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辉同学jh
宿舍里透露着几分郁闷,几分燥热。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我是如何沦为夜猫子的?宿舍是怎么沦为游戏室的?看了看外面的灯火,又看了看有的熟睡的室友,我找到了答案:四分主观,六分环境。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一个意志力不坚强的人,主观很难改变,至少我很难改变晚睡的恶习了......
大一的我,不可能像现在晚睡,不到一点我完全睡不着。整个宿舍七人,三四人平均到凌晨三点不睡觉。都是习惯惹的祸啊!这种习惯是受集体影响的,一个公众生活的圈子里,很容易走“群体路线”,因为圈子里人往往会随众渐渐变得没有思想。大一时只有一个人晚睡,后来他有了共同的爱好,找到知己一起打游戏,于是扩大影响力,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团体”。
一个生活在游戏圈里的人,大多只有两种结果的感受。一种是天堂,因为可以连夜奋斗;一种是沦为噪音接收机,连夜接收噪音。如果一个寝室游戏机多了,那么噪音接收机们也就难以反抗了,因为这个环境里游戏机占据了主体,它们会把住舆论的话语权,我就是一个连夜接受噪音的机子,虽然以前也反抗过很多次。
大学的环境大多是堕落的,大学的环境如果有10分,堕落至少占到了7分。我生活的大学就是这样子,其他大多数大学也如此,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不过越是好的大学,学生就越努力和气氛就越好,堕落的现象就越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可能是我的圈子太小,我很少见到有人会早起,睡到上午十点的比比皆是。圈子里的人习惯晚睡,像夜猫子,固然也习惯晚起,像只猪。如果没有课,晚上可以不睡觉,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白天的自我休息和精力恢复。游戏机们的作息是这样的:上午休息,有精力了中午“劳作”,累了下午休息,有精力了晚上“劳作”,与正常的作息格格不入,创作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作息系统”,这就是恶性循环的典型!关键是影响别人,对集体造成恶劣影响。如果想拥有好的睡眠质量,我倒很支持很倡导晚上断电脑的网,因为毕竟在寝室玩手机,至少会少些“游戏战斗”的拼杀声,少些大大咧咧和呐喊声。
大学三年以来,我很少见到周围人会去图书馆,我怀疑是我眼睛花了。但理性告诉我,我并没有说假话,我本来就不喜欢说假话的。事实而论,去图书馆所占学生群体的比例又有多少呢?你去计算一下,会小的可怜。我去图书馆的次数绝对不比一般人少。要不然我怎么会知道,平日里自习室人员稀少,而到考试就有爆满的“奇观”呢?当然,有的大四生可能觉得大学快完了,想到图书馆弥补下大学的遗憾,开始为毕业做准备,相比之前图书馆的学生还是多了些。但是根据我观察,图书馆二楼的自习室,初教院(免费师范初中生)的学生占了至少一半,这令我很惊,我们本科生呢?!在人多的时候,一个自习室,男生通常不超过10人。其他人除了睡觉,还在干什么?
是的,那就是游戏了,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最没脑子,走学长学姐的老路,开学日子还好,保留着高中时的那股正气,后来就折服沉溺游戏了。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地下城与勇士.....五花八门的游戏引入眼帘,玩得津津有味,昏天暗地。很多毕业生都是打完四年游戏过来的。打游戏本来没有错,错的是把它当做一个精神寄托,无法从中走出,忽略现实事物的美妙;错的是在虚拟的世界寻找所谓成就感,而不知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虽然不是什么学霸,但是至少明白这一点。我成绩不好,但是也不见得怎么差。我也考试作过弊,但是作弊科目相比整个科目而言,比例是很小很小的,我不喜欢高数,我也怕挂科。我上课只是偶尔玩手机,玩手机占课的数量的比例是很小的,其余更多的时候是在学习,这是从大一就开始了。
大学里不知什么时候流传“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样的蠢话。很多人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完全按照学分而为。学分高,就认真一点,每次在教室争着抢前面的位置。学分低或者选修课,往往是敷衍了事,这也会产生竞争,令我惊讶的是抢后面的位置!颠覆了我的认知观。很多学生潜意识就觉得低学分课不重要,纯粹就是玩的!谁说选修课不重要呢?我倒觉得它是很重要的,至少对一个人的思维和见识会有所拓展。我自认为是个“开明”的人, 不感冒的课,在我看来其实并无多大碍,关键是逃课者所干的事情,逃课了是在探究自己的学习问题还是在好的兴趣上坚持不懈呢?还是把逃课的时间用在玩手机玩电脑看视频睡觉呢?很遗憾,后者占了大多数。
大学里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有以前学习的竞争意识和浓厚学习气氛,它已经较大的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女生之间,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外在的攀比,而不是内在的提升;男生之间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享乐,而不是务实。攀比和享乐,社会又何尝不是?可是大学的本质毕竟不是攀比场、不是游戏场。
