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孔子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3-09-05 00:13 被阅读0次

        被误读的孔子(一)

        孔子视富贵如浮云

          文/浩荡白鸥   

    读此版本

          人们在谈到对富贵的看法时,常常引用孔子的话,“富贵于我如浮云”,或者说神马都是浮云,一副不屑于顾的样子。似乎孔子就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读,是断章取义的结晶。     

          孔子关于“富贵浮云”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不是所有的富贵他都看作浮云,都不在意。他只是觉得,靠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富贵,他绝不会干,那样,就算是金钱如云山,也与他毫不相干。   

          孔子特别重视要靠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人人期待,但是如果不靠正当手段获得,不能要;贫贱人人厌恶,但如果不靠正当手段摆脱,宁可守着贫贱。     

        正当途径获得的富贵,孔子是什么态度呢?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是靠正当手段获得富贵,就算让他当市场守大门的,他也愿意去干。     

          讲到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清康熙年间,康熙大帝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巡游,他面对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客船不仅感慨地问金山寺住持:“你说,一天能有多少船从这里经过呀?”住持说:“只有两条船。”康熙不解,问道:“怎么可能只有两条船?”住持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康熙信然。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上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中外,上至圣人,下自庶民,概莫能外。

            被误读的孔子(二)   

            王充没有读懂孔子

    文/浩荡白鸥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有这样一段话: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是人人所期待的,但是如果不是靠正当渠道得来的,不能要。贫贱是人人厌恶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可以“得之”,贫贱可以“去之”,怎么能说“得知”呢?后句话中“不以其道得之”的“得”改为“去”才符合逻辑呀。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认为可能是印刷错误,或者是电脑排版打字错误,是技术问题,绝不敢想是孔子原文的“错误”。可是,后来我在读王充的《论衡》时发现,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在读《论语》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错误”,说明至少在王充时代的《论语》原文中就是这么说的。

            由是我想到了“读书不能迷信圣人,要会疑。”正如郑板桥所说“书从疑处翻成悟。”我开始认为,确实是孔子原文错了。但随着我读《论语》次数的增加,我发现孔子并没有错。孔子正是顺着上句的句式,一气下来用了“得”字,而不是用了       

        “去”字,类似现在修辞手法中的“拈连”。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的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后半句话可以翻译为:贫贱人人厌恶,但是,如果摆脱贫贱的方法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那么,我宁可坚守贫贱。换言之,孔子“得”到的不是贫贱,而是去除贫贱的方法,所以用“得”没有错。如果用的是“去”,去的是“贫贱”,而不是去的“获得贫贱的方法”。       

          《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往往在多次讲学中反复提到,绝不是讲一次就拉倒。如果出现错误,他的学生不可能不纠正,而他自己也不可能发现不了,之所以没有学生纠正,他自己也没有更改,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知道自己没有错。真正错的是王充。王充没有读懂孔子,你说,是不是样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误读的孔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oc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