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作家毕淑敏老师曾在书中写过:关系,就是我们和万物之间密不可分的羁绊,它们如丝如缕,百转千回,环绕着我们,滋润着我们,营养着我们,推动着我们;同时也制约着我们,捆绑着我们,束缚着我们,缠绕着我们。
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许皓宜,通过在心理理疗领域的资深探索,分享理疗案例、旁征博引各中心理动力学概念,阐述人我关系。通过"从我出发"、"跨越心理情结"、"建立信任"和"关系中疗愈"四个方面,引领我们解读自己的人生脚本。
(一)从"我"出发,找到"我们"
识别"过去情结"的鬼影子
1
"鬼影子"即心灵杂质
带着"鬼影子"生活,我们对事情会怎样发生与进行,便有一种不合理的主观预期和想象,干扰我们与人建立此时此刻的关系
日前我到医院就医,拿着挂号单走向候诊室门口,看到一对母子早早地在我前面等候着。我扫了一眼那位母亲的挂号单号:8号,又看看自己的:6号。心想一会儿开门我能先就诊看病!
半晌门开了,我往里走,但那位母亲抢先拦在我前面同时张开双臂挡住我,还大喊:"别加塞!"我苦笑道:您是8号,我是6号!应该是我先看!
医生接过我们的挂号单,点头示意那对母子先出去。我看着那个母亲面容羞愧难当,不由自主觉得,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吗?用自己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去预判别人。
那位母亲,在我靠近候诊室门口时,心里便有了防备,认为我肯定会一开门就会加塞;所以她的思想只停留在如何阻拦我、如何与我做斗争上,从而忽略了客观地关注一下候诊顺序。
我每每遇见这类人,并非会和他们动气,反而会更加同情!因为他们的心灵之所以会蒙上一层灰,只因为他们的过去!只因为他们过去有很糟糕的生活经历。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恶见",指的就是这类人!他们以充满敌意和破坏性的倾向去感受周围的人和事,一个人有了恶见,他所看到的东西也都是消极负面的了,即便这中间有积极或者客观的成分,他们也看不到!所以他们习惯了以丑恶化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去判断,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2
被过去情结羁绊
也许你不是不可以选择,是不敢或者不愿意再选择了,你被失败卡住了
"鬼影子"们,其实就是过往生活的残留杂质,它附着在人们的心灵上,久久挥散不去。但这不怕,怕的就是你在失败、痛苦后,重新出发时的困顿、质疑和过度戒备!
我在做人力资源面试时,经常遇到过因为过往糟糕工作经历,而在新面试机会面前态度松散、怀疑和防备,即便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扩招项目!
所以这类人完全是被过往消耗过度,他们太容易把自己全部的新生命捆绑在过往的回忆里,他们要时时刻刻与他们保留警惕之心,要随时做好与陌生人对战的准备。他们的弦,每时每刻都是紧绷的,完全没有放松下来,更无法欣赏生命中曼妙的风景和尝试新的机会。
如同李尚龙说,当一个机会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不相信;当一个好运降临时,你说那是恶心的。
3
走出过去的方法
如果你只活在神经质、幻想和过去,就不会知道自己其实有从过去情结走出来的能力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只停留在失败中,从未去深究失败的原因。深究的过程固然痛苦,但是当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看通透了,也就不痛苦了。只是我们平时从不敢去深挖它、面对它,它其实可以酝酿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深度了解自我的过程。
(二)跨越心理情结,揪出阻碍
发掘潜意识
01 发掘你的冰山一角——潜意识!
