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二)

作者: 幸运的心 | 来源:发表于2022-10-18 11:53 被阅读0次

    第二章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1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世间万象,其实都在于你是否用一颗“本心”去体验。在王阳明看来,这个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抽取“真”,弄权耍奸,虚伪掩饰,只剩皮囊一副;抽取“真”,花开花谢无关己身,不知人事变迁,落得心眼两茫,终其一生 ,全无所得。

    人心中有善有恶,有趋炎附势,有高洁自傲。唯其不真,所以才有“这万丈红尘,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的说法。王阳明的全部学问就在于求“真心”以接“仁义”。简单的说,就是你没有一颗真挚实诚的心,也做不出善良敦厚的事。

    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地袒露内心的人,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得到别人的谅解。然而,做人却很难永远保持着这种心境。就好像刚出学校的年轻人,满怀着希望和抱负。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历了,或者心污染了,变得有杂质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得拐弯抹角了;或者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了。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修养,那么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任何复杂的环境里,都可以永远保持初心,这就是王阳明说的“本心”。

    一如动静互补是一种生命形态,本心为真亦是一种生命形态。王阳明常言:“真,吾之好也。”佛家说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人叫名,一个人叫利,照此讲来,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2️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泰山拔地而起,于是造就了他的雄伟;黄山吞云吐雾,于是造就了它的瑰丽;峨眉山清幽秀美,于是展现了它的神奇~山因自己的个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雄也美,秀也美。万事万物,因有个性本真而美丽;芸芸众生,因有个性本真而永恒。

    王阳明曾对他的学生黄弘纲说,无事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如果只在人们关注的地方用功,那就是虚伪、作假。因此,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要总希冀自己能够瞒天过海,还是以真示人,但求无违我心的好。

    但很多人都自认为聪明,其实,人的智慧相差无几,个人的那点小小的伎俩怎么可能瞒得了其他人呢?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活出自我。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何必把自己的人生交到别人的手中,何必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何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自己的人生!

    伪装自己、改变自己只会丢失自己,这样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王阳明提倡恢复心的本体,是告诉世人要保持最为本真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无需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保持自我的本色。只要我们在遵守团体规则的前提下能够保持自我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3 朴实的人生态度

    王阳明认为世间本没有善恶之分,也就没有为善除恶之说。若真要弄出个善、恶来,也是存在于人心当中,遵循自然而发展就是善,被外物所扰、掺杂私欲就是恶。

    所谓善恶,只不过是在周围环境影响下依据本性而产生的,有善恶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习惯。本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在暗中操控着你。

    它决定着你的大部分习惯,决定着你的性格,甚至决定着你的人生。人本来生下来都很朴素、很自然,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自然的人性被刻上了许多的花纹雕饰,原本的朴实被破坏了。其实,人不应该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朴素的东西。

    正如“邯郸学步”,生搬硬套,机械的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人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灵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贼,不会有我们认为的大恶。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即不思善,不思恶。个人具有这种修养,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持有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最优秀的东西就在人们自己身上,但是“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我们保留人性中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了自然的本质。一个人若能以本色示人,焕发本真个性,活出自己便是最美的。

    ️4 泰然自处,真心生活任天然

    在天地眼中,万事万物无明确的对错之分,天地只是冷眼旁观世间一切而已,它不介入,任事物之自然。天地生万物,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天地无心而平等生发万物,万物亦无法自主而还归于天地。所以古语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天地并没有特意立定一个仁爱万物之心而生长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灭。从天地的立场来看,一律同仁,万物与人类都不过是自然、偶然、暂时存在,最终将归还于还灭的“刍狗”而已。

    人生不过就是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固然可以显示一个人的贫与富,可杯子只是容器,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不过在饮入生命时,每个人都有权利加盐、加糖,或是其它,只要自己喜欢,这是每个人生活的权利,全由自己决定。

    然而,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或许会不停的往杯子里加入各种东西,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而且无论你加入了什么,最终你必须将其喝完,无论它的味道如何。如果杯中物甘爽可口,你最好啜饮,慢慢品味,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杯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命就是这样简单,荣是荣,枯是枯。面对自然的力量,人的愿念和希冀是多么渺小,任你怨天尤人,苍天仍任你枯荣,它不偏不倚,无悲无喜。有人说,圣人就能做到像苍天一样,没有喜怒哀乐,对待万物一视同仁。其实,即便是圣人,也有喜怒哀乐。

    所以,我们还是应当谨记王阳明的话,率性而为,不怨天尤人,不沉迷功名利禄,实实在在的活着和做事,规规矩矩的做人,泰然地接受自然的赐予,回报自然以真心,就是如此单纯。

