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是我的答案

作者: 中和兄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23:02 被阅读390次

    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中和兄也常常被别人问:你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我静默思考良久,但是苦于不能立刻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所以今日,我希望来跟大家谈一谈学习历史给我带来的收获。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历史就是过往的人和事。

    而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历史则是社会发展之进程。它是发展的规律,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参考。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1

    其实说到历史,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故事。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故事,也都需要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成长。

    小时候最先接触到的历史故事便是《三国演义》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草船借箭,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煮酒论英雄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有感于关公之忠义,子龙的勇猛,刘备之仁德,曹操的奸险,当然还有孔明的智慧。

    后来接触到《三国志》,方才知道演义中的故事真真假假,七分实三分虚,不可尽信。尤其罗贯中先生尊刘抑曹的倾向太明显。曹操被写成了个大白脸。刘备却永远唱红脸。

    可那又如何呢?相信罗贯中先生是对蜀汉有一种情怀吧。

    小学五年级那会儿,我接触到了《百家讲坛》,里面正在讲明朝的故事。后来又买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我记得当年明月说过:“历史可以很有趣。”

    那时候我睡得晚,每天晚上都要抱着他的书来读上一会儿,有时甚至能够读到一两点才肯入睡。

    那时我才真正明白,历史真的可以很有趣。

    当年明月让我知道,原来历史离我那么近,近到我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它的酸甜苦辣、百转回肠。他写的人物栩栩如生,像是代入了自己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他们真真实实的存在过,精彩过。

    读《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第一次跟历史来了个亲密接触。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历史,深入历史。

    去年暑假新接触简书,也在上面发表过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用的是当年明月的方法。当年明月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我尝试着照着他的方法去写,去体会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

    我希望我笔下的人物是饱满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我就像一个入戏的演员,全情投入。

    我写过韩信,体会过做不成王侯,反成走狗烹的悲剧;

    写过阮籍,感受过他在穷途末路上的无奈;

    写过诸葛武侯,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持。

    还有许许多多我没写过的人物,我把他们当作朋友,隔空相望。

    他们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予我力量。

    比如李白、苏轼。

    李白的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振奋,而苏轼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我坦然。

    这里借用唐诺先生在《阅读的故事》中的一段话:

    阅读者最终会走到哪里呢?对不起,我个人实在不知道,我个人只知道在这道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你虽一人踽踽独行,但前方极目之处永远看得到远远走在你前方的坚定人影,你甚至认得出来那是谁,那些都是你最尊敬的人,你很荣幸能和他们居然真走在同一条路上,感觉到芸芸世间你有朝一日没想到可以和这些人成为同一个族裔,同样的问题,被同样的好奇所召唤,这不只让你感到安慰而已,你简直忍不住地觉得光荣与雀跃。

    就是这种感觉。

    2

    走在祖国这片神州大地,有时候发现,值得看的也许不仅仅是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古迹,有些甚至已经淹没在杂草丛中,无迹可寻了。

    可是,那其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却是忘不掉、藏不住的。

    前段时间去湖北当阳,去到长坂坡、关帝陵。

    这两个景点并无什么人气,甚至长坂坡都不要门票,但是不禁让人回忆起了那段磅礴的历史。

    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我感叹他的英勇;

    关公国士无双,我敬佩他的忠义。

    钱穆先生说,读历史的人要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我是十分认同的。

    我也说过,看历史名胜,是要带着态度看的。这种态度,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敬意。对故人的敬意,对往事的敬意,以及对流传下来的古物的敬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这些东西,是我们文化的宝藏,是无价之宝。

    知乎上有一个叫 Milian Forest 的网友的回答印证了我的观点:

    “读史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发现历史中曾被遗忘的人、事如何穿越流年,如何在繁芜丛杂的废墟中持续闪耀,终被发现。

    这也提醒着我,还有多少感人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发现看似平常的今天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故事。”

    之前读到刘禹锡的《乌衣巷》也给我很大的触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尤其读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时,让我不禁感慨万分。

    孔子看到滔滔江水时曾经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如今读罢一首《乌衣巷》,也得感叹一下似水流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先生当年也如此感慨。

    不管是琅琊王家,还是陈郡谢家,都是江左第一名门,东晋顶级世家。可是千百年过去,曾经的世家也泯然众人矣。

    不管当时如何风光,都在时间的车轮下泯灭殆尽。就如当年王谢门前的光鲜的燕子,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又如何能不让人唏嘘?

    我每每读到这些,都觉得世事沧桑,人世无常,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但转念一想,就如东坡先生所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有些人和事,看似时过境迁,岁月流转,可是他们都在那里未曾消逝,也未曾改变。

    他们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但是却被历史永久的记住了。

    他们在,一直都在。

    每每回忆起历史上的那些故事,我都会会心一笑。我想,这就是历史给予我的力量吧。

    3

    我们看历史,除了看到具体的人和事之外,当然要看到更大的脉络。

    这就是所谓的大历史。所谓大历史,就是要能看见一个因素的发展,比如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等。这些都需要用更大的视野去看。

    历史是个发现真相的过程。要想了解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往前找找,往后找找,左边找找,右边找找。

