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村的冬夜特别漫长,为了省点儿煤油,一家人早早地躺在了被窝里。幸好,有父亲那台大而笨的收音机,常常吱吱呀呀地响到半夜,我们姐妹被动地接受着。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联播”节目搜到它,已是播了好几天了。第一次听,就被深深地吸引,常常随着主人公的坎坷命运哭哭笑笑。
在上班后的1997年,在那个小盟市的新华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地买了下来。小心翼翼、逐字逐句地享受着文字流过心田的酣畅淋漓。
时至今日,还是认为它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而是唯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5374432/476c211177233c85.jpg)
前些天,应朋友之约写一个关于【见字如面】的征文,想把这本书写一写。但由于最近家事太多,耽误了征文期限。
还是在书柜里找到这本纸张已泛黄,部分书页已脱落装订线的书,慢慢地、静静地再一次品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5374432/c21f52c320020638.jpg)
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女作家霍达的笔下,以十七章节的篇幅娓娓道来。以母女两名字中一字概题——(新)月和(冰)玉。
故事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时间的兴衰,祖孙三代人命运的浮沉,两段发生在不同年代、有些不同文化背景却又交错扭曲的爱情悲剧。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实验!
故事以梁冰玉一九七九年回归抛弃她半个世纪的故园拉开序幕。故园依旧,物是人非。所有的纠葛随着亡者烟消云散。
1.祖辈
民国时期,奇珍斋主梁亦清是一位琢玉高手,凭着高超精湛的技艺和谦和善良的为人在京城玉器行微薄度日,守着自己的小本生意维持家用。妻子白氏生育两个粉雕玉琢的女儿,长女君碧,次女冰玉。
民国八年,一位远道而来云游四方的伊斯兰教徒吐罗耶定带着少年易卜拉欣登门讨水喝。梁亦清盛情留宿,易卜拉欣随碧儿去看玉雕,不小心把一只玉碗打碎。易卜拉欣自愿留下学徒用力气和双手赔偿损失。
梁亦清收了最后一位关门弟子,誉满京城的“博雅”斋主“玉魔”老人给他取名韩子奇。
出于对同样是“回回”的马三保郑和的敬仰,梁亦清接了同行“汇远斋”主蒲寿昌的《郑和航海图》,签订了三年完工的合同。
三年的时间,梁亦清呕心沥血,使出看家的本领在水凳旁精雕细琢,《郑和航海图》却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他也随之猝然惨死。留下一双未成年的女儿和乱了方寸的白氏,“玉器梁”永远地离开了。
韩子奇以一个弟子兼儿子的身份按伊斯兰教的葬礼厚葬了梁亦清。并代替师傅“试”了墓地。
蒲寿昌按着三年的约定来收成品,看到了玉陨人亡的惨状。狠心地收走了传家的水凳儿。
在碧儿的误解下,韩子奇恳求蒲寿昌收他为徒,归入“汇远斋”门下,三年时间韬光养晦,完成师傅未尽的事业。他以师傅的范本为例,一年内完成了《郑和航海图》的雕琢,也学到了师傅没有的经营之道。
返回早已变成茶水店的齐珍斋,和师妹们一起重振“齐珍斋”。
已长大成人的碧儿觉得有了依靠,她的奇哥哥又回来了。
“奇哥哥!”碧儿轻轻地叫了一声,心中的激情使她不能自已,扑在韩子奇的肩上,“奇哥哥,我帮着你干!你……你娶了我吧!”