弗洛伊德说:心理分析的目标之一,是把潜意识里的东西带到意识层面,使原本由冲动性高的"本我"独霸的地方,转由合理、现实的"自我"来加以运作。
1
挫折感助你重识自我
那个"内在的你"已经被挫折感打开了,挫折感是我们通往自我察觉之路。
由于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活中没人喜欢受挫折。但恰逢失败、被拒绝、被忽略等都会大大增强受挫感知。即便是与人交往,我们也会遇到不喜欢和你交谈甚至不愿和你做朋友的人。
我同学H的老爸,活了大半辈子,仍始终为此困扰。直到近期H陪同老爸做了心理咨询。
在与理疗师的几次沟通下发现,原来H老爸的问题在于不会和人沟通,再直白点就是不会说话!因为H的老爸说话就只有两类,公式如下:
当主语是"我"时:我+曾经+多牛逼多牛逼!
当主语是"你/你们"或者"他/他们"时:你+就是+多傻逼多傻逼!
心理医生分析,H老爸的状况实属严重!讲自己时高谈阔论,万丈锋芒;讲别人时满口说教;然而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是喜欢被人说教的。现代人人人自媒体,人人都很自大,想和别人建立关系,虽说不必刻意奉迎、处处讨好,但是绝不可如此相处。
然而家人在日常沟通中,从未给予过打击和制止,更没有做任何的引导沟通工作。
询问H得知,原来H和老妈也很早便察觉到他老爸的沟通问题,但是怕过分的强调,会让老爸深感被指责、受挫折的境地,便不忍心提示更正!
然而,心理医师的建议是,H老爸很少去客观地评价事物,所以导致心理状态只有两个极端,因此,时时的提醒尤其重要!当然,这很容易让他受挫折,有深深的受挫感,但是,心理理疗就是让病患者,在不舒服的过程中感受挫折,进而自我察觉,最终顿悟自身问题继而更正、完善自身!这是一个明智可取的道路!
所以,别怕受挫感,它才是让你清楚认知自己的第一步!
2
察觉自身,及时修复
当你察觉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你其实也逐渐不那么是"这样的人"了
《在关系中成长》一书提到,这里是潜意识透过察觉,进入到意识层面的历程!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完全没有矛盾冲突的人,而是把幼年难耐的冲突,透过成熟转化为容易耐受的冲突。
所以,从潜意识到意识层面的提升,也就是逐渐改变的一种成熟的行为方式。
02 情感转移:爱的满足,恨的解除
情感转移
弗洛伊德最终找到人我关系之间强烈发生却又与现实逐渐脱节的情感源头:来自童年,对爱的期望,以及对仇恨的压抑。
1
我们在每一段相遇中,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情感转移出去,期待能获得爱的满足、恨的解除!
闺蜜H的老公,彻头彻尾地算是这类人。
记得H讲过,还在她和老公恋爱阶段,婆婆就经常说老公从小很乖很听话,对于喜欢的东西,从来不主动要求,很让自己省心。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小孩,从童年开始,见到了喜欢的玩具不伸手要;遇到了喜欢的电动游戏不要求索取时,或许并非是自己从一开始就不要,而是有尝试过又被父母断然拒绝的糟糕经历;这便导致了一种心理缺失,对爱的缺失。
与此同时,在遭受拒绝后,他内心衍生了愤怒与怨怼,但这时他又被"应该要怎样的我"所捆绑羁绊着,不能随意发泄心中愤怒,把"随心所欲的我"藏匿起来,所以才导致了H婆婆看到的"很乖""很听话"的假象。
因此,这类人在童年时的缺失,促使他时时刻刻希望得到爱,而他过往被他人不满足的压抑之感,又让他时时刻刻地想要释放恨。所以,他是一个心灵堆积了很多恨的垃圾又对爱极度向往和追求的结合体,是带着很多伤和H走入婚姻的。
所以,婚后的生活,H并不幸福,因为伤痕累累的老公,把所有的情感诉求都转移到H的身上。
2
这类现象最大的危险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透过"情感转移"来满足爱、排除恨,却可能因为这些感受而过度压抑,在不明就里的状况下,我们可能用情感来压榨那些被我们情感转移的对象,直到他们受不了这种强烈的情感而逃跑、崩溃、反击,我们就吸纳了更多新的爱与恨来折磨自己
H的婚姻中,他老公便是把强烈的情感:即对爱的缺失和诉求、对仇恨的发泄,一股脑地都转嫁给H。所以,他要求H对他的关心和关爱、要求H对家庭的倾力付出、要求H为他尽快地生下孩子组成完整的家庭,以求得一个充满爱的氛围。
同时他也把他在原生家庭中,恨的一部分施加给H。当他心里有怨恨出现时,他压抑着,在父母面前仍旧是那个乖乖男,仍旧是同事眼中的好同僚,依然是亲友中间那个老好人;然而一切的一切,他却在和H的关系中去释放压力、解除仇恨。
所以,在我这个与H夫妻走得相对近一些的好友看来,H老公有时对H的吼叫、不耐烦,的确令我有些奇怪,甚至很多时候倍感分裂。因为这个全世界都看似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好好先生",为何对自己的老婆会是如此态度?