大学行政体制和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第一,它“善于”规范学生和老师的思想,致力培养一批批老实的按部就班的人。我见过一个笑话:纪律规定说不能发有损学校的荣誉的帖子,一旦发现就四级违纪。呵呵,不知道我写的这篇文章的某些言论言论,会不会被四级违纪。我觉得一个大学,并不是单纯的去追求面子浮华,要经得起学生的投诉和不满,经得起社会的评判。为什么会被投诉,为什么会不满呢?难道就没有以此用来改进的余地?另外谈到大学的思想,我觉得只要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师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不满有什么不好的?批判也好,讽刺也罢,大学连这点包容心都没有?况且有些有思想和责任的师生会反观大学现状,揭示矛盾,找出其中的普遍现象,致力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我就是觉得大学的舆论被限制的太死了,一位大学老师敢对校长说些质疑的话?一位学生敢对领导的作风提出批评吗?
第二,大学里有着官僚主义,主要任务发生了改变。大学老师的日常生活最离不开的是各种课题了,因为在大学体制里,老师评职称都得依靠这个,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的官僚化,为了搞课题和评职称,不得不做出许多无劳和伤害感情的事情,各个老师们也比“官大”,谁官大,面子自然也大,开个会坐个位置都不怎么“平等”。把评职称单纯建立在各种课题上,正如大学单纯的靠发表论文的数量排名次一样,这本来就有问题,因为都太过于片面,高校更注重的是课题的研究和学校的排名,而不是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大学风气的建设。在这种局势下,老师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学,而是搞课题。大学老师不想上课,或上课缺乏活力和魅力,学生们的思维打不开,缺乏创新,进步不明显离不开这个体制的原因的。
第三,大学里存在放羊式的严重缺陷模式。中国大学最大的特点是“严进宽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似乎走“宽进宽处”的路线了。扩大招生的规模本来是件好事,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毕竟我国大学生所占国民比例比发达国家低很多。可是问题来了,“严进宽出”或“款进宽出”对学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很显然,一方面学生随着紧张高考的结束,进入大学放佛获得一间熟软的房间,缺乏了前行的动力,在舒软的房间里越陷越深,直到难以自拔。学校里像一系列舒软的房间组成的集合,于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舒软占据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灵,学生和老师们都缺乏动力。动力会互相感染的,正如堕落也会一起感染。
另一方面,大学里的很多课程的开设只是走一个流程,教材太多或很多教材脱离社会发展。每到期末老师们都会划上重点,考试范围就是由老师的圈划组成的,学生不畏惧挂科了,对知识的追求自然不会热情;课程设置很多,老师们的教学压力会大,能花很多时间重点研究和讲解知识的很少,往往是“顺手牵羊”,学生是“走马观光”;至于课本,几十年不更新的也有,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具备的知识在社会上竞争力不大。
大学里普遍缺乏交流。首先男女之间缺乏交流。在校园里,如果两个人,一男一女站在一起,会被认为是男女朋友,久而久之演绎为“男女之间没有纯洁的友谊”这样的谬论,这无形中阻止了男女间的交流。于是大学里的少男少女看待异性,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狭隘之中,只从表面上去评判异性,而真正很少懂得那个被评判的异性。
其次是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在大学宿舍里,往往会有不同的“派系”,例如游戏派,睡觉派,考研派等等。每个群体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因为很少有共同的话题。虽然有的人偶尔聚餐和你谈笑风生,但是内心的交流是很少的。宿舍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紧张不再少数。如果关系不怎么好,你会发现一个寝室里的人半年都可能说不上几句话,每个学校都有这种现象。
再次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大学里上课一般都是走流程路线,老师们习惯练PPT和照本宣科,虽然他们的理论基础很好,学位很高,有些还是教授,但是他们依然走着应试教育灌输式的模式,当然也善于放养式,真是“吸其精华,孜孜不倦”。像有思想有魅力的、真正关乎学生、上课很少让人瞌睡的像语文老师彭曙蓉和经济规划张家其老师的不多。