    5️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诚是心的本体,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就是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白纯洁,永远长新。

    “初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诗人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一个人去除了机心,还生活本来面目,不刻意追求什么,他就能像李白诗中那朵出水的芙蓉一样,美丽、洁白而无暇。

    王阳明主张心就是理,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除去人的私心,就是符合天理。对于这一点,人们很难认识到,或者即使认识了也很难从心底接受,以至于总是执着于自己的一腔信念,却不知这个想法已经错了。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反而会成为算不清的糊涂账,倒不如像王阳明说的,去除杂质,于单纯中得正道。

    聪明是一种先天的东西,人们总是羡慕聪明人的智商,殊不知这种表面的光芒不一定能令聪明人成功,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众多一事无成的聪明人。聪明这种天赋犹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一个人若迷途不返,就只会越走越远,就向追赶自己的影子,自己跑得越快,影子也跑得越快,永远没有追到的一天。因此,若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必须去除机巧之心,用“难得糊涂”的心态和真正的大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点滴。

    众所周知,在音乐的世界中,技巧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过多的花哨技巧只会减弱情感的表达。人生也是如此,人人都玩弄聪明才智,只会让世界繁杂凌乱,绝圣弃智,才能朴实安然的生活。

    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不能完全去除机心,但也要尽量减少机心。去除了机心,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能显现出天真烂漫的情怀来。

    ️6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从古至今,诚信都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尺。信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如果不守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对于无法遵守承诺的人,王阳明一向持批评态度。他认为与人交往时,事先就揣着怀疑的态度,臆想别人不相信自己,其实这就是不诚信的表现。只有淳朴、怀真情、讲真话、守信用的人才值得认同和欣赏。这种人,本性中最重要的便是“真”字,是至诚之人真实的写照。

    诚信是一个人安世立命的基本准则,是与人交往的前提要求,唯有遵守对他人的承诺,他人才会将心交与你,并且团结在你的周围,给予你存世的支撑。倘若你历来以违背誓言为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小便宜处处失信于人,不但会失去朋友,还会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令自己变得孤立无援。

    “真”“善”“美”中,真是为人的第1步。如果一个人待人虚伪而不真诚,他终究难以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中就有包含真诚笃实的观点。人之言为信,言而无信则非人。如果连句真话都不讲、连个小小的承诺都不能实现,并且因失信对他人造成伤害,那么这个人无论做什么,别人都会敬而远之、唾弃其卑劣人格,或者对他以牙还牙。最后此人终将孤立于世,郁郁寡欢、无疾而终。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自己要求不严,总觉得一些小事,即使做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所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诚信。生活就是这样的,你对他不诚实,他也会对你不诚实,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被生活所“欺骗”,失去了原本应该得到的东西。

    做一个有信义的人胜似做一个有名气的人。也许有一天,一个人会失去所拥有的地位、财富、权利,但是他的信用却不会被时间冲刷掉,它是无形的人生财富。时刻用诚信点缀自己,便能享受真实而惬意的生活。

    7️ 至诚胜于至巧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样的。”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

    做事情,总是有一个先后的顺序,在谈到格物致知和诚意时,王阳明说“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不管对谁都需诚心诚意,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而不是通过一些看似聪明的障眼法,来试探对方。因为这样做一方面有被识破的危险,如果这样的做法被别人利用,趁机表现,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是非颠倒的境地;另一方面,自己都没有诚意,就不可能再要求别人去真心实意。

    事情成功与否,取决于有多大的诚意。真诚,乃为人的根本。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相信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托,都知道你说的是实话,都乐于同你接近,因此也就容易获得好人缘。

    以诚待人处世,能够架起信任的桥梁,消除猜疑、戒备的心理,最终成大事、立大本。

    8️ 不欺不诈,信守承诺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诚信是其基本的道德依存。

    信,是儒家传统论理准则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王阳明警示人们要以忠实诚信为行事的准则,坚定做圣人的志向,不被名利诱惑,这样修养会越来越高,事业也会越做越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诚信是一种智慧,不论组织或个人,信用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成为一种无形的财富。一个诚信不欺、一诺千金的人往往易于得到认可,获得帮助。诚信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王阳明告诫自己的学生:讲良知,自然就不能够容忍不诚实。不诚实一旦存在,心就能够察觉。而诚实好比人的名片,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为其赢得信赖。在一个人的成功道路上,诚信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许我们会由于诚实而错过一些东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树立了诚实守信的形象,从而被人信赖,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有时,凭借欺诈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只有凭借诚实与守信,我们才能获得永久的成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wj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