2.父母辈的恩怨纠葛
完婚后的韩子奇在朋友的帮助下,大刀阔斧地扩展门面,把“玉魔”当年留下的大门两侧提着黑漆大字:“随珠和璧”“清风明月”的“博雅”宅收到名下。
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早产的碧儿生下了儿子天星。
天星百天宴上,收留了同样是“回回”的一位乞讨妇人。妇人的儿子和男人被丧心病狂的日本兵推上汽车拉走了,她一个人疯疯癫癫一路从吉林走到北京。从此,她成了这个家的姑妈。
一九三六年,曾鼎力帮助韩子奇的英国老朋友沙蒙•亨特受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特邀韩子奇举家搬迁,避开战争的烽火。
韩太太碧儿誓不离开故土。
已是燕京大学大二学生的玉儿受乱世困扰,看到国将不国,家将不家的局势,彷徨迷茫。
“九•一八”事件,“西安事变”的发生,加速了韩子奇携百件玉器,漂洋过海去英国的决心。留下了妻子碧儿和奶声奶气的儿子。登上火车包厢,玉儿早已在等候,她知道姐姐不会答应她远走,自己一个人偷偷溜了出来。
漫长而艰难的跨海航行后,终于到达了亨特的家。
此时的国内,七•七卢沟桥,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一览无余。为期八年的抗战在血与火中开始了。
一九三八年,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弥漫到地球的另一半,灾难也降临到伦敦。
原本躲出去疗伤、继续在牛津大学学习的玉儿,经历了亨特儿子、那个深爱着她的奥利佛的惨死后,心灰意冷,生无可恋。韩子奇的悉心陪伴挽救了她。
两个身处异乡、生死未卜的灵魂结合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战火纷飞的北京,碧儿苦苦地支撑着那个家,那个没有男人的家,那个失去了奇哥哥的家。
因为一枚戒指的丢失,碧儿误会了司机老侯,并将他逐出家门。其他佣人们心灰意冷,不辞而别,留下了姑妈、碧儿、天星勉强度日。
一九四五年日本天皇裕仁发表了《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封溅着大西洋海水、染着苏格兰硝烟的家书送到了碧儿手里: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
惊喜过忘的碧儿复信伦敦,天星稚嫩的笔迹:爸爸小姨快回来吧,妈妈想你们。
这年的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阔别十年的韩子奇步履匆匆地走进了回家的路。“十年生死两茫茫”,儿子已经十多岁。
惊喜过后,夫妻独处的卧房内,碧儿等来的是奇哥哥外遇的坦白,外遇的那个狐狸精竟然是她的一奶同胞,她的骨肉至亲,她的妹妹玉儿。
“你……把我妹妹毁了!”“……”“你把你自个儿毁了!”“……”
天亮了,碧儿带着两岁的新月敲响了家门。姑妈一阵惊喜,连连追问新姑爷。看到韩子奇高兴地喊“爸爸也在这里?爸爸!”的新月,揭开了一段家丑。
玉儿面对姐姐刻骨地仇恨和当初心目中那个顶天立地、有胆有识的男子汉,如今像冰山一样融化坍塌、优柔寡断的奇哥哥,最后亲亲熟睡女儿粉嘟嘟的小脸,伤心地走了,远隔重洋去寻找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
冷静坚毅的碧儿留下了新月和韩子奇。从此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生活在无休止地争吵和分居中。
3.兄妹亲情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一九六零年到来了。十七岁的新月在父亲和哥哥姑妈的悉心呵护中长大了,面临高考自愿征求父母意见。爱女心切、视新月为掌上明珠的韩子奇尊重爱女心愿,当新月的“北京大学”说出口,触动了碧儿的伤痛,那是玉儿曾经的母校“燕京大学”啊,碧儿拒不松口。
为了女儿的幸福,韩子奇和碧儿达成协议,新月可以上北大,韩子奇不得不忍痛割爱,拿出他视若生命的玉器收藏变卖,为儿子天星筹备婚礼。
十五岁就辍学进工厂上班的天星,已二十五岁了。他亲眼目睹了可怜的妹妹新月十五年来所受到来自母亲的冷脸。他小心滴地呵护着妹妹,为她挡风挡雨。
新月终于如愿考入北大,认识了同班26个同学,三个亲密无间的室友,文质彬彬、才气过人的楚雁潮老师。一个崭新的世界摆在了她面前。
