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绍撺掇何进诛杀宦官
汉灵帝去世的时候,儒林的清流名士与宦官们已经争斗了很多年,互有胜负。
彼时的汝阳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又广纳宾客,已然是士林领袖。袁绍更是被寄予厚望,他的二公对他爱护备至,还是蒙童之时就为他谋得郎官的职位,等到成年,袁绍又得到实职,做了濮阳县的县长。在二公的一手扶持之下,袁绍颇有声望。
袁绍也颇为自觉地效仿自己的曾祖、祖父等人,积极为自己造势。他为母亲守孝三年,然后为已经去世十余年的父亲守孝。守孝期满,他又隐居在都城洛阳。有声望而又拒不出仕,这是符合上古贤人的德行的,袁绍因此愈发被人敬重。想要拜见、结识袁绍的人越来越多,名帖投了进去,袁绍却只接见那些本已有一些名气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名望的人所结识的人自然也是有名望的人,袁绍的名气忽然之间更大了。
虽然相当多的人不能跨进袁家的大门,但对于那些能跨进大门的名士,袁绍却是敬重非常。很快,袁绍周围聚集了一群慕名而来的文人、侠士。
这是效仿孟尝君养客吗?袁绍的行为引起中常侍赵忠的猜忌。宦官集团和名士集团在当时是死对头,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干着一样的行径。袁绍蓄养剑客,自然而然地被赵忠认为是准备刺杀自己。
赵忠的猜忌让袁绍的叔父袁隗忧心忡忡。此时,正是宦官们被皇帝宠信,权势熏天的时候。
袁隗狠狠地批评了袁绍。
袁绍不傻,他很清楚此时根本不是和宦官集团决战的时刻。至少,权利中枢的核心职位基本不在名士们手中。诛杀宦官与保命相比,自然是保命重要。在保命的前提下,再寻找机会诛杀宦官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恰好此时,大将军何进召他去辅佐自己,他就顺势出仕。
汉灵帝驾崩,宦官们失去最大的倚仗,袁绍立即派遣自己的门客张津去鼓动何进诛杀宦官。
张津说:“那些小黄门、中常侍已经实际掌权很长时间了。而且,永乐宫的董太后经常与中常侍们财礼往来,不知道在谋划什么勾当。大将军您应该整顿天下,为老百姓们除掉祸患。”
三句话,针针见血。
何进身为大将军,全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本来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上面偏偏要压着几个连男人都算不上的阉人,只不过是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就作威作福。是可忍孰不可忍!
何进很多时候会犯糊涂,但不意味着他不清楚自己现在的地位都是因为他的妹妹,现在的何太后。董太后一直想让自己亲自抚养的刘协做皇帝,如果给了她机会,她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废掉自己的亲孙子刘辩,那个时候,他自己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可是董太后和宦官们来往,还能商议些什么事呢?即使是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他也要想办法除掉董太后的依靠——宦官们。
张津的最后一句话尤其让他心痒。在还没有入朝为官的时候,他还是个杀猪匠的时候,没有什么娱乐生活的布衣百姓们一闲下来便是飞短流长,皇宫阉竖们的斑斑劣迹被他们添油加醋描绘得不忍卒闻,老百姓们恨宦官恨得咬牙切齿,日日盼着苍天开眼劈死这群没卵蛋的。如果能亲手除掉这群阉竖,那自己就会成为全国上下的大英雄。
想到这里,何进热血沸腾。
怎么杀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朝堂之上公布阉竖的罪状,拘捕,审判,斩杀。
但这样的话,就需要和何太后商量一下。何进立即进宫,和妹妹说了自己的打算。何太后不同意,毕竟,那群宦官对自己有恩。
何进并没有放弃,而是听从了袁绍的建议,召董卓入京,想要以武装政变来胁迫何太后听自己的。
此时的曹操任职典军校尉,听说了何进的谋划,不以为然。他认为阉竖之官之所以能成为祸患,全是因为皇帝过于宠信他们,给了他们权力。但要收拾他们,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把他们抓进牢狱,不怕他们不死在里面。召地方将领进京,想要凭此诛杀宦官,很容易就走漏风声,使对方早有防备,事情自然就会失败了。
果然,何进想要诛杀宦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宦官们的耳中。宦官们慌了神,他们不怕那些擅长舞文弄墨构造营陷的所谓清流名士,却担心这个杀猪匠何进一时兴起什么都不顾就杀了他们。
怎么办?
何太后?太后已经明确表示不同意,但何进仍然任意而为。再去求太后估计也没什么用。
董太后?算了吧。
求何进?或许有用吧。那个暴发户如此爱慕虚荣,如果我们去认罪,送上门去让他杀,他或许会顾忌名声不杀我们吧?
大小太监们齐刷刷地跪在了大将军府的院子里,伸长了脖子,等待何进的屠刀。
何进果然犹豫了。
袁绍在一旁看得心急,再三劝何进大好机会都送上门来了,干嘛不立即动手。
何进到底不听,要杀,自然要数清罪状,光明正大地杀。劝慰了太监们一番,何进便放他们回去了。
但经此一事,宦官们行事低调了不少。何进又让袁绍率领洛阳方略武吏去督查宦官们,让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了一批人马,进入宫禁,代替原来的侍卫太监们把守宫门。
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宦官们清楚,大刀,迟早还要向他们的脖子砍下。
为了自保,中常侍等开始谋划杀害何进。
中常侍段珪假传何太后的命令,召何进入宫商议。袁绍见事情不对,劝何进不要进宫见太后,并为他谋划:“此时皇帝在前殿,大将军您持诏书率领士兵守卫前殿,但是坚决不能进入后宫。”
何进虽然没有进宫,但也没有听从袁绍的建议据守前殿。反而,思来想去,何进觉着还是应该进宫见太后一面,听听她的意见。
此时,袁绍急眼了。
他气冲冲地斥责何进:“现在我们和宦官已经势同水火,完全没有回头路可走,为什么不赶紧下决定杀掉他们?!再拖延下去必生变故,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不抓住,我们恐怕都会遭遇灾祸!”
何进到底没有听:那群跪在自己面前胆战心惊、摇尾乞怜的太监们,怎么会有胆气谋害自己呢?
对于袁绍的警告,他不以为然。
最后,他被宦官们杀害在宫墙之内。
大将军被杀,宫中大乱。
乱,正是袁绍期待已久的时机。可惜那群太监杀害何进之后就跑到了皇帝所在的嘉德殿。身为朝臣,他还不敢直接率兵冲进去捕杀宦官,毕竟皇帝在殿中。一不小心冲撞了圣驾,那可是掉脑袋灭九族的罪过。
但他也没把什么天子威严放在眼里。我进不去,但我可以逼迫你出来。袁绍的弟弟袁术命令手下放火焚烧嘉德殿的大门。
段珪等人并没有出来,反倒劫持了小皇帝和陈留王,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逃了出去。论对皇宫的熟悉,谁能比得过一直生活在其中的太监们呢?
