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与父母和解。
高考结束的时候,和同学们去网吧通宵,当时我记得打了个电话说晚上不回去了。我妈也只是淡淡的叮嘱我注意安全。兴奋的我整个晚上和同学开黑打游戏,满脑子想着游戏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兴奋之后,留下的却是疲惫。我一大早拖着沉重的身体,一脸憔悴的返回家中。因为天色还早,我蹑手蹑脚的打开房门,却发现母亲已经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她听见响声,顶着散乱的头发走了出来,眼神有些黯淡,分明是一个晚上没有睡好,看见是我回来了,下意识是舒了口气:“回来了?”
“嗯。”
我心情有点复杂,一晚上没回去她就担心成这样,要是我以后出去上大学她怎么办?
高考成绩下来之后,因为分数原因,我也不得不上外地读大学。虽说不是很远,坐动车也就两个小时左右。我说一个人去没问题,父母任是不放心,亲自送我去上学。
后来的某一天,我发现自己手机上有几个未接来电,全是母亲打来的。因为出门忘带手机,全部错过了。我急忙的打了回去,心中甚是担忧。
“没什么事...”,面对我的询问,母亲在电话那头却是尴尬的笑着,“就是想跟你聊几句...”
只怪我当时觉得自己太聪明了,觉得母亲实在是矫情,没什么事却一连打好几个电话。便随便应付几句匆匆挂了电话。后来回想起来,似乎都是母亲给我打的电话,我自己几乎很少主动打给她。
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一旦离开了家,就容易忘记家里的好,总记得外面那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遗忘掉那这个遮风挡雨的港湾。
大一暑假,室友们要出去打工,我也想跟去,但我妈却不同意,让我先回来再说。
我那时也是不愿意吃苦,直接回了家。回家之后,也就没了打工的后文了。
刚回家的时候,我妈开心的手舞足蹈,天天问长问短,吃饭穿衣样样都照顾的仔仔细细,好像我是个根本没自理能力的婴儿一样。
但过了一个多星期,就开始嫌弃我懒惰,做不做饭按照自己的心情来,电视剧也抢着跟我看,中午最热的天赶我出去买雪糕给她吃等等。
然后再过一个星期,就开始吵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开始怄气,她的口头禅开始变成:“你回来干嘛啊?你赶紧走!赶紧上学去!”
我有时就会在想,那时候我如果去打工会不会好一点。
就这么维持到暑假快结束,她又开始舍不得,行李被她塞得满满的,银行卡也总会多出一笔钱,临走之前又恢复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状态。
后来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才发现他们的母亲大多也是如此。
我后来渐渐发现,我和我妈每次见面不能超过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里总是最融洽,我跟她说学校里、工作里遇到的各种人、事,她跟我说她工作里、生活里发生的各种事,我们一起大骂贱人,然后看着她因为骂人而不好意思的捂着嘴笑。
一旦团圆超过一个星期,我们就开始有分歧、有争吵,一开始的几年我很挫败,明明是相处了十几年的妈妈,怎么如此越相处越难呢?
后来我渐渐明白,这些分歧和争吵是因为我成年了。
年轻人在每个阶段的状态都是不同的,看待事物、与人相处方面都在不断变化,而我们的父母则早早就定了型,所以每个节假日的见面,都相当于我们与父母彼此重新认识、重新相处,这磨合的路上自然少不了摩擦。
我们的现状就是:父母在小镇里不断老去,子女在大城市里不断历练,彼此的三观都在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也因此,中国的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总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年总有几个节假日的开始,父母特别关爱我们;
每年总有几个节假日的中间,父母特别嫌弃我们;
每年总有几个节假日的最后,父母又特别心疼我们。
其实这一切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彼此不轻易表达,深埋心中的那份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