次年的四月,燕园春意正浓,桃红李白。正在排练英语话剧《哈姆雷特》的新月,接到了爸爸重伤的消息,急火攻心的她引发了早已潜伏在身体里的“急性心力衰竭”。全家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知实情的新月期待着重返校园。在楚老师的鼓励下休学一年,回家修养。等待情况好转后做心脏手术。
爱子心切的碧儿用计分开了热恋中的天星和荣家姑娘,极力撮合家境相当、也是“回回”的新月的同学陈淑彦和天星。对荣家姑娘误会颇深的天星听从了母亲的安排,同时为了休学在家的妹妹有个说话的伴儿。
新月回家休病,碧儿借冲喜的名义张罗了天星的婚礼。兴奋忙碌的新月似乎病好了。送走新人后,母亲的那句脱口而出的“托靠主!这桩喜事儿总算办的圆圆满满,我这心事就全没了!”让她不明白自己在这个家是什么位置。
受到刺激的新月扁桃体炎引发心脏病复发,再无分离手术可能,只能保守治疗。楚雁潮忧心仲仲。
“博雅”宅一夜未眠。淑彦和婆婆等着雨夜未归的天星。而天星无意中得知当年母亲把他支出去,不动声色地拆散了他和容桂芳,促成了她和陈淑彦的婚姻。他不能伤害善良、温柔、纯洁的妻子,一个人在大雨中奔跑。
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
一九六一年的十二月三十日。楚雁潮在送走了了恩师严教授后,急不可待地奔跑到医院,新月的病房,热切而炽烈地向新月表白了。爱情,点燃了新月生的希望。
出院回家的新月无意间在父亲的书房看到了他在读的《内科概论》,那段特别标注的“二尖瓣狭窄伴有中等度以上二尖瓣闭锁不全者……”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不治之症。
楚雁潮用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激励她坚强。新月憧憬着有楚老师肩并肩,手拉手,不顾一切往前走的希望之路。
碧儿看出楚雁潮和新月超越师生的关系后,找楚雁潮聊天,让他打消念头,他们回回绝不会接受一个汉人做女婿。遭到楚雁潮拒绝后,又不顾新月重病,劝说新月断绝和楚雁潮的关系。
母女争执中,碧儿口无遮拦地说:
病怏怏的,全家伺候着不成,还没忘了犯贱!这是从哪儿传下来的贱根儿啊……
韩子奇,当着儿媳妇的面,我给你留脸,别招我把话都说出来。
天星的怒吼阻止了碧儿还要说话来的话。新月抱着那个玉儿留下的雕花镜框,看着两岁的自己和温柔慈祥的妈妈,问出了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愿意相信的问题:姑妈,她是我的亲妈吗?
姑妈在强烈的感情刺激下颓然倒地,再也没有醒过来。
韩子奇陪伴着女儿,在新月的请求下倒出不堪回首的往事,并把玉儿临行前留下的一封信交给了新月。
新月读完了妈妈留给的那封信,明白了这么多年了碧儿对自己的冷漠轻视。强烈的渴望和绝望刺激着脆弱的心脏,倒在了韩子奇的怀里。
同仁医院急诊室里,大夫争分夺秒地和死神较量,新月微弱的生命之火即将走到了尽头。
清醒过来的新月看到了哥哥嫂子,她的楚老师在煎熬中等着天亮的探视。最终,她没有等到他的到来,遗憾地走了。
新月的葬礼上,楚雁潮不顾一切地和天星跳进了新月的那个永久的家,仔细地抚摸着地面,把石头捡走,把随土铺平,按实。
穆斯林们手捧黄土,把新月埋了。
一九六六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席卷了“博雅宅”。被碧儿冤死的老侯后人报复性地抄了“博雅”。自知时日不多的韩子奇向白发苍苍的老妻说出了积压在心底的秘密“我不是回回。”
匆匆归来的玉儿,只见到了相貌酷似姑姑的结绿——天星的小女儿。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飘渺。
三代人的爱恨情仇,随时间悄悄地流逝。
4.
作家以冷峻、客观的视觉,温馨、流畅的笔锋,叙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师徒情、兄妹情、姐妹情、夫妻情、恋人情、同学情和穆斯林民族的民族情、家国情。
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文化大革命,每一次国将不国导致民将不民,“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国运必将决定民运。
一代玉人的工匠精神:刻苦专研,锲而不舍,视之如命。
《穆斯林的葬礼》,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