不过皇帝不在城内,对袁绍来说却也是个好消息,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袁绍下令将士们四处搜杀宦官,不论好坏,不分老幼,只要是宦官就杀。士兵们杀得兴起,连一些在洛阳的平民也被顺手杀害,吓得那些天生没长胡子的男子见到士兵过来就赶紧脱下裤子,露出下体,以此证明自己不是太监。
前前后后被杀的,有两千余人。
对于袁绍来说,杀的只要是宦官就成,好坏并不重要。
当年,宦官收拾文官的时候,可从没心慈手软过。
宦官们劫持了小皇帝和陈留王,连马都来不及找,匆匆地从谷门逃走,步行到了黄河边的小平津。
另一边,大杀阉竖的同时,袁绍也带领将士追赶捉拿段珪等人。
段珪等人惶恐不已,走投无路,撇下了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刘辩与仅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跳进了黄河。
滚滚黄河,冷眼旁观着人世间的种种罪恶。
二、洛阳城,董卓踏入了危险之中
此时,我们将目光移向黄河上游的并州。那里,是董卓的地盘。
不过这个时候的董卓早已不是名震边塞的游侠,而是大腹便便的一方豪强。久经战阵的他,对朝廷越来越失望,对自己所遭遇的种种越来越怨愤。
曾经,他骁勇善战,征伐羌、胡,屡有战功,但赏赐提拔却很小、很慢,甚至动辄就被免官。现在已经无法说清楚他是什么时候有了异心的,大概是做中郎将的时候吧,他征讨黄巾军,那是一场败仗。他再一次被免职了。
赏赐是很少的,处罚却是毫不留情。也许正是因此,他对朝廷失望透顶。
后来,韩遂反叛,朝廷无人可用,只好重新起用他为中郎将,让他镇压韩遂。战场之上,见势不对,董卓立即使了一个小计策,撤出了自己的军队。其他五路友军,均遭失败。
但这一次,因为能够全师而还,他竟然升官了,做了前将军,封了侯,成了并州牧——有钱有粮有兵的一方诸侯。
他看清了,朝廷提拔你赏赐你不是因为你建立了怎样的功劳,而是看你对他是否有用。有用,什么都可以给你;没用,你做的什么都不算数。
他还记得之前朝廷对他的猜忌与提防。中平五年,一道诏令忽然下达,征召他到京城做少府。少府,贵为九卿之一,天子近臣,天子的日常起居、衣食用度等都是少府的职掌。从地方官员升任中央九卿,对于常人来说,这是难得的晋升机会,但随同诏令下达的另一条命令引起了他的注意——
“敕以营吏士属左将军皇甫嵩,诣行在所。”
将所属士兵全部交给皇甫嵩。原来,朝廷并不是顾念他的功劳给他升官,而是打算借此机会明升暗降夺取他的兵权。
看明白了朝廷的计谋,董卓干脆地上书拒绝了朝廷的诏令。
对这样一个拥兵自重的权臣,暗弱的朝廷其实已经无能为力,除非直接将其定性为叛乱,主动挑起一场战争。但能够征服董卓的又有几人呢?
第二年,朝廷采取了另一个策略,任命董卓为并州牧,但同时命令他将所属士兵交给皇甫嵩。
因为黄巾起义,州牧早已拥有军权,可以自行组织军队,董卓升任并州牧,直接带领着原来所属士兵去上任,难道不是更方便的事情吗?
久经战阵,与敌军尔虞我诈的董卓怎么会看不清楚朝廷的计策呢?州牧虽然有征兵的权利,但征兵怎么也需要一些时间。将现有军队交出去后,如果朝廷趁他新的军队还没有组织起来,就免掉他的官职,或者治他的罪,他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董卓没那么傻。
“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乐为国家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州,效力边陲。”
大意是说,“我当兵打仗有十年了,将士们不论大小,我们都已经非常亲近,他们也都非常眷恋我,希望跟着我为国家效力。希望朝廷同意我带着他们去并州上任,为国家防御边疆。”
并州牧,既然给我了,那我就去做做;兵权,就别想着让我交出去了。
恰在这时,对朝廷愈发不满的董卓接到了大将军何进的召令。
在董卓心中,朝廷对待自己如此混账完全不是皇帝的错,而是皇帝身边那些胡作非为的太监,还有那些总是和武将作对的文官的错。他相信皇帝对自己不会那么无情。所以,一旦有机会清除皇帝身边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员,他立即率骑兵奔向洛阳。
在洛阳北郊的北邙山,董卓第一次见到了小皇帝,大失所望。
是的,大失所望。
董卓率领士兵奔来,竟然吓哭了小皇帝。董卓无语,我,我可是来救你的呀!
那些公卿百官本就看不起粗野武夫,见小皇帝哭了,立即呵斥董卓,让他退兵。董卓顿时怒火中烧:“你们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扶王室,致使天下动荡,难道不是你们惹下了这烂摊子?再敢废话,看我不砍断你们的脑袋!”
百官气短。
董卓走到了小皇帝跟前,而小皇帝一句话都说不囫囵。无奈,董卓只好问陈留王,陈留王一件一件说得非常清楚。
董卓大喜,如果陈留王做了皇帝,那些文臣宦官就难以欺瞒着他为非作歹了。
踏进洛阳城,董卓踏入了真正的危险之中。
信任他的大将军何进已经被害,那些曾试图谋害于他的人不会就此罢手,反而会趁着他在京城寻找机会痛下杀手,更不用说那些一向看他不顺眼的公卿百官了。
比如,先前被何进派去募兵的鲍信回到京城,就找到袁绍,打算趁董卓还没站稳脚跟袭杀他。幸好袁绍害怕董卓,没敢答应。鲍信只好回了老家。
仅仅不到三千兵马,如何确保自己的安全呢?
首先,设疑兵。董卓让手下的三千骑兵趁夜悄悄出城,白天大张旗鼓地进城,多设营帐,如此持续了四五天,制造了自己有万余兵马的假象。
同时,紧紧握住京都的兵权。在接收了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的手下之后,他收买了吕布,使吕布杀掉丁原,将京城的禁卫军纳入掌中。这样,京城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然后,给自己加官进爵,掌握更多的权利。董卓随便找了一个上天长时间不下雨的借口,免掉了司空刘弘的官职,自己走马上任,然后又胁迫朝廷升任自己做太尉,假节钺虎贲。假节钺意味着董卓可以直接斩杀官员。由此,百官战战兢兢。
最后,废掉小皇帝,拥立陈留王为帝。有一个清楚事儿的小皇帝稳坐朝堂,自己辅政几年,等待小皇帝长大,自己就可以功成身退,彼时,天下太平。
是的,我们不能因为读多了《三国演义》就否认董卓在与陈留王的那一刻曾涌起的通过改立明君匡扶天下的大志。
虽然废立皇帝的提议遭到了包括袁绍在内的众多大臣的反对,但董卓仍然一意孤行,将皇帝废为弘农王,扶立了自己心目中的明主陈留王。为了断绝众臣重新拥立旧君的心思,他又杀害了弘农王及何太后。董卓的鲁莽使他陷入了长久的危机之中,看到他潜在的乱臣贼子之心,不少有识之士悄悄离开了京城。
董卓毕竟只是一个莽夫,或许他拥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却过于迷恋武力(权力)的不可战胜,在他的眼里,只要有兵有权,一切都不是事儿。
确实,不少人屈服在董卓的淫威之下,战战兢兢,不敢妄动。如此轻易地就控制了朝廷中枢,可以随意呼风唤雨,董卓不知不觉中更加自我膨胀。他再次给自己升官,做了相国这样的高位,封自己为郿侯,还给了自己一些本来是有特殊功勋的重臣才能享受的特权——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膨胀的不止是野心,还有他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的残忍不仁。
比起权力,血与火,才是他最喜爱的事物。
掌握了至高权利,董卓首先想到的是立威,他要那些瞧不起他的人跪在他跟前瑟瑟发抖。侍御史扰龙宗仅仅因为在董卓跟前没有解下佩剑,就被当场杀害。董卓又发掘何苗的墓穴,将何苗的尸体肢解,弃置路边。何苗的母亲舞阳君也被董卓杀害,抛尸树丛中,不允许家人收尸。
以上这些行为,震慑的不仅仅是那些大臣。他还要让百姓都知道他的大名,让老百姓明白必须要顺服于他,倘若不顺服,结果只有一个——死!
