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206246/8dea50fba1f56fa4.jpg)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较早系统提出读书观点的人之一,对于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的作用如何等等,他在很多诗中都有阐述。比如读书方法方面,在《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中,他提出了“泛览”和“流观”两种方法。在《移居二首》(其一)中,他提出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观点。
在读什么书方面,他的《读山海经》十三首无疑在提示人们要对《山海经》加以关注,而在《饮酒二十首》(其十六)中,诗人提出了“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的观点,告诉人们“六经”是必读科目。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休闲式读书——
耕种健身 读书养性 饮酒怡情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共有十三篇,除第一篇用很多笔墨写幽居之趣外,其他十二篇,大都是根据《山海经》同时参阅《穆天子传》的内容写的,偶尔也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怀。
元刘履在《选诗补注》中说:“而此发端一篇,特以写幽居自得之趣耳。”
诗人是如何写幽居之趣的呢?首先,他交待了季节是孟夏,草长莺飞,林木茂密,几间不起眼的小屋掩映在绿树之中,鸟儿因为可以随时轻而易举地找到栖息地而欣喜,自己作为主人对有这样一间房屋自然更是珍爱异常。而更令人高兴的是,时至孟夏,地已耕,种已种,虽然依然有农活要做,但毕竟是农闲时节,可以有大把大把的时光读书了。读书之余,当然还可以饮酒作乐。虽然自己居住的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阻断了不少朋友到访的脚步,可是,依然有执着的朋友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大家一起喝着自酿的春酒,吃着自己种的菜蔬,捧杯畅饮之际,有轻风徐来,微雨洒落,何其快哉。
阅读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人正在用一种极其健康科学的方式读书:
耕种,这是第一位的。陶渊明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知道隐居也好,置身闹市也罢,衣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坚持即便时常与“素心人”交往聚会,但是“农务各自归”(《移居二首》其二),到了农忙时候,还是要忙农活的,所谓“力耕不吾欺”(《移居二首》其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陶渊明通过力耕,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今天,我们提倡休闲、健身,殊不知一千多年前的陶先生已经开始用耕地的方式健身了。
读书是第二位的,“时还读我书”。诗人并没有把读书当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而是把它当作耕种之余的事情。读书时也不是那种完全沉浸其中的,而是漫不经心的。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说:“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馀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读董仲舒《士不遇赋》,是在“三馀之日”“讲习之暇”。似乎不是在“正经”的“黄金时间”。这与本诗“时还读我书”的意境大抵相同。
第三,是饮酒。在陶渊明的生活中,饮酒是重要的内容。有人说,这是他消极避世的表现。其实不然,对于陶先生来说,和耕种、读书一样,饮酒是他怡养性情的必要元素。
有几间远离喧嚣的屋舍,有一片可以耕种的田园,有一屋可以阅读的书卷,有几坛自酿的美酒,还有时不时前来过访的朋友,这种生活不正是现代人所企求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