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楼梦》black—box 1
《红楼梦》点评14-1:从太虚看古今世界观

《红楼梦》点评14-1:从太虚看古今世界观

作者: 王科丁 | 来源:发表于2022-08-02 09:16 被阅读0次

点评十四:从太虚看古今世界观

(红楼梦场景陈设系列之四)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处,主要从太虚一词来比对古今世界观的不同,以便于我们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理解《石头记》。

太虚幻境是作者在《石头记》中幻想出的第四个场景。所谓幻想,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并不完全。狭义的世界,仅指地球而言,这没什么好谈的,大家都看得到。广义的世界,指的是整个宇宙,虽然人类现今对其认识微乎其微,但一直以来并没有放弃探索。

一、古人的世界观

古人的世界观,主要存在于神学当中,而起源却并非神学,而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神学只不过将这类观点扩大了而已。

“太”,极大也。“虚”,空虚也。“太虚”一词,一谓空寂玄奥之境;二指天,天空;三谓宇宙;四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

道家认为,“太虚”即道。老子道德经》言:“道大而虚静”,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对三维空间的阐述。也就是说,古人一直以来是以三维看世界的。没办法,因为我们地球上的生物,一直生存于三维空间,从来没有进入更高维度的例子。

早期宇宙图(河图)

古人对空间的认识,首先是点(一维),由点构成线(二维),再如织布一样通过累积线形成面(三维),无数的面构成方体(四维),这个维度仍然在三维当中。对这种空间的认识,古人用洛书表现。在对三维空间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对星空的观察,初步认识了宇宙。不过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用肉眼能观察的范围毕竟很小。首先古人看到的是银河,然后又看到在银河周围有二十八颗星星(恒星),并通过恒星的排列方式,想象成了四个图形,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通过地球自转,古人看到这四个星象,每天都是由青龙首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从不更替。所以古人将宇宙图画成了一条龙,龙首龙尾连接成一个圈,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圆盘形状。后来通过不断的演变,形成了太极图,再通过周文王的推演,发展为易经六十四卦。实际上这只是宇宙中的几个星系,这是东亚大多数民族对宇宙的认识。

在东亚国家中,有两种教义首先对天进行了划分。中国的道教将天划分为三十六重,第三十三重天名为太清境大赤天,是太清道德天君(太上老君)的道场,后来《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一折将三十三天写作离恨天,自此流传开来。古印度对宇宙也有很深刻的认识,最典型的代表应当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告诉我们,佛住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共有三界二十八天:色界六天、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其中欲界第六天为仞利天,在须弥山上,为帝释天(道教称为玉皇大帝)掌管的区域,该天共三十三重。这里的天,指的都是空间的概念,不是时间。

后期宇宙图(太极图)

华夏先民认为地球只是由天宫(玉皇大帝)掌控的一个小世界而已,而释迦牟尼所言,玉皇大帝只不过是佛的一个弟子,也只是掌控一天罢了,而在西方极乐世界中的星球数如恒河沙数,像地球一样有众生的星球也很多,约为三千大千,也就是三千万左右。

14-3:宇宙全景图(模拟)

这就恐怖了,这里只是宇宙的西方,那整个宇宙的四面八方加起来那得有多大?这些都是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的宇宙概念。

(未完待续,水木森【水目人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点评14-1:从太虚看古今世界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id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