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十四:从太虚看古今世界观
(红楼梦场景陈设系列之四)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处,主要从太虚一词来比对古今世界观的不同,以便于我们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理解《石头记》。
四、世界观有什么用
说了半天,那么人类认识世界倒底有什么用?作者写一部《石头记》又有什么用?难道就是增加点调倪的素材,以便喷饭供酒么?显然不是。
对广义世界(宇宙)的认识,可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我们认识了因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的规律,就知道什么时间该种什么;我们发现了正电子和负电子的存在方式,进而发明了指南针、电等对人们生产生活非常有用的东西;我们从膨胀和压缩的现象中发明了发动机、火枪;我们发现了原子有裂变、聚变的性质,发明了原子弹、氢弹等等。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呈几何级数增长,无疑都是对广义世界的认识和运用。
对狭义世界(社会)的认识,也可以指导人类的生存。人的身和心都是从这个“太虚”的空间里来的。人的身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回到这个空间里,而人的心却可以通过道德的自我实现回到原本的那个世界。所以,人生的真谛是以生求存!我们普通人可以不知道原子弹怎么造,但都必须认识社会的形态和规律,因为这是生存的基本前提。生存的目的,是对身心的修练,最终得以解脱。这个人生的真相有几个人能知道?又有几个人能证得?世间凡夫以身为“我”,智者以心为“我”,却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我(本我)。
不管对广义世界的认识,还是对狭义世界的认识的结果,都是方法论,方法论指导人类该构建什么样的社会、指导个人该如何修行得以解脱。
前面我们已经总结过作者写《石头记》的目的,是要让别人观自己的痛苦而解脱,这是度人的方法。佛广说诸经,目的是让人通过修行,以无上坚韧智慧渡过苦海到达彼岸,释迦牟尼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三转四谛法轮”。而《石头记》的方法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十六个字。路虽然不一样,但目的都是“罗马”。
《金刚经》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相(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灭相(灭情),相灭(情灭)而涅槃,便是空。空即是心,是思想。人无论来婆娑世界多少世,身体是承载思想的相,而思想才是贯穿于生生世世的中心轴线,是人存在的真谛。故作者首先向读者示八苦,再示八苦的由来——情(佛经为集),劝世人灭情(佛经为灭)悟空(佛经为证道)。第五回,作者再次点拨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无”意指尘世中的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真、有”意指太虚幻境的极乐之境是永恒的,如果把它们颠倒了,就会陷入无边烦恼。
因此,“太虚幻境”之意即谓世间万物(包括人)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作者(曹雪芹)特地在《石头记》开篇中写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太虚幻境,其意在于用小说的艺术形式来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终极的人生追问。
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曹雪芹)是一个佛学、道学造诣较高的人,佛学是贯穿整书故事情节的主线。对读懂《石头记》这本书,至少先读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者《老子》《庄子》,若非如此,根本不可能理解后半部“荒唐”“辛酸”的事情,甚至接受不了断崖式毁灭的打击,反而使《石头记》的品格在读者心中大打了折扣。
(本篇完结,水木森【水目人曾】)
14-11.2沙门示相二(注:所谓示相就是将世间种种事件展示给你看,如现今的照片、短片、电影、电视剧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