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正处于互联网革命的漩涡,不用说想象十年以后的社会,三年后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不能够想象。而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将要面的就是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所以单纯让孩子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要培养孩子各种能力来适应这个时代。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可以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使得学校教育和儿童图书要进行改革。这本《走进地球上的神奇动物》在引导孩子思考,激发孩子好奇心以及培养孩子优秀的思维习惯方面做的非常出色。
《走进地球上的神奇动物》上册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带领孩子认识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上的18种神奇动物。与传统的图书不同,本书以提出问题,童话故事引入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大胆质疑和小心求证等等的能力。作为老师我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设计的,它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接下来列举几点书中的例子,来具体分析本书是如何通过引导培养孩子能力的。
一、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在第一课认识老虎中,引入猫科动物的概念。告诉孩子老虎与平时见到的狗狗一样,喜欢随地小便,狗狗是为了占领地盘。引导孩子思考老虎随地撒尿的目的是什么,来让孩子自己得出老虎是用尿的气味标记自己的地盘的特点,知道了老虎是独居动物。在第十三课,将狮子与老虎进行对比,继续思考老虎和狮子到底谁是"兽中之王",通过狮子的生活习性不同,得出单独的狮子打不过老虎,但是狮子从来不单独行动,所以在野外老虎打不过狮子。让孩子知道了独居动物和群居动物的不同,而且雌雄狮子的分工各不相同,接着通过讲述狮子首领的推选和更替,让孩子知道大自然适者生存的法则。引导孩子思考巨獭、蜜獾、水牛这些群居动物也是一样的群居动物,它们各司其职,互相沟通。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知识主动联想到其他未知的知识,可以培养孩子发散思维,深入思考的习惯。而且通过群居动物之间的配合让孩子知道在群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合作的重要性。
二、从熟悉出发,与时俱进
树懒每日的活动量是行走37米,而小孩子对于具体的数字没有概念,书中形象的告诉孩子37米就是绕教室行走两圈,孩子就立刻明白了。 书中将负鼠的逃生技巧比喻为"123木头人"的游戏,形象而又生动。驯鹿是以圣诞老人的故事开始的,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快速拉近孩子与陌生事物的距离。在认识响尾蛇的课程,将响尾蛇通过尾巴发出声音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情绪这样的特点比喻成现下流行的表情包。现在的孩子在网络时代长大,前几天一则新闻说在幼儿园老师让孩子模仿打电话,还在是把手掌贴在耳边不是我们小时候的"六手势",因为现在的小孩子没有见过座机电话,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更新。
三、理性与感性兼顾
书中的大部分动物也是我没有见过的,而且很多种都是濒危保护动物。书中不仅让孩子学习到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还让孩子知道濒危的原因,从小培养孩子爱护动物的同情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这也是我们国家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一步。
四、敢于质疑,小心求证
在书中,也拓展了一些历史知识,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鸵鸟在遇到危险的事情时会将头埋在沙土中,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并且在后续找到了老普林尼为什么会得出这个错误观点的原因。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孩子敢于质疑和小心求证的科学观。
五、好奇心的保护
在每一课的结尾,都会设计提出问题的环节,让孩子的思维一直活跃,一直有求知欲,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中庸》里有这么一句话:好学近乎知。而好学就来自于好奇心,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果老师也提到过"好奇心的夭折,即是精神生命的夭折。"好奇心是推动我们成长的动力,所以引导孩子好奇,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称之为神圣的也不为过。
《走进地球上的神奇动物》这本书的流程设计,知识点引入以及知识拓展中无不见作者编辑的用心,这本书不仅科学得引导孩子学习,也为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中提供很多方法和思考。成功的教育不仅限于书本知识,还在于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综合能力会伴随一生,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受益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