二月,社日,董卓派遣军队到阳城,杀害正在祭祀的男子,将他们的脑袋绑在车辕上,招摇进城,然后公开焚烧那些无辜百姓的头颅。在场的妇女们则被捕捉,成为士兵们的婢女、侍妾。连宫中的公主、宫女都被他们强奸,更何况这些普通老百姓呢!
也许那个时候,民间吓唬爱哭或不听话的小孩,说的话是:“你再××,董卓就来了!”比打一顿更有用。
一时之间,文武百官以及百姓似乎是被董卓慑服了,但仇恨正在潜滋暗长。
三、义军大旗之下,诸侯各藏祸心
小皇帝被废,京都大乱之时,有一个人拒绝了董卓的保举,改易姓名,悄悄地离开了京都。
他,就是曹操。在他之前,他的少年好友袁绍也已经离开京城。
不同的是,袁绍毕竟在那段年少轻狂的岁月里结交了不少名士。此时的董卓,也在试图结交名士,尽快稳定朝堂。在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的劝说下,董卓竟然赦免了袁绍的罪行,甚至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放虎归山。而曹操,则受到了通缉。
在中牟县,曹操被亭长识破,抓到了县里。幸运的是,县功曹为其求情,县令竟然释放了曹操。
功曹的说词是:“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也不妨看一下周毖等人为袁绍求情的说词:“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曹操是雄俊,袁绍是豪杰。此时,天下正乱,正是各路英雄大展身手的时刻。
是的,一个小小的功曹也看出世事将乱。乱世,最值得投资的不是古董,而是英雄,是豪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民谣虽然是黄巾军为起兵所作的谣言,但民心已变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究竟谁代表着“黄天”,各路豪杰皆蠢蠢欲动。
对于天资、家业、雄才大略皆有所不足的人来说,最明智的选择莫过于选择一路豪杰,依附于他们。成,则平步青云;败,也不枉世间一遭。所不同的只是功曹选择了曹操,周毖等人选择了袁绍。
曹操逃到陈留,拿出家族财产,又得到陈留孝廉卫兹的资助,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中平六年冬十二月,曹操正式从己吾起兵讨伐董卓。
几乎同时举起义军大旗反抗董卓的,除了河内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其余的人都是董卓看重的希望以后依为臂膀的人。
袁术,后将军,是董卓谋划废帝大业的时候任命的,惧怕被董卓之祸牵连,逃奔到了南阳。
韩馥,冀州牧;孔伷,豫州刺史;刘岱,兖州刺史;张邈,陈留太守:都是董卓举荐或任命的。
还有袁绍,与远在长沙的孙坚。刘表也在此时于襄阳合兵。
举兵之时,袁绍自号曰车骑将军,位次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凭借四世三公和结交名士所积累的声望,袁绍顺理成章地成为联军盟主。曹操只是个奋武将军,还是代理的。
此时,是初平元年正月。
▲诸侯讨董卓(杨枫制图)但联军虽然聚在义兵大旗之下,却各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韩馥。
韩馥所在的冀州人口众多,百姓富庶,兵强马壮。袁绍做渤海郡太守,韩馥派遣部下盯着袁绍,害怕他起兵作乱牵连自己。等到各路诸侯相互联络共举义兵,韩馥犹豫不决,竟不知是帮助袁绍还是帮助董卓,被手下治中从事刘子惠责骂:“现在我们起兵是为了拯救国难,哪里是为了什么袁绍还是董卓!”韩馥十分羞愧。
虽然兵是要出的,但出头鸟是坚决不能做的,一定要先等别人起兵,然后自己才起兵。起兵早晚无关,毕竟冀州人口众多,百姓富庶,兵强马壮,功劳不会比别人低。这也是刘子惠说的。韩馥认为刘子惠说得很有道理。
公义之下,各路诸侯考虑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功劳。
大兵推进,袁绍驻扎河内,与王匡合兵一处;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兖州系的一起驻扎在酸枣;袁术仍然守在南阳,虽然举义兵,实际上按兵不动;孔伷到了颍川;韩馥驻扎在邺城。联军人马虽多,却各自爱惜羽毛,不肯进兵。
兵贵神速,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联军迟疑不动,错失先机,反被董卓在平阴先打败一支,死伤略尽。
初平元年二月,董卓立即将小皇帝转移到长安。董卓部下的士兵焚烧洛阳城外百里之地,又亲自率领士兵焚烧宫室、宗庙、府库,城中的民宅也没有逃脱厄运。洛阳的富室怀璧其罪,被随便安置一些罪名抄没家财。同样遭遇厄运的还有洛阳城外的汉皇陵,被董卓发掘取宝,以充军资。——面对来势汹汹的十余万大军,久历战阵的董卓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积极备战。
联军逡巡而不敢进。
曹操怒。
联军大帐内,他为各路诸侯分析形势,希望他们立即进兵: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人心在我们这里。
“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关中坚固难攻,打董卓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董卓在洛阳之时。
“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董卓已是天怒人怨,这对联军,不止是人和,也是天时。
曹操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面对山东联军,董卓震恐,已经做好了弃守洛阳的准备。将天子迁徙到长安,是为了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将天子依然掌控在自己手里;焚烧洛阳城外百里,一片焦土,是为了使联军攻洛阳时无所凭借;焚烧洛阳城,则使得联军即使夺得洛阳无甚用处。而他只要据守函谷关,联军就难以西进,函谷关以西,那里是董卓的起家之地,经营多年,固若金汤,他丝毫不惧。
诸侯仍然按兵不动,只有张邈派遣卫兹带着一部分兵马跟随曹操。
曹操带兵向西,在荥阳汴水遇到了董卓的手下徐荣,身中一箭,大败而归。如果不是曹洪将自己所乘坐的马让给曹操,曹操未必能逃出敌军的追捕。
曹操虽然兵少,但也打出了自己的气势,使得徐荣误以为驻扎在酸枣的联军难以攻打,竟然撤兵回去了。
回到酸枣,败军之将曹操心更沉了:联军每天大宴享乐,不图进取。曹操清楚,他们的心思根本不在勤王上。
但他决定再去试一试。这一次,他谋划了完善的用兵策略:
“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孟津,在洛阳以北,临近洛阳与函谷关,进可攻洛阳,退可切断董卓的退路。成皋、敖仓在洛阳东北,临近轩辕关和太谷关,这两个关卡,是洛阳的东南门户。洛阳西南,则是茫茫大山。如此进军,可以完成对董卓的包围。
袁术则西出武关,逼近长安,随时准备入长安保护天子。
最重要的是,曹操针对联军的小心思提出他们只需要驻扎在这些地方,不需要与董卓交战就可以,不会损失一兵一卒。
联军无人听从。一个小小的代理奋武将军,能提出什么好的计策呢?更何况他们的目的本就不在迎回天子上。
乱吧,越乱越好。乱了,才有我们称王称帝的机会!
