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父母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了,特别得从心里依恋他们。如今只剩下母亲一人,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毕竟母亲也都是80岁的人了。
父母结婚时的照片我的父亲母亲都是那种平凡的世人,艰难地过了一辈子。他们出生在解放前,童年生活一定是挨饿受冻的,所幸的是都长大了,见证了新社会的历史。
父亲年轻的时候,很是帅气,周围村里的人都知道有父亲这样的帅小伙。父亲只读了五年书,就由村里大人带着,去外面给人做工了,因为那时候祖父也已经不在了。
后来父亲进了我们这边最大的工厂——造船机械厂当学徒,因父亲头脑灵活,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年轻的父亲挣的钱除了吃饭,几乎都存下来回家交给祖母。那个年代父亲姊妹四人,只有最小的妹妹和祖母在老家农村,父亲的哥哥就是大伯父远在北京,父亲的大姐也远在佳木斯。
家里没有主要劳动力,祖母的生活就特别困难,因为劳动力挣公分才能换到粮食。父亲在外面工作就开始不安心了,大伯父写信让父亲回村务农,承诺每月再给家里寄10元钱。就这样,父亲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母身边,开始了务农生活。
到了成婚年纪,经媒人介绍认识了母亲。母亲的容貌在周围十里八村也找不到第二个,父亲和母亲大概都是彼此欣赏吧,很快就结婚成家了。结了婚的父母和祖母、小姑住在一起,东西屋各自一间房。
父亲是个大孝子,对祖母唯命是从。祖母对待儿媳妇就是那种旧的习俗,说什么都得听,干什么都要请示。而父亲只能私下里悄悄的安慰着母亲,尽量不让母亲受委屈。而大伯父承诺的每月10元钱也没有了影子,全家只能靠父母在生产队每日辛勤劳动,才混了个温饱。
随着我们三个孩子的陆续出生,家里的生活更加的拮据了。那个时候小姑也结婚生了孩子,祖母就去给她闺女看孩子了。我们三个孩子只能靠母亲一个人,中间父亲得了一场大病(胃溃疡),出院后又不能干重活,因此家里欠了不少债。
母亲本是初中毕业,在娘家的时候,当过小学老师,在夜校教村民学文化。结婚后本来有机会当村里的老师,只是被三个孩子所累,加上祖母不帮着照看,就只能成了名副事实的家庭妇女了。母亲只好在家里看着孩子,接一些绣花的活,以此挣点钱来补贴家用,我经常半夜醒来还看见母亲在绣着花呢。母亲的手很巧,绣品从来都没有被打回来过。
我初中的时候父亲的身体才有了好转,正赶上改革开放,镇上开了砖厂,父亲便去了工厂上班,负责看护机器。以前父亲在造船厂懂机械,这时候便有了优势,别的厂子机器坏了,也慕名来找父亲维修。据说父亲去了,只要往跟前一站,听声音就知道机器哪里出了问题。那时候父亲的工资一个月才40元左右,可干维修的活,人家给父亲一天100元。
父亲不光外表长的帅气好看,还属于心灵手巧的人,家里买了缝纫机,他看了便会使用,还给我做了一件小花褂。父亲还经常给我梳头,编的辫子比母亲编的都好看。我们家父亲炒菜最好吃,一般过年招待客人都是父亲当大厨,母亲只是个帮手。虽然父亲只念了几年书,可他却写的一手好字,逢年过节不光给自家写对联,还给村里的人写。
四十岁出头的父亲母亲父母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贫瘠的生活,也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一般都是晚饭后,母亲亮开嗓子,来一段京剧或吕戏,父亲则拉着二胡给母亲伴奏,我们三个孩子围坐着,看着父母又拉又唱的,好不热闹,都心生欢喜。
后来才知道,母亲在没出嫁前就在村里演戏了,而且名声在外,唱的很出色,因为家庭成份是富农,才没进入县里的吕剧团。而父亲的二胡也是在造船厂跟人学的,后来自己一点点练成的。父母都是彼此相爱的,他们度过的艰难岁月也是苦中有甜。
父亲对母亲的宠爱,我们也都看在眼里,只要是母亲爱吃的东西,父亲每次赶集都要买些给母亲尝鲜。地里的活母亲并不喜欢做,父亲有时宁愿自己受累,也不愿强迫母亲去地里。在对待祖母这件事上,母亲有时会唠叨几句,父亲都是默不作声,一点不反驳她,毕竟祖母不帮忙看孩子有些过分了。特别是父亲住院那段时间,她也不回来照顾我们,还是外祖父来我家照顾的我和妹妹。
父亲去世的当天上午,还用自行车带着女儿去妹妹家,看他的外甥儿,中午回来刚吃完饭就倒在了地上,一句话也没来得及说。那一年父亲仅仅虚岁59岁,正直人生的大好时光。父亲的突然离世,那段时间对母亲来说真的特别难熬,母亲也因此患了缠身的肠胃病。到处寻医问药,经过很长时间身体才恢复好了,脸上的皱纹却格外醒目了。
每次和母亲说起父亲,母亲都有一定的怨言,说什么他把母亲一个人扔下了之类的话。我则替父亲鸣不平,难道父亲不想多活些年呵,他还没看见孙子出生呢,更没享受到现在这样好的生活。
人生一世,实属不易,我的父亲母亲在我们的世界里是平凡而伟大的,不仅传承着生命的意义,更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愿以后的岁月里,母亲守护我的日子更长久些,娘在家就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