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贡醋,调养健康人生。
中国饮食文化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
因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细细说来,还是有规律可循。论吃喝,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由来已久。
不过,虽然口味有地域化的说法,但在长时间的各地饮食文化交流中,在酸味——吃醋这件事上,其实南北方早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北方人可以为了吃醋,大费周章做一次凉皮、包一顿饺子、擀一碗手工面......
南方人则是在醋的酸香中,体会着生煎、锅贴、汤包的美味,仿佛少了醋就缺少了一款美食的灵魂。
其实,从醋溜白菜、醋溜土豆丝、醋泡花生等家常菜,到糖醋鱼、糖醋排骨等大菜,没了醋,别说做菜的厨师不知如何下手,连吃菜的我们都不知怎么下饭,毕竟,味不够。
要我说,以醋的实力,就该当选调味品的一把手。
这一票为啥不投给盐或酱油,因为醋——更加努力。醋,与酒同源,是酿酒过程中的意外所得。
醋的种类繁多,只要是能酿酒的原料,大都可以拿来酿醋。
相比酱油的原料单一,醋氏家族不断进取,光是常见款,就已经将酱油家族远远抛下。
如粮食醋、水果醋、白醋、陈醋、米醋、香醋、黑醋等等。
醋氏家族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中国人民吃醋的大潮。
山西人吃陈醋
山西人有多爱吃醋?汪曾祺有一段描绘:“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坐的客人直瞪眼。”
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这主要因于常年干旱少雨,全境只适合耐旱作物,以高粱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便作为长期的主要生产作物。
《齐民要术》有“秫米酢法”的记载,《雍正山西通志》也有过一段描述:“高粱,无壳者米硬可为粥,有壳者米软可为酒醋”。
可见古代高粱有口粮和酿造两大重要的作用,所以山西酿醋来源已久,潜移默化下,便改变着当地人喜食酸的口味。
河南人吃水果原浆柿子醋
河南人也不是平白无故嗜柿子醋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尤其是豫西,盛产柿子,无论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还是山地丘陵,随处都能遇见上百年的老柿子树。
物产的丰富也造就了当地人们酿一手好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油盐酱醋的价格上升,很多人家为了饭菜有酸味,多会采摘野生柿子酿醋调味。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习惯总难以改变,至今这里的人们更习惯用柿子醋。三哥也是这种大环境下影响的一代人。
他常说,以前吃醋是习惯,现在酿醋为健康。
以柿子醋为底蕴,创立了国内原浆手工果醋知名品牌“贾氏贡醋”,沿用传统窑洞酿造,开发更多花果类醋品,如养颜的玫瑰醋、促消化的苹果醋、滋补血气的红枣醋等。
另一个最关键的词就是:面食,推动了河南人对醋的偏爱。
河南人爱吃烩面,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杂粮也是这里的核心口粮。
小麦、玉米、红薯等大量种植,因此这里慢慢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各类杂粮面食点心。
即使在河南连续一周顿顿吃面,也可以保证没有一顿重复的面,如烩面、凉拌面、西红柿鸡蛋面、炸酱面、刀削面、油泼面等。
夏天吃面加醋更够味
而在不断发明新式面食时,为了更好地完善口感,现在人会将盐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面条的制作中。有了盐的参与,面条会更加劲道,但是却会有咸的感觉。
这时候加以当地的柿子醋混合,口味才能中和,作为果醋的柿子醋,因其清爽的酸而普遍受到很多河南人喜欢。
除此之外,相比一些色深而味浓的其他醋,果醋的清爽,更适合泡制各种应季水果,让你在美食的世界,体味另一番独特的口腹之欲。
四川及云贵地区吃保宁醋
吃醋?不是以辣为主吗?你要是这样理解就片面了。
四川多山地、盆地,气候及空气较为潮湿,容易湿气入体。吃辣椒能使身上的寒气被驱赶出体内。这是从医学角度来说的辣椒具有温中下气、散寒除湿的作用。
不过从历史因素上讲,古时的四川交通极为不便,缺油少盐,饭菜难以下咽,为解决这难题,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酸就是酸汤。
后来人们学会了酿醋制酸,长此以往,吃醋也就成为这里人们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
至今也有“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之说。
......你喜欢吃醋吗?吃哪种?
又逢周末,
偷了个懒觉起来,在冰箱翻找吃的,
一眼望尽存放已久的食材,
转身后,
是厨房一应俱全的锅碗瓢盆,
还有橱柜旁的一瓶柿子醋,
便默契地选择下一份饺子蘸醋,
满足一下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
即使一个人,生活也要很精致。
因为,
没了烟火气,
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THE END
贾氏贡醋编辑部
▼
喜欢
就给我一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醋香之旅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