弗洛伊德给出了最好的解释:这种"情感转移"的原则在于,不是发自我们此时此刻的状态,而是重复童年时期的爱恋与怨恨,所以大多不是真实的,而是因为与过去人事物的联结想象才强烈发生。
03 镜像效应下,看清自己
镜像效应
我对你的不满,其实是对自己不满
年轻伴侣选择离婚或分手,不是他们对方不满意,而是对自己不满意
人们都说同伴侣在一起,时刻感受甜蜜的爱恋,然而,有时候,伴侣的特质:教养、修为、学识、工作能力等等,也会通过镜像效应深深地刺痛我们,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自身也会很有压力。
日剧《工作狂》中,女主角松方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她在工作中全力以赴,每一次都是社里过稿率最高的。
松方的男友新二是在建筑工地做工程监理,一心想要造桥的心愿久久不能达成,壮志未酬的他不得不承接公寓项目先做着,同时要每日面对繁杂的琐事、同僚的不配合甚至业主的不理解。
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新二自然郁郁寡欢。虽然深爱着女友松方,但是每每看到松方在工作中拿到独家或者大报道时,无一不在暴露出自己的无能和无奈,这种心情甚是郁闷。
所以,在最后,新二向松方提出分手的时候,并非是一时冲动,他是在和女友的亲密关系中,看到了自己的无能,或者说是看到了自己对自己愈加不满。
然而,剧集提前交代过,松方之所以会如此奋发拼搏地面对工作,其实也是因为男友。在两人刚刚开始交往的时候,新二是很优秀的,因此松方为了追赶上新二的脚步,时刻警醒自己要以男友为榜样!
从另一个侧面说,松方对新二的反应,也是另外一个镜像效应,只不过,松方在看到男友优秀且对自己充满不满意的同时,她没有放弃自己所有的机会,而是从自身内部找寻原因,从而不懈努力拼搏!
由此可见,镜像效应实际上并非单一一个方面,它所体现出来的,是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态度!无疑,松方是代表积极的一面,而新二则是消极负面的典范!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论与谁相处,在镜像效应下,适当地客观看待,时时刻刻从自身主观上找寻原因,而并非一味地责备客观条件。
(三)学习信任关系
有人说过: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原生家庭认识"原生家庭"
1
如果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了一个壳,走在一条称为"人生"的路上,当我遇到你,你也遇到了我,我们也许从自己的壳里伸出头来探探对方,却还是在这种负担下与彼此接触。
其实,这个所谓的壳,便是来自原生家庭的记忆!是过往记忆的总和!
书中引用了一个案例:妻子在外受委屈,回家对老公抱怨,试图获得老公的倾听和劝慰;不料老公听后,立刻起身到盥洗室开始洗衣服。妻子暴怒,认为老公不关心、不耐烦,老公满脸委屈但不知从何解释,矛盾激化!