    换句话说就是横向看一看,然后纵向看一看。

    打个比方,如果想了解诸葛亮为什么坚持北伐。那么我就得了解他成长的的历史环境。那么我就要了解三国为什么乱。然后以此类推,找到问题的源头。这是纵向寻找。

    然后我需要了解他同时代的人,比如曹操、刘备、孙权,还有他的好友徐庶,老师司马徽等人。这是横向寻找。

    然后最后得出一个类似这样的结论:诸葛亮成长于乱世,亲眼看到兵荒马乱、妻离子散的悲剧,又见证了改朝换代,自己价值观的颠覆,所以北伐可能是一个他找回价值观,修复理想的一个行动。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牵动一连串的事情发生。这是历史的关联性。

    在举个例子,1492哥伦布航海的时候发现了美洲大陆,后来在美洲种植的作物如玉米、土豆、番薯等传入中国,使明末中国的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

    但是由于大航海时期的来临引起欧洲各国对亚洲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导致了后来欧洲各国强制打开亚洲港口的行动。后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才被迫开放。

    可以说,哥伦布的一个航海发现,直接造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这个事情如果不从时间空间的宏观维度,是很难理清其中的脉络的。

    关于历史的脉络,知乎网友匿名用户(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122108/answer/30194714)给出了一个精彩的总结:

    “请大家在脑海中想象一块长条形的豆腐,然后拔出刀,砍下去。

    看到那个整齐的切面了吗?那就是我们此时此刻生活的世界。

    而在我们背后的一整块豆腐,就是历史,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洪荒至今无数个此时此刻的积分。

    一百亿年前的超新星爆炸,五十亿年前的黑洞坍缩,

    四十五亿年前倾盆泼下的硫酸雨,四十亿年前满地横流的岩浆,

    三十九亿年前核酸第一次颤颤巍巍地复制出另一个自己,五亿年前奇虾向三叶虫举起大螯,

    四亿年前阴潮的陆地上长满高大茂盛的蕨类植物,三亿年前第一只鱼石螈鼓起勇气趴在海岸上,

    六千五百万年前霸王龙向空中尖啸着落下的小行星怒吼,五千万年前啮齿动物在黑夜里窸窸窣窣地探出脑袋,

    一百万年前人猿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燃烧的木棒,五万年前人类艰难地跋涉在冰河纪的阿尔卑斯山上,

    八千年前第一颗小麦种子在新月沃土上生根发芽,五千年前尼罗河畔奴隶爬上爬下的金字塔,

    两千年前屋大维的舰队在地中海上冲向安东尼奥,一千年前蒙古人的铁骑在钓鱼城下徘徊,

    四百年前张居正在紫禁城内的叩阙,七十年前麦克阿瑟在密苏里舰上的投降协议书上划下最后一笔,

    还有祭祀、神殿、征战、弓箭,神父、教皇、国王、公爵,僧侣、皇帝、儒生、工匠,还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地理发现,工业革命,所有的我们的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其他一切如今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

    等等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身后这「豆腐块」里错综复杂的纹理。

    当我们回首将目光投往过往的历史,心中的敬畏之情犹如夜深时举头望向深夜的星空。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是我的答案

    历史就是作者所说的豆腐块里错综复杂的纹理。

    而这些纹理,奠定了我们今天的社会。

    中国文化的纹理是什么呢?

    上古的伏羲神农,尧舜禹汤,先秦的诸子百家:孔孟老庄,申商韩李,魏晋的名士风流,唐宋的诗词歌赋,元明清的戏曲小说....

    其实还远远不止。

    这些东西流传了千年,至今还在闪闪发光。而正是它们奠定了今天的我们,是我们的文化所独有的。

    每念及此,我都感到无比的自豪。不是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口号,而是从内心深处升起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的自豪。

    4.结束语

    对待历史,就像钱穆先生所说,应该具备一种温情的敬意。这是我们对历史该有的态度。

    历史上的人物就像是我们的朋友和师长,带给我们智慧和勇气,还有孤独时候的慰籍。

    与历史上的故人们遥遥相望,有时怅然若失,感慨万千。感慨逝者如斯,时光飞逝,时过境迁。

    可转念之间,发现他们一直在我的心中,还有历史的记忆中。

    他们一直存在,未曾消逝。这是多么令人鼓舞!

    这也是我对历史的情怀吧。

    可是除了情怀,历史还有更大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现。

    比如如何去挖掘一件事情的真相。

    研究历史也是一个形成世界观的过程,宏观的去看历史会提高我们的格局与眼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世界的一角。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世界,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今天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在过去的档案中能够发现。

    历史为我们奠定了一个基调。使我们了解了我们自己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定位,以及中国于当今的世界的定位。

    我们不会过度贬低或是抬高自己的国家,而是从容的面对这个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d45902b562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指尖芭蕾_a8bc:文笔越写越成熟,层次感也越来越丰富,把原本枯燥的历史人物刻划得入木三分,用你的𥈠智与聪慧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真是意犹未尽呀赞👍
      • cai_ca00:喜欢历史的人想必都有着对追寻一件事情真相的好奇心,然而能够留存的历史记录常常又是由胜利者写就或者筛选过的,真正的历史真相也许永远都无法探究。我们能做到的,可能就是尽量不带倾向性地考据各方资料,从中得到最符合逻辑的推断。祝贺中和兄可以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继续历史的研究,这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意义。加油!!
      • 王二王婆:感受到文思涌动,滔滔不绝。有的地方有些泛滥了,有些地方戛然而止。也许未经治理的河流才更有野趣。
      • 行走的女建筑师何何:有感而发:+1:写得有温度,有情怀!

      本文标题: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是我的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wf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