大学很多老师上课,像大学的桌椅摆放一样,充满了僵硬,幸好我的能力接受强,各种老师能应对,但其他不少同学未必如此。老师们很少管你有没有玩手机,同学们也习惯忽视老师的存在过自己的“虚拟花花生活”,一个讲,一个玩,真是一拍即合充满节奏感,真正体现了“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友好原则。同学会想:“我才不想听你的课,浪费我的耳朵!”老师会想:“你听不听关我鸟事,浪费我的口水。”反正一节课下来,各奔东西,如老子所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最后是课堂缺乏交流,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也许是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的课堂如同桌椅摆放一样的僵硬,缺乏活力和创新。大学生们按照年龄来看,思维应该是最活跃的,可充满了死气沉沉,思维打不开。一方面是没有思考意识,没什么问题问;另外一方面是思考的少,想不出什么问题。所以你会在大学的课堂里看到提问的往往是少数人,差点沦为一窝绝望的死水。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大学老师的修的教学理论去哪里了?大学生是不是被高中模式束缚了?是不是大学的上课模式有问题?是不是还跟课程的章节内容多少有关?大学里一节课上,很少有开放的时间,能腾出时间让师生交流和思考探究的很少。也许是我们大学本来就缺少这种交流的传统。国外的大学不是还有“沙龙”吗?我们居然连喝咖啡的时间,老师们都是忙着各种课题,同学忙着吃喝玩乐。哪有时间来谈那些“多余”的东西呢?
大学里是“看脸的小社会”。曾几何时,大学也被这个伪命题洗脑了。我不否认脸蛋的重要,可是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会告诉你,单纯依靠外表是不够的,其实质是你得有足够的能力。虽然人人都喜欢美,但长得美和帅的只是少数,爱美之心人皆有,这并无非议,只是“美”的真正含义被缩小了,缩小到一个充满浮华的功利的表面的美,甚至这种畸形逐渐上升为一个群体的价值导向。我们大学和社会就是被这种流弊玷污了正确的审美观,娱乐和媒体经常给青少年输入这种价值观。让很多的年轻人学会了幻想,学会了片面的追求外在的虚荣,学会了对物质的攀比,以此追求他们所谓的“美”,忽视了内在的修养,忽视了灵魂的塑造。从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就失去了美和真。一个苍白的脸是美吗?那分明是一堵瘦弱的惨败的墙壁啊。
......
实话实说,大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就像考研一样,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一个人在大学混了四年,走出去最大的优势就就是皮肤变好了和那块所谓的敲门纸。大学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如果你有自己的思想去走过,你是幸运的,因为你的选择发挥了最大价值。如果你得过且过,那么你是不幸的,因为你挥霍了青春。
当然,大学努力和有目标的学生还是有不少的,值得鼓励,得多多向他们学习,他们是大学环境里的三分清流。大学因人而异,看似地狱,其实是最美的天堂。看似天堂,其实是最惨的地狱。不过,大学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的确是个较好的地方,至少少些尔虞我诈、阴暗沉沉,至少保留着几分纯真,至少是一个很好的进修学习和思考的场所。
在我看来,大学的本质就是进学和修德。它应该秉着一种自由和独立的思想,不是放养和放纵;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学习风气,不是社会上乌龙混杂的渗入嚣张;它有着一种崇高的理想,有着对知识和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有着一群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青年,有着一群不忘初心致力于学生和教学发展的学者。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老师、校长、社会公民,都要各自端正态度,少几分骄傲,少几分浮华,少几分功利,少几分浮躁,多几分安静和学习交流,这样才能共同共同发展,思想才会自由和进步。
夜深了,难得的安静……唉,玩游戏的室友累了困了,扑倒在床,倏忽响起鼾声阵阵,宛如午夜的惊雷,我睡得不可能这么香啊!
2017年6月3日,凌晨4点,寝室。
我是小辉,精彩待续......
网友评论
我们班也有好多学霸,我大多都和他们一起,向他们学习,有时一起去图书馆,觉得还不错,就是自己努力还不够,和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更努力了,已决心考研。下学期大三就要好好拼一把了!
羡慕你的环境,因为这为你的目标创作了一些优势,至少是难得。我也相信通过你得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加油^0^~看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