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很少说这两个字——
活该。
任何后果的落地,背后都有千丝万缕的原因,说一句活该,太装外宾。
但。
凡事都有例外。
比如今天Sir要谈的这个人,这些人,以及他们组成了当下庞大而光怪陆离的中国现实。
不客气地说,值得一句活该。
得从陈冠希讲起。
今天,陈冠希又骂人了。
但骂得好。
事情是这样。
前不久,一个视频博主,在日本街头直播时,偶遇陈冠希。
像鲨鱼闻到血腥,他马上游过去。
在上前与陈冠希打招呼,索问合影被拒绝后,主播仍不依不饶。
我跟小孩子一起啊,不好意思啊今天
一边跟在陈冠希后面,一边不停向他的粉丝直播。
陈冠希“果然”爆粗。
主播却更兴奋了:
陈冠希老师骂人了X3
在陈冠希的纠缠中,主播喋喋不休地强调着三件事。
一,我没有跟拍你。
二,我是个有10万粉丝的博主。
三,我是个文明人,你打我,我可要请律师(据他说陈冠希踢了他的包一脚)。
人在兴奋(激动)时,往往语无伦次,但语无伦次下,又往往泄露出小心思。
没有跟拍,那为什么你在遇见陈冠希后,路线随着他折返。
没有跟拍,那为什么你在被陈冠希爆粗后,“解释”自己没有拍她女儿。
别误会,Sir不是为陈老师洗白。
爆粗、打人肯定不对。
但当另一个人主动地,嬉皮笑脸地凑过去激怒别人(为了自己10万粉丝?),并“如愿”挨骂挨打。
那我们只能说他活该。
什么是活该。
活该,就是自作自受。
首先他一开始笑着打招呼了 也说了今天跟小孩子一起不方便合影 那你干啥还转身跟过去接着拍?
这个主播说话真的很欠打,嘴上说着文明,干的却是下作的事,真正文明的人在陈冠希笑着跟他说跟小孩一起不方便合影的时候就要停在这里了,而不是故意击他,然后没事找骂,被骂了还说是别人的错。
对陈没好感,但人家带着小孩已经礼貌明确拒绝了,你还追着人家,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找抽吗,纯作死+炒作!
这就是今天直播界普遍怪状。
在10万双眼睛的注视下,让一位明星骂几口,踢一下,与预测带来的流量与人气相比,那主动放弃的一点点尊严,简直不值一提。
某种程度,颇得港台八九十年代屎尿屁电影的精髓。
都是审丑的。
都是把人性低劣的一面晾晒给你看。
都是一边把屎糊在自己脸上,把尿淋在别人头上,一边装傻卖乖。
而后,赢下一波波廉价而轻浮的流量。
流量意味着什么?
他们比谁都清楚。
上个礼拜,但凡打开公众号,都会刷到一个烂大街标题:《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大师,指的是那个在抖音上火得一塌糊涂的“沈大师”。
真名,沈巍,拾荒流浪汉,平时喜欢买书看书,还关心点时事政治。
能引经据典,能剖析社会,还顺便关心环保事业。
这一人间“扫地僧”,彻底颠覆(也反作证)了我们对“大师”的想象。
不到一周,大师就收获了一帮教徒。
有认老公的,有认爸爸的,有专门过来合照的网红,也有过来听六字箴言的无聊人士。
这种狂热,看似是一个社会对于知识的敬重和推崇。
实则是对知识的全面背叛——
当一个大师衣衫褴褛流落街头,他才更有资格被奉为“大师”。
如果他衣冠楚楚生活优渥,反而无人问津了。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心安理得,想要把知识分子踩到泥里的反智心态?
这些人是疯了么?
当然没疯。
要知道。
只要与大师直播40分钟,就能在社交账号收获30、40万粉丝。
只要开了“沈大师”三个字的抖音号,发几个大师讲话的视频,顺便带上微商产品,就是一条不得了的财路。
财路意味着什么?