富贵险中求。
四、北上,北上,孙坚挺进洛阳
同时举义兵靖难的,还有长沙太守孙坚。
北上途中,孙坚杀掉了素来与自己有仇隙的荆州刺史王叡,一路招兵买马,等到达南阳郡,士卒已有数万。因军中缺粮,此时已经被袁术保举为假中郎将的孙坚发出公文请求南阳太守张咨拨给军粮,其部下纲纪认为孙坚索粮不合制度,便拒绝了。
乱世当兵的人本来就有不少为了谋一口饭吃的农民,连年的灾荒使他们生计无着,心中更难说有什么崇高的信念,而是有奶便是娘。缺乏粮草的新军随时面临哗变散伙的危险。
孙坚必须要想办法谋得粮草。
劫掠于民,那么他便与那些自己曾着力打击的零、桂等地的贼寇、黄巾军无甚区别。办法,还要在张咨身上想,官府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
孙坚设了一场鸿门宴。
讨粮被拒,孙坚没有生气,却向张咨赠送了牛和酒。毫不设防的张咨竟然亲自登门答谢孙坚。
席间,孙坚的手下长沙主簿忽然闯进来向孙坚禀告:“先前向南阳郡发去公文,但直到现在道路没有修好,军资也没有准备好。请允许我收押南阳主簿审问原由。”
孙坚当然答应了。
张咨再傻,此时也明白自己落入了对方的圈套,恐惧不已,立即起身准备离开,但士兵围住了营帐,他竟不得出。
过了一会,主簿又进来禀告:“南阳太守阻碍义兵前进,使我们失去讨伐董卓的时机,请收押南阳太守以军法从事。
南阳太守张咨被斩杀在孙坚军营门口,消息传出,南阳郡中震恐,万万没想到孙坚竟然实如此心狠手辣一个人物。被吓破了胆的郡中臣民立即将孙坚索要的军资送来,此后,更是无求不应。
南阳太守被杀,南阳郡群龙无首,逃难至此的后将军袁术趁机上位,成为实际上的南阳郡守。可怜南阳百姓,刚集资送走了瘟神孙坚,转身又撞上了奢侈暴虐、征敛无度的袁术。
孙坚所部继续北上。鲁阳城,孙坚与袁术相见并依附于袁术,袁术上表推荐孙坚为代理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当时,天子西迁,政令不通,表荐等实际只是完成任职的一道手续而已,究竟朝廷中央有无接到,却是不重要的了。只要官印在手,便有大权在握。
鲁阳城,孙坚积极练兵备战。不同于王匡的泰山兵被董卓狂虐,也不同于曹操力战却最终不敌徐荣,孙坚与董卓两方你来我往,各有胜负。
孙坚进军讨伐董卓。
董卓得知消息,先行派遣步兵和骑兵共数万人迎击孙坚,轻骑兵数十人最先与孙坚遭遇。
此时,孙坚刚刚祭祀完路神,正和官属们欢宴送行;另一边,号令声声,属下士兵已差不多集结完毕。见董卓兵至,孙坚立即下令部属不得轻举妄动。
董卓派遣来的骑兵逐渐到达,孙坚仍然没有丝毫紧张,而是令部下慢慢收拾营帐,自己和下属官员慢悠悠地回到城中。
董卓的士兵见孙坚的士兵行阵整齐,进退有据,明白孙坚也是一用兵行家,不可小觑;又见孙坚见到敌兵,竟丝毫不慌张,怕有埋伏;且孙坚背城而战,占尽地利,己方难讨到便宜,也撤兵而还。
第一次遭遇,没有打起来。
孙坚立即进军至梁县的阳人,董卓以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率步兵、骑兵共五千人迎击。
但这一战因为胡轸一些不当的言语惹怒了众人,当军队在广成驻扎时,诸位将领宣扬孙坚所部已经趁夜逃走,唆使胡轸下令立即攻城。但城中守备完善,胡轸所部一时之间攻打不下,将士们又疲累不已,胡轸不得已宣布停战。此时,吕布又宣言说城中贼兵出击,胡军大乱,丢盔弃甲而走。
等到第二天早上收拾兵器,重整人马再次攻城时,城中的防守措施却已是更为牢固了。胡轸见攻城无望,只好率军而还。
此次战斗双方的损失都不大,但可轻易看出董卓军中派系斗争之激烈。将士离心,不为大局,只顾小怨,这恰是笼罩在董卓军队上的阴影。
孙坚移师到梁县东部,被董卓大军攻袭,孙坚与数十骑兵突围而出,但被不断追赶。为了逃脱,孙坚将一直戴着的红色帽子让亲信祖茂戴上,追兵尽去追祖茂,孙坚因此得以从小道逃脱。
祖茂被追及,走投无路,将帽子挂在一处被烧毁的房屋柱子上,隐藏在草中。
追兵层层围到,发现是一根柱子,以为孙坚已经逃远,遂解围而去。祖茂侥幸逃脱。
孙坚收拾兵马,与董卓再战,在阳人大破卓军。董卓大将华雄在此战中陨落。
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孙坚连夜骑马奔驰百余里往鲁阳拜见袁术。
原来,因为小人间言,袁术怀疑孙坚攻破卓军占据洛阳之后会反过来吞并自己,就断绝了孙坚军队的粮草。
在袁术面前,孙坚再次表明心迹:一是为国靖难,二是为袁术复仇。关东举兵,袁绍为盟主,董卓愤恨不已,尽诛京都袁氏。而当时豪侠多心向袁绍,多以为国讨贼、为袁氏复仇而举兵。孙坚忠烈之士,亦是其中之一。但实际上,后者更可能只是获得袁术支持的一个借口,南阳郡也更像是孙坚递交的投名状。
讨董卓以靖国难,才是孙坚一路北上的目的。
孙坚的铁骨铮铮,使袁术非常尴尬,立即分拨军粮。
孙坚的战斗力终于让董卓忌惮,董卓派遣心腹将军李傕为使者,往阳人商量和亲事宜,并让孙坚写下族中子弟可以担任刺史、郡守的人,许诺任用他们,遭到了孙坚的严词拒绝。
和亲不成,孙坚又进军太古,离洛阳城仅九十里,加上山东联军虎视眈眈,董卓放弃洛阳,领军西还。
孙坚探知董卓撤军,进入已是一片废墟、荒无人烟的洛阳。昔日繁华,一朝成土,孙坚也无能为力。简单填平修复了被董卓发掘的诸座陵寝,他也离开了残破的旧都,回到了鲁阳。
而在孙坚与董卓浴血攻战的同时,山东联军却在谋划着一个大阴谋。
五、打军阀,首先要成为军阀
汴水战败,回到酸枣,曹操见到的是一幅本不应该出现在军营战阵之中的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心中愤懑。
与他同样愤愤不平的只有张邈。自始至终,张邈都坚定地站在他身边:曹操初次举勤王大旗散财举兵,是在他为太守的陈留郡内;曹操孤注一掷,进兵讨卓,张邈分兵与他;曹操战败,袁绍等人不可一世,又是张邈挺身而出责骂袁绍,义正辞严。
袁绍,曹操,张邈,三人本是多年的好友,但当袁绍成为数十万大军的盟主之时,他已经不能再平等以待对儿时的玩伴。曾经一起笑傲京城的游侠少年,终究要在狼烟滚滚的乱世中分道扬镳。
张邈的指责让袁绍大怒。他找到曹操,想要让曹操杀掉张邈。对于曾经一起翻过墙、一起醉过酒的好友,他多少还是有些不舍。
曹操明白,这是一次试探。然而袁绍举义兵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逐渐看清楚了这个人,曹操干脆利落地拒绝了他。
张邈与曹操走得更近了,他们与袁绍之间,却开始出现了裂痕。
