”。艺术顶点标注“自我中心主义”,说明艺术很自我。
科学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提供秩序。科学顶点标注“计算型”,说明人际关系会失去人性。
技巧则以实际的经验为基础形成联系。技巧顶点标注“冗长乏味”,说明可能永远也不会到经验范围之外去探索。
缺乏科学系统性检验的艺术和技巧导致紊乱的管理
缺乏艺术创造性想象的科学技巧导致无聊沮丧的管理
缺乏技巧经验的艺术和科学导致零散的管理

有效的管理倾向于在三角形内部发生。

1.愿景型风格:富有艺术性,但扎根于经验,受一定水平的科学分析支持。
2.解决问题的风格:主要是技巧和科学的结合,依赖一定的洞察能力。
3.参与的风格:以人为本,技巧性为主,也有足够艺术使它趣味盎然,有足够科学使它可以实施。

古人云,过犹不及。科学,艺术和技巧,作为管理的三个支柱,需要智慧地巧用、妙用,过度平衡同样可能导致管理僵化。

管理的三个支柱

明茨伯格形象地分别将科学、艺术和技巧比喻为土地(理智的)、空气(精神的)和海洋(感觉的)。

科学如此理性,老老实实坐在地面上,但也可能执迷不悟。
艺术作为精神上的东西上升到了空中,也冒着云雾里迷失方向的危险。
技巧更感性化,在海洋上漂流,也可能漂浮不定。

管理需要平衡艺术、技巧和科学,优势互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相辅相成,集大成于一体。
真正有效的管理,仿若一曲令人无不为之动容的生命旋律,和那个当下的人、事、物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改变环境;而不要尝试去改变人。细细咀嚼,耐人寻味。反观我们自己,置身于乡野山村或星级宾馆,会是同样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吗?

所以,明茨伯格和其团队研发了包含五种心模的国际管理实践硕士(IMPM)。

IMPM结构

如IMPM大纲所示,5个基地5个为期2周的教学单元。
每个单元一种不同的管理心模:反思、分析、练达、合作和行动
贯穿其中的许多是回到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其他活动。
撰写反思论文的目的是将每个单元的学习和参与者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而且这一切都由导师指导
自学:培养的是营销、财务和会计领域的“商业语言”。
管理交换:发生在单元二和单元四之间,各自在对方的工作环境中待一周。
冒险和影响:注重回到工作岗位上的革新行动。

管理教育的框架,涵盖5种需要在管理实践中结合使用的视角:

管理自我:反思心模
管理组织:分析心模
管理情境:练达心模
管理关系:合作心模
管理变革:行动心模

管理教育的框架

IMPM的核心是围绕5种心模设计的课堂活动。
教育与其说是一步步攀登到某个山顶,终于一览无遗那里所有的风景;不如说像是共同努力织出一匹美丽的布来。
整合应该出现在,把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努力结合起来,把各种不同见解的每一丝纤维联结起来的过程中
最终肯定织出来的那匹布,与其说是依靠某根特殊的线,不如说是由每一条线组合而成的——依靠课堂上讨论的每一个主意,每一条经验
通常,开始阶段进行“回顾反思”,结束阶段进行“前向反思”,结合实际,承上启下。课程期间,采取讲座、练习或案例等方式,包括圆桌专题研讨会

一般单元设计

单元1.自我管理——反思心模
了解它,实践它,体验它。鼓励真正的智慧。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反观自我,好比剥洋葱的过程,体会自己是如何思考、行动和管理的;
以及自己是如何从经验中得到学习,变得更有眼光的——更有判断力。

单元 1.反思心模

单元2.管理组织——分析型心模
让鱼——无论教授还是学生——来体会水和陆地。
三部分:设定框架;职能框架;融合。

分析单元对应图

单元3.管理情境——练达心态
迈进自己世界之外的世界——其他人的世界、习惯和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世界。
为了向内看而向外看。把分析和反思纳入情境中。

练达单元对应图

单元4.管理人际关系——合作心模
管理并不是要控制人们,而是为了让他们联合起来。
合作的本性:含蓄的/社会的/非正式的;明确的/理智的/正式的。
合作的范围:个人层次到公司内部、公司之间、国家/社会。

合作单元对应图

单元5:管理变革——行动心模
世界需要那些首先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他人的管理者。
1.一个障碍侧重于宏观的变革:自上而下,由领导者驾驭,精心策划。
2.另一个障碍关注微观的变革:从中层管理的视角,绝大多数参与者属于这个层次。
3.第三个障碍是关于个人变革:允许参与者关注自身问题。

行动单元对应图

至此,忽然脑海里蹦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绝大多数技术,在一夜成功之前,都有20年的光阴付出。
管理好比一门手艺,一门功夫。若不是历经寒暑春秋,枪林弹雨,谈何功力呢?
而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以下这段,引以为戒:

希望培养真正管理者的教授的10条原则:
1、2、3.不要把课时塞满。不要把课时塞满。不要把课时塞满。
4.为每次课程安排额外的一个小时,但是在“指导者”到来之前不要告诉他们。
5.少传授:参与者们需要从彼此身上学到的东西,至少和他们要从教授那里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这在于他们学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教了什么)。
6.让参与者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处理那些概念。
7.做到灵活机变。让良好的讨论持续下去,如果有必要的话,删掉那些被认为是“表面上的”东西。
8、9、10.倾听。倾听。倾听。

管理者而非MBA

相关文章

  • 《管理者而非MBA》有感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自2016年11月邂逅五维课堂以来,这是最常闪现脑海的旋律。可不...

  • 读《管理者而非MBA》有感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教授花费了4年撰写、15年发展、35年思索的一本经典著作《管理者而非MBA》,教授把高高在上的MB...

  • 《东张西望》14:将军都是战争中打出来的

    原文:《东张西望·东张西望·MBA:南橘北枳》 1、MBA式loser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有一本书《管理者而非MBA...

  • 管理者而非MBA

    导读荐语 傲慢、贪婪、急躁、外行、脱离实际、薪酬过高、教育过度、并且还是你上司——所有这些听起来像不像是MBA的真...

  • 管理者而非MBA

    管理者的正确修炼之路到底在哪里?难道学学MBA就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了吗? 有人说,MBA学了很多烧水的方法、技术...

  • 管理者而非MBA

    关于主题,我的观点是: 一、管理和教练一样,是学不会的。工作十多年,一直从事培训管理的工作,以前在企业,给团队培训...

  • 管理者而非MBA

    管理者与MBA 曾经以为管理者里面的佼佼者都是MBA,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愣了一下。作为管理者和MBA到底有什...

  • 一个MBA读《管理者而非MBA》有感

    前言 作为一名XX财经大学MBA,初看书名基本上能够知道作者要表达啥。 2.5年的研究生学习,我的同学从目前的企业...

  • 开卷有益2017·管理者而非MBA | 2017.4.29

    开卷有益2017|管理者而非MBA:1、基于对管理者工作内容的理解,培养管理者需要从“推动”式的管理教育方式转向“...

  • 精读《管理者而非MBA》

    好奇于这本书的书名《管理者而非MBA》,把书从头到尾过了一遍,然而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些晦涩难懂,在商业实战营开营之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理者而非MBA》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ouy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