好像我们能说清楚。
上周一,《都挺好》大结局。
在方针指导下,其实《都挺好》是主张“抛弃名利,回归亲情”的大团圆,正能量方向。
但可惜,结局出来后,观众大都不满意。
唯一都满意的一点是——
有钱了,就好了。
Sir不想假惺惺地否认钱的好处。
但在把《都挺好》当成一碗成功学鸡汤干下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剧中所描绘的有钱,真实性有多少呢?
现实中,有几个人能享有这种“真实”呢?
或许1%都不到。
动不动就“房子我买了”,“二十万我出了”。
做苏明玉当然爽,可做不成怎么办呢?
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奉为精明,鼓吹“有钱=都挺好”的背后,除了庸俗,它背后更残忍的逻辑还在于——
没有钱的那99%,你们活该过得不好。
要不怎么说,陈可辛是今天华语伪装得最好的现实主义导演之一。
在Sir看来,他的《中国合伙人》,简直就是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我为钱狂”的心灵史诗。
这部电影的A面,是青春,爱情,成长,创业的励志商业元素。
但它的B面,却是一个人先是忍受胯下之辱,接着利用版权漏洞发财,最终成功上岸洗白,再买一个国外高校实验室的冠名权,为其兄弟挽回尊严的黑暗大亨传奇。
“当我们不再是三个教书匠,是全球最庞大教育股的代表,你们就会真正的尊重我”。
这话,来自黄晓明结尾关于梦想的演讲。
可见,在他和以他为首的一班翻身者心里,赢得别人尊重的办法,就是比你更高,更强,更有钱。
现实真的如此?
——每个人都有他看到,相信的现实。
Sir反而想谈另一个有趣的对比。
同样是以创业为题的《社交网络》,它的结尾,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看着自己一手创立的社交怪兽,仅靠一个账号就可以链接这世界任何人,但身边众叛亲离。
他呆滞地刷着电脑的F5键,一遍遍地确定,前女友是不是加回他(当朋友)。
“有钱一切都好”,和“钱乃万恶之本”,说白了,都没有摆脱对金钱的幼稚观念。
钱并非不好。
流量也并非万恶之源。
——任何对于复杂事物过于绝对的结论,都经不起现实的推敲。
相反。
一个只认钱(流量)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贫瘠的社会——
因为除了流量,好像再没有可以刷出存在感的途径了。
因为除了钱,好像再也没有别的可以依靠的价值了。
真是这样嘛?
比起争论钱好还是不好。
难道我们不更该追问:除了钱,还有什么?
很多。
Sir提一个可能是当下最被低估,最被无视的——
底线。
娄烨,一个导演了10部电影,却只在国内公映过4部的华语导演。
2012年,《浮城谜事》,娄烨就收到“请删短乔永照与桑琪的性爱及乔永照用锤子砸死拾荒者(砸的次数保留两下)的镜头”的审查意见。
十三下改成三下。
因为十三下太残忍。
最终,娄烨妥协。
但拒绝在上映版本导演栏署名。
为什么?
对于娄烨来说,三下是目的,是杀死一个人。
而十三下,是这个人在杀人时害怕和因害怕引爆的恐惧交织,欲望和被欲望主宰的人性失控的过程。
这条创作的底线,他难以丢下。
上周,我们再次为他捏了一把汗。
网传原定4月4日上映的娄烨新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因不可抗力撤档。
还好,虚惊一场。
是的,那条底线多么捉摸不定,又多么难坚守住。
但你别忘记,在有些人心中,它还存在。
最后,Sir再多说一句。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故事以广州冼村作为背景,其中的曲折坎坷,大家可以到网上查查资料。
我们通过变卖自尊去挣钱。
我们希望用钱去换回被贬损的尊严。
我们通过败坏道德去挣钱。
我们希望用钱去修补被败坏的道德。
当一个社会只崇拜钱的时候。
谁来承认那些不能被钱算计和收买的品质?
当一个社会只记得钱的时候。
谁来记得那些因为钱(以发展的名义)付出过的代价?
不是这样的。
法律不允许,世界也不该是这样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