同时出现裂痕的,还有联军内部。随着时日的迁延,裂痕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联军的全面破裂。人口密集的中原大地上,各路诸侯开始与彼此、与黄巾军混战,千里无鸡鸣。
第一道裂痕,就是从酸枣开始的。起初,联军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聚在一起的,但董卓兵强,各路军马都不愿意自己以卵碰石,自断双臂。劲头既过,前仇旧怨便开始悄悄翻腾。相持日久,各路军马愈发担心仇家会趁自己兵力尽在于此的时候合纵连横,一举歼灭,寻思得更多的只是自保与吞灭对方。
曹操虽然初历战阵,但好歹已经在官场混过几年,尤其是当年因将蹇硕的叔父蹇图依律杖杀,却被明升暗降到顿丘县做一县令,远离京城。之后,曹操遇事就多了几个心眼,凡事总要考虑周全。为了避免触动诸侯敏感的神经,曹操小心翼翼地远离前线,与夏侯惇前往扬州一代招募兵马,重建军队。
这一次,曹操得到了扬州刺史陈温和丹杨太守周昕的资助,得到了士兵四千余人。虽然返回的路上跑了一些,最终好歹留下来一千多人马。
曹操心知这么一点兵力无济于事,只不过是有了一丁点自保的资本,也不再急着进军。
最先按捺不住的,是兖州刺史刘岱,他杀掉了下属的东郡太守桥瑁,让手下王肱担任。
紧接着,袁绍的大阴谋也浮出水面。
强盛的军力没有让袁绍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的匡扶天下的责任有多重,而轻松被推为联军盟主的经历却使他忽然发现名望与权力的好处。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飞鹰走狗的少年生活,又使他骄横跋扈,目空一切。虽然在关东联军举兵之初,董卓已经尽诛洛阳袁氏,但国仇家恨之下,他想的并不是西向讨贼复仇,而是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刘虞是皇室宗亲,一向仁厚,颇得人心。幽州胡汉杂居,而戎狄又往往作乱,朝廷委派刘虞前去,竟能不战而定。刘虞声望隆盛,董卓主政,便任命他为太尉,并封侯。即使是董卓西迁天子之时,也意图召刘虞为太傅以辅佐自己。只是战乱已生,诏书竟未到达。不过董卓乱政,刘虞却并未兴兵讨伐。这样的一个德行仁厚的老好人,是最容易被阴谋家所控制利用的。
袁绍举着讨伐董卓的大旗,却不知不觉中步了董卓的后尘。虽然重新拥立一个皇帝便能够与董卓分庭抗礼,使小皇帝的价值削减不少。但袁绍想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在朝中,他有人脉;在民间,他有人望:这是他独一无二的资本。如果再加上拥立大功,那么他便会是袁家的第五代三公。借助天子名义,他能够迅速聚集起一支更强大的力量,挟此威势,天下立定。何况天下方乱,汉室衰微,他隐隐觉着“黄天”的谶言似乎是要应在他的身上。
袁绍先与韩馥谋划此事,得到韩馥的支持之后,又找到曹操,希望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能够加入己方。
曹操愈发恼火,他万万没想到本来希望一起纵马逍遥、行侠仗义的好友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一大军阀。
曹操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袁绍计策中的危险,“幼主并无过错,民心仍在向着他。如果更立刘虞为帝,国有二主,百姓会归心于谁?只会让天下更加混乱!”最后,曹操冷冰冰地以一句“你们北面称臣去吧,我自己向西讨伐董卓迎回天子”回绝了袁绍。
曹操的拒绝换来的是袁绍的讨好。一次宴会上,袁绍拿着他得到的一方玉印递给曹操,曹操视若不见。袁绍只好用玉印敲曹操的胳膊,曹操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无非是以高官厚禄收买自己。曹操大笑,从此愈发看不起袁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对于自己此时的志向,曹操很清楚——讨逆安国,拜将封侯。
袁绍的转变,也让他警惕不已,权利所滋生的欲望会生生将人吞没,董卓如是,袁绍亦如是。曹操呢?他谨慎百倍地守护着。
袁绍、韩馥到底还是派出了使者,迎立刘虞。同时,二人又分别修书与袁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然而此时的袁术已经暗藏不臣之心,准备自立为帝,幼主对他来说是最有利的形势,就以天下大义拒绝了他们。
另一方面,刘虞也始终不肯答应,反而指责使者大逆不道。
袁绍无奈,只好另出计策,劝说刘虞领尚书事,成为政府首脑。只要在追逐权利的道路上跨出第一步,袁绍就不怕刘虞不跨出第二步。但刘虞再次拒绝了他。
虽然如此,刘虞却没有和袁绍等人彻底决裂,反而仍然连和。刘虞寄希望于袁绍,希望他能率领联军迎回天子。那些国外羌胡进贡给天子的宝物,他想尽办法送到行在,虽然绝大多数最终并不能够到达天子手中,但这是他作为一名臣子、一名宗亲的本分。
多年战乱,长安也已经残破不堪,毫无曾经的皇都气象。小皇帝又生活在董卓的阴影之下,异域他乡,虽然仍然是属于自己的国土,但天子还是希望能够回到洛阳,做一个体面有尊严的皇帝,哪怕是有那么一点点的自在也可以。
刘虞和陶谦偶尔的进献使这个聪慧的孩子知道在函谷关以东还有臣子挂念着自己的安危,作为宗亲的刘虞更是让他有一些亲情的温暖,这让他燃起了一些希望,愈发渴望自由。
于是,小皇帝派出一直跟随在身边的侍中刘和,让他假装向东投奔董卓,实际上悄悄地向东南方向,经过崇山峻岭中的武关,然后北上,去拜见父亲刘虞,请他派兵来营救自己。
刘和成功地过了武关,到达南阳郡。见到袁术,他立即向袁术陈述了天子的意向。袁术留下刘和,让他给刘虞写信派兵前来,并允诺等到幽州兵马到来,就立即也派兵西出武关迎接天子。刘和大喜过望。书信很快送到了刘虞手上。公孙瓒知道袁术有异志,反对出兵,劝说刘虞,刘虞不听。
▲刘和随天子西迁,又奉命东出而公孙瓒本就是一个嫉贤妒能、反复无常的小人,刘虞初到幽州,公孙瓒担心他安抚羌胡建立功劳,竟半路截杀了前来的胡人使者。好在刘虞仁厚之名在外,胡人无比信任,断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偷偷地再次派出使者,最终签订和约。[8]此时,公孙瓒制止刘虞不成,又担心袁术闻知自己阻拦怨恨自己,竟然派遣堂弟公孙越率领一千人马去投奔袁术以结好,暗地里更是蛊惑袁术捉拿刘和、吞并刘虞所派兵马。由此,公孙瓒与刘虞的嫌隙更大了。