心理理疗师在了解到老公的原生家庭后得知,原来老公是家中老大,从小帮忙父母做家务和照顾弟弟妹妹。小时候,一旦弟弟妹妹开始哭闹,他便通过给他们换尿布、洗衣服、喂饭等实际行为,让对方获得舒适。
继而这种理念如同一枚芯片一般,深深地植入老公的大脑,所以只要周遭有人吐槽、抱怨,他便习惯性地用行动去给予对方帮助(帮妻子洗衣服以减轻她的家务重担),完全忽视了对方并不认同,而是需要他的倾听和劝慰。
我曾把这个案例的前半段,讲给很多朋友听,几乎每一个人,听到丈夫的行为,都和妻子一样认为他就是不耐烦!然而,心理医师的剖析往往更深入,他透过一个人的表象行为深挖背后的原生家庭,从而呈现出事实的本来面目。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剖析我们身边的人,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所以,原生家庭这一要素往往被我们忽略,因此便出现误会。
2
要知道,我们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常常是复制我们早年在原生家庭中还未处理的困境。
熟悉的感觉让人感到习惯——那是一种经过扭曲的安心。
好友H自小在一个吵闹、啸叫的环境下长大,父母一言不合便恶言相向,叫喊、对骂实属常见。
恋爱后,她遇到了谦逊且彬彬有礼的老公。老公是一个性情温平之人,认为所有的争吵谩骂都会伤害感情,因此面对老婆争吵,他每每都是忍气吞声。
但不料这种性情,在H看来很不适应。因为她从小习惯了对骂,认为自己骂出去,必须要及时反馈回来才对;而她老公的默不作声却令她更为焦虑,在她看来,老公这种棉里带刺的性情,让她会忍不住更加嘶吼,从而她便更加狂躁。
在几年的婚姻生活中,老公面对她的怒发冲冠的性情,终于也慢慢地被她扭曲了性格,从刚开始的口头反击,到后来的质问对骂,她终于成功地把老公也变成了一个破口大骂的恶人!
所以,正如书中所讲,这类人,和谦谦君子相处是不自在的,吞忍别人对自己的辱骂,才符合潜意识里记忆的经验!
(四)修复自我
修复自我
通过"超我",修复自我
1
如果你敬佩、喜爱你的父母,可能就会以他的模样为自我的标准;如果你对父母有所不满,你就会期许自己成为修正后的样子
晚饭后,我在电脑前赶稿,摆脱妈妈为我切两个柳丁送到房间。
妈妈将柳丁送来,我拿起其中一片竟粘连着好几片(柳丁没有切开,每一片的底部都粘连着,吃起来要一片一片再撕开);柳丁入口,我完全没有觉得香甜,反而是满口的大葱味(估计妈妈切柳丁用的刀,是切大葱的菜刀,而且切完大葱没有刷洗)
所以,整个吃柳丁的过程,我倍感痛苦!
这里我们需要引用书中的两个概念:"庶务性眼光"和"情感性眼光"。
庶务性眼光,即人们总想着:这件事我做了没有?做了就行!我既然做了,人人都要为我高歌颂德!
情感性眼光,即人们总想着:这件事,对方希望我怎么做?我怎么做能让对方舒服?
所以,针对柳丁事件,母亲似乎只是在做(我给你切好柳丁送来了),但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要把柳丁切开,孩子方便食用;同时把道具刷洗干净,别残留异味!)
因此在母亲和我的关系中,我认识到与家人相处,不能只是人在,同时心也要在;这就需要走心、需要真心的关爱和陪伴。所以,将来我有了孩子,对于自己的要求要有所提升,要做到自我的完善修复。
这便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概念,即人格结构中的道德标准,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源于早年父母对我们的教导和要求,也是一种我们理想中的或者修正后的父母。
END
对于人我关系问题,《在关系中成长》一书从自我出发,寻获心理阻碍,深挖背后的真相,传递信任到最终的疗愈环节,作者一一深入剖析,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心理学概念!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61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