在此之前,孙坚驻守阳城抵御董卓,袁绍却派周昂夺取了阳城,与自己的堂弟袁术公开决裂。等到公孙越前来,袁术立即派遣公孙越与孙坚一起攻击周昂。城没有攻下,公孙越却被流矢击中身亡。公孙瓒得到消息,大怒不已,怪罪于袁绍,且公孙瓒图谋冀州已久,于是,出兵磐河。
大概同时,刘和从袁术那里北逃,却又被袁绍截留了下来。毕竟,此时,朝廷与中央音信难通,谁掌握了刘和,谁就拥有了天子旨意,谁就是一定意义上的正义之师。
面对袁术和公孙瓒的夹击,袁绍竟出昏招,将自己的渤海太守官印送给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使公孙范返回渤海郡,想要结公孙瓒为后援。公孙范却很干脆地带领渤海兵帮助公孙瓒。公孙瓒、公孙范合兵击破由青州、徐州来犯的黄巾军,又乘胜举兵南下。
袁绍大怒,亲自率兵征讨,又趁机胁迫韩馥让冀州与己,与公孙瓒在界桥大战。
中原混战愈演愈烈,曹操置身之外,仅有一千兵马的他,随时都可能遭遇不虞。
眼看越来越多的势力被卷入,迎救天子的大事被抛诸脑后,董卓顺利地撤回长安,曹操终于明白他们原来个个都心怀不轨,所谓国与天下与百姓,都没有他们的一己恩怨、一己私利重要。
如此乱局,诸侯自然是指望不上了。那,如何迎回天子、平定四方、安抚黎民?
思来想去,曹操发现最可行的路只有一条——成为军阀,以战止战,统一山东,而后西向,击溃董卓,迎回天子。
首先要做的,是壮大自己的势力。恰巧此时,一大波士兵送上门来。
六、关东大乱斗与长安大乱斗
曹操募兵回到河内,关东诸侯乱局已显。以刘岱杀桥瑁为标志,关东诸侯一边彼此结盟攻战,一边剿灭黄巾军,却纵使董卓从容离开洛阳回到长安并一路布防。此后,关东联军分裂为两大军事集团,分别以袁绍和袁术为核心,彼此拉拢结盟,相互征伐。
属于曹操的第一次机会是黑山贼于毒、眭固等人攻略魏郡、东郡。魏郡的黑山贼被袁绍攻破,但袁绍所任命的东郡太守王肱却没有抵御住入侵的贼兵。曹操抓住机会,进兵东郡,顺利战败黑山贼兵,并趁机暂时向一直拉拢自己的袁绍投诚,在其帮助之下取得东郡太守实权,拿下了第一块根据地。
这是曹操的人生第二战,也是他的第一次胜仗。讨伐董卓的无望使他迅速成长,懂得借势,也懂得低头,采用更圆融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乱世之中,曹操凭借着自己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杰出的政治军事天赋,迅速地壮大自己的实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之后,黑山贼于毒等人趁曹操领军在外,攻打东郡首府东武阳,曹操围魏救赵,径直攻击于毒本屯,迫使于毒解围回救。曹操又于半途截击黑山贼眭固所部,大获全胜。紧接着,曹操又大败南匈奴于夫罗部。在高远的战略眼光之外,曹操首次展现出他的军事才华,并在连续的战争中不断锤炼娴熟。
但这些不过是曹操平定天下的第一步,拥有一郡之地,数千兵马。很快,曹操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二步。
来自青州的近百万黄巾军攻入兖州,击破任城,杀害任城相郑遂,又大败兖州刺史刘岱,并杀之。在陈宫和鲍信的推动之下,曹操入主兖州,为兖州牧,在济北大败黄巾军,受降卒三十余万,曹操将其精锐收编。自此,曹操扩大了地盘,拥有了数万精锐部队——青州兵,正式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或者军阀。
▲曹操有了自己的主力部队——青州兵此后,曹操愈发紧密地与袁绍连和,先图关东;而袁术也与公孙瓒等连和,彼此相互征伐。袁绍又连和刘表,南北夹击袁术,袁术遣孙坚征讨刘表,孙坚不幸死于军中。袁术又使孙坚的侄子孙贲为豫州刺史与袁绍争夺豫州。
而袁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竟然与黑山贼寇及匈奴乱军于夫罗等连和,自毁声誉。袁术分兵驻扎封丘、匡亭,呈犄角之势,但被曹操连番战败,不断南逃,基本退出对中原的争夺。
袁术为挽救颓势,派遣孙策过长江,经营江南地区以为后方。数年之间,孙策据有江东地区,竟也成为军阀之一,奠定了孙吴政权三分天下的基础。
这一年,是初平四年。
袁术失势,关东混战的主导便变成了袁绍和公孙瓒。因为关东诸侯混战过于惨烈,朝廷无力镇压,竟只能派出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前来和解。
天子虽然失去实际上的权势,但仍然占有名分上的大义,且关东混战的确给中原地区百姓带来了灾乱,倘若不接受和解,必将失去人心,成为独夫民贼、众矢之的。加上连年征战,土地抛荒,士卒疲敝,双方皆需要休息,袁绍和公孙瓒也就借坡下驴接受和解,消停了一段时间。
然而北边刚刚狼烟稍散,南边的下邳县,阙宣却不自量力宣布称帝。徐州牧陶谦竟然举兵襄助,攻打属于兖州泰山郡的华县、费县等地。曹操立即反击,讨伐陶谦,连下十余城,打得陶谦坚守而不敢出战。
第二年夏,曹操又借口为父复仇,再次出兵讨伐陶谦,一路攻打,竟然打到东海。曹操功成,势力范围再次扩大,但徐州百姓却多被曹操屠戮泄愤。而事实上,曹操父亲曹嵩被杀已经是两三年前的事情。
正在曹操于徐州征伐之时,后院起火,张邈与陈宫反叛,迎来了吕布,不少郡县响应。曹操的形势顿时逆转,除了鄄城、范县、东阿县三地,其余地盘几乎全部丢掉。
吕布是初平三年四月逃出长安的。出逃前,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刺杀董卓。
初平二年四月,董卓回到长安。关东数十万联军本来让他胆战心惊,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但实际上,三处作战,董卓两处胜利,唯有与孙坚一路兵马的战事相对胶着,但又有袁绍于其中意图夺取豫州而掣肘孙坚,无形之中帮了董卓一些小忙。关东联军的内讧使董卓明白联军不会对他造成实质上的压力,但洛阳已经残破,久留无益,且孙坚又委实不可小觑,董卓就顺势撤军,但于函谷关一线沿路布防,严守入关的门户。
但关东的威胁既无,董卓便愈发肆无忌惮,自封为太师,又自号尚父,做起了皇帝老师兼干爹。又“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此外,董卓大肆封赏亲党,将自己的弟弟董旻封为左将军、鄠侯;侄子卓璜风味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又将自己的不满周岁的儿子也封侯,孙女董白,尚未成年,也被封为渭阳君。日常交往中,董卓也渐渐目中无人,公卿百官见到董卓,当街行礼,董卓十分倨傲,终不回礼。三台尚书等官员也须到董卓府中议事。国事竟如董卓家事。
除此之外,董卓又于长安城北二百余里的郿坞积极营建属于自己的军事堡垒,其城城墙牢固,逾制高于长安。在郿坞中,董卓大量储备粮食及从洛阳掳掠的钱财,作为以后大出天下或自守的资本。
而事实上,董卓到底不过是一介武夫,既不动政治操作,又过于迷信武力,最根本的是对于未来,他只有一个模糊的愿望,却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所以,当他据有关中千里的时候,他迅速透支了自己的政治信用,不管是在郿坞虐杀战俘,还是随意笞杀意见不合的张温,又或者是纵容手下滥施刑罚,这些都导致上至朝臣下至百姓与他离心背德。更遑论此前废立皇帝、火烧长安、掳掠富户、滥杀无辜等暴虐行为本已让臣民均对他心怀怨恨。董卓之暴虐无道,比之夏桀已有过之而无不及。及至董卓坏五铢钱,扰乱经济,使民不聊生,更促使公卿认清董卓毫无政治理想与政治才干,只会胡作非为。关东联军实际上的失败又使长安诸官员丧失希望,刺杀董卓的事宜便提上议程。
董卓的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延及到了自己人中,终于让司徒王允等人抓住了机会。这个小小的缝隙便是吕布。
吕布本是董卓东入洛阳时策反招纳的手下。凭借吕布,董卓迅速掌握了洛阳兵马。吕布勇武过人,颇得董卓喜爱,被提拔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董卓与吕布二人誓为父子。但实际上,董卓更多的只是需要借助吕布的武力以自卫,防范他人的刺杀。但吕布一次不经意的招惹,大失卓意,董卓愤怒,拔起手戟掷向吕布,亏得吕布身手矫捷躲了过去。吕布主动向董卓道歉,董卓方解恨。这次小小的危机过去,董卓的作为却让吕布怀恨在心,加上吕布与董卓的侍婢通奸,惧怕被发现。时日既久,这道裂缝也越撕越大。
吕布意欲杀害董卓以泄愤并自保的心思被有意结交他的王允发现。王允抓住时机,成功策反吕布。
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吕布趁皇帝于未央殿大会群臣之时,率亲兵十余人穿卫士服把守掖门,于董卓入朝时将之格杀。随即,董卓被夷灭三族,阿附董卓的诸人也被诛杀。长安百姓咸相庆贺。
董卓既死,朝政大权由设计刺杀董卓有功的王允主持。作为回报,吕布被封为奋武将军,赐予天子符节,仪比三司,又进封温侯,与王允共秉朝政。但王允很快也迷失在权力的漩涡中,借清洗董卓一党滥杀无辜,如名臣蔡邕仅因为董卓之死叹息便被斩杀。
清洗长安的同时,王允、吕布也积极谋划剪灭董卓余部。董卓余部大都是骁勇善战的凉州兵,军中又被董卓经营良久,实是祸乱之源。
首先,吕布派遣李肃到陕西,天真地打算以诏命诛杀董卓的女婿牛辅。结果,牛辅击败李肃,守陕自保。吕布一怒之下杀死李肃。后来,牛辅营中有人叛逃,引发骚乱,牛辅以为全军叛乱,携带金银财宝与一向亲近的攴胡赤儿等五六人逃跑,最后赤儿等人谋财害命,将牛辅的首级送往长安邀功。
留在关东地区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听闻消息返回长安,牛辅已败,董卓余部群龙无首,准备散伙偷偷归乡。此时,王允等人也根本没有意识到应该尽快安抚董卓余部,以防其继续作乱。贾诩本是牛辅部下,他成功劝说李傕等人拥兵自保。李傕、郭汜等于是收兵向西,攻向长安。
一路上,李傕等不断收拢士卒,到达长安时,已有兵十余万。李傕等与董卓其他的部将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急攻之下,长安十日便被攻破,吕布巷战不利,于是逃出长安,经武关,投奔袁术。
长安城破,李傕等放纵士兵在城中烧杀抢掠,长安百姓被屠戮一空。密谋刺杀董卓的官员也被诛杀,王允被悬尸示众。
入主长安的李傕等人比起董卓更加不堪与短视,抢掠与屠戮之后,他们想的不是安定百姓恢复生产,而是论功行赏、争权夺利。“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汜为后将军、美阳侯。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傕、汜、稠擅朝政。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
侍中马宇与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等密谋与前来投降的马腾联合,里应外合,诛杀李傕。但马腾行进途中密谋外泄,樊稠出击马腾,马腾败退凉州;马宇也被击杀。趁此机会,樊稠纵兵劫掠三辅地区,致使百姓穷困。
很快,樊稠被李傕怀疑与韩遂有密谋,被李傕刺杀;而李傕与郭汜又互相怀疑,彼此残杀。董卓军中的派系斗争终于使自己走向了毁灭。
事实上,关东混战与长安乱战并无实质上的不同,皆是试图互相兼并以壮大自己。所不同的只是关东诸侯到底多多少少有一些政治理想,而董卓等人却鼠目寸光且更加残暴血腥。
只是可怜了那个才十几岁的孩子。
七、挟天子还是奉天子,这是个问题
樊稠被灭不久,李傕与郭汜便彼此怀疑,进而在长安城中彼此争斗。二人生出嫌隙,起因却有些可笑,二人本交好,但过于亲密,郭汜多次留宿李傕家中。郭汜妻子害怕李傕送给郭汜婢女侍妾,只因争宠,郭汜妻便设计使郭汜相信李傕将要毒杀自己。李傕郭汜二人终于在长安城中彼此攻伐。
长安乱,遭殃的不止是长安及其周边的百姓,还有本来应该高高在上的天子。
天子作为一国之主,本来享有无限的权力,此时却成为攻伐双方手中极力争取的棋子。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权力本来就来自他人的认可与服从,倘若没有,那即使身在其位,也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傀儡而已,并不真正拥有权力。汉末频乱,诸侯骄横,早已经不把天子当回事。只是天子毕竟是名义上的正统,没有几个人会轻易地选择做一个众矢之的的乱臣贼子而在逐鹿之战中早早被清除出局。
但没有实权的天子至少还有一些利用价值,比如说假借天子名义以号令天下,不听从者则是乱臣贼子,失去正义;又比如说,使一些还比较看重天子的敌对势力投鼠忌器。
对天子下手的,董卓是第一个,他的属下李傕则是第二个。
其实,郭汜比李傕更先谋划将天子迎到自己的大军之中。间谍告知李傕,李傕与贾诩商议,贾诩表示反对。
李傕的残暴与野心使贾诩后悔不已。起初,董卓被杀,属下星散,正是贾诩劝说牛辅、李傕、郭汜等人拥兵自保,实欲借助他们的力量保卫长安,抵御近在咫尺的黄巾军。牛辅等人皆是缺乏政治头脑的武将莽夫,随驾的朝臣协力谋划,完全可以使牛辅等为己所用。
唯一没考虑的是,李傕、郭汜等人的残暴无道与董卓实出一辙,留给朝臣运作的空间少之又少。借兵自保的计划失败,贾诩便积极谋划削弱李傕、郭汜以及迎出天子。
李傕派遣自己的侄子李暹率领数千兵马包围皇宫,强迫皇帝移驾到营中。第二天又转移到北坞软禁,内外不得通消息。所谓“迎”,其实不过是一个体面的说法,实质上与“劫持”并无太大差别。在劫持天子的同时,李傕还派人焚烧长安宫室,掳掠大小官署,将天子所用器物服饰等收到自己家中。
天子既失,郭汜便趁李傕派遣朝中多位公卿与自己求和的时候,将诸位公卿全部扣押下来,以与李傕抗衡。中郎将杨密等人苦苦劝谏,郭汜才释放他们。
从北坞开始,天子过起了饥民无二的生活。随驾群臣饥饿难耐,天子向李傕求米五斛、牛骨五具,结果得到的是一堆腐烂发臭的牛骨。
好在贾诩已经取得李傕的信任,李傕请贾诩出任宣义将军。为了在与郭汜的争斗中占据优势,李傕召来了数千羌胡兵马,贾诩却使诈将他们骗走。后来,李傕的部将杨奉与宋果谋杀李傕失败,举兵反叛,李傕的兵力更加衰弱。
李傕郭汜的混战眼看走向两败俱伤的结局,得张济和解,双方罢兵,天子终于得以解脱,离开北坞,返回长安。但回长安的路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天子过霸陵,至宣平门外,被郭汜兵马数百人拦截。虽然郭汜仍然试图胁持天子到自己的地盘郿坞,但对于底层士兵来说天子之威仍然存在,天子得以有惊无险地进入长安,逃奔到杨奉营中。
杨奉出兵击败郭汜,郭汜逃至南山,长安再无阻碍的力量,杨奉于是和将军董承护驾天子东还洛阳。
天子东归,李傕、郭汜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大凭仗,又相互讲和,并军追击天子。在弘农郡的曹阳地区,李傕、郭汜追上了天子大军,杨奉立即招来河东郡原来的白波贼韩暹、胡才、李乐等人,合兵与李傕、郭汜大战,最终战败。李傕纵兵杀害公卿百官,掳掠宫女。
天子逃到陕县,经杨彪、刘艾等人谋划,计划北渡黄河,使李乐准备船只。天子步行到达黄河岸边,用马羁接续为长绳吊下,才得以上船。此时,除了寥寥无几的几个大臣,只有皇后、贵人几人相从。当晚,众人到达大阳,借平民房屋居住。杨奉、韩暹等人遂将天子暂时安置在安邑,御驾不过是牛车一辆而已。
护驾有功的韩暹、胡才、李乐分别被任命为征东、征西、征北大将军,与杨奉、董承一起执政。然而还有什么政可执呢?直到朝廷与李傕、郭汜等讲和,被掳掠的宫女及百官被释放回到安邑,安邑小朝廷才有了那么一点样子。
御驾在河东安邑的消息传到关东,袁绍派出郭图朝觐皇帝。郭图返回,沮授劝说袁绍迎大驾到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袁绍心动,却被郭图、淳于琼等人劝止。
差不多同时,刚刚打下陈郡袁嗣的曹操却迅速行动,派出曹洪西迎天子,却被董承及袁术的属将苌奴阻路,不得前进。
曹洪在西进路上僵持,伺机而动,而曹操继续在东线战黄巾、抵袁术。一直拖到七月份,因为河东旱灾、蝗灾相连,缺乏粮食,杨奉、韩暹不得不率领部下护送天子返回洛阳。韩暹驻守洛阳,杨奉驻守梁县。
洛阳遭逢战乱,一眼望去只有荒草莽莽,残砖烂瓦,却没有粮食。凭借着张杨在路上送上的一点粮食,天子公卿勉强维持着,甚至不得不亲自砍柴做饭、采摘野果以勉强维持生计。此时的天子竟然成了烫手山芋,各路诸侯各个拥兵自卫,对于天子不闻不问不管。此时,谁都缺少粮食,而谁迎回了天子谁就要负责他的安全。
▲汉献帝东归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曹操。
入洛阳,首先面对的可能就是韩暹、杨奉的抵挡,这对于已经处处受敌不停转战各地的曹操来说等于平添一群敌军。是荀彧的一番话促使他下定了决心。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匡天下,即匡正天下、平定四海,这是曹操志向。但在军阀曹操的心目中,匡正天下是否还需要和迎立天子绑定在一起,却是未必了。
但小皇帝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工具。
如果将小皇帝掌握在自己手中,民心大部就在自己这里。虽然之前的几任皇帝荒淫无道,但遭殃的主要是公卿百官,普通百姓大体上还能过得去,而连年的战乱使百姓越发渴望安定,皇帝就是百姓这种渴望的寄托。何况,人心总是眷恋着旧物,因为旧物让他感觉到安全。
次之,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英雄豪杰。如果他们听从,那是再好不过,如果他们不听从,那就是不尊朝廷,即可讨伐之,且师出有名,无形之中又可以获得不少人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当时天底下不少熟读四书五经、恪守忠孝礼义的读书人仍然忠于皇室。皇帝在自己手中,就能够将这批士子聚拢在自己手下,为己所有。
曹操明白,争夺天下最终靠的是人心与人才。为了获取人心与人才,承担一些风险是值得的。
而袁绍不明白这些。他担心的,竟然是如果天子在自己手中,那自己的举动便多有不便。却忘记郡守州牧已为军阀,皇帝已无实权,上表奏闻等等也不过是完成程序而已,各种事宜完全由不得皇帝不同意。等到曹操奉天子迁许昌,唾手而得河南、关中等地,袁绍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
曹操率领兵马亲至洛阳,夺下洛阳的实际控制权,韩暹逃走。小皇帝见到曹操,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知道,曹操是偏向于他的。没过多久,曹操听从董昭的建议,迁都许昌。在许昌,曾经的陈留王才算是真正开始他的皇帝生涯,虽然是傀儡一个。
韩暹、杨奉率军出逃,被刘备所杀。董承后来被曹操诛杀。第二年,李傕被诛杀三族,郭汜被叛将五习杀害。张济因缺粮寇略南阳,被当地人杀死。胡才、李乐留守河东,胡才被仇家杀死,只有李乐病死,算是寿终正寝。
至此,持续数年的董卓之乱终于彻底结束,但三国乱世的序幕却刚刚拉开。(完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