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哪一年有一个同学送了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给我,她说是这本书给她带来力量走出困境。我能感受到她的真诚,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困境需要去寻求帮助,也对心灵鸡汤类的书籍无感。今天听张德芬老师的这本《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我对自己问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还小的时候,阅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例如我的孩子,现在5岁了,他有很多好奇想要探索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认识、理解,与世界大千万物产生链接拉近距离,感受宇宙的浩瀚和神秘魅力。
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读书似乎就不再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孩子变成了学生,父母变成了家长,有作业要求有分数对比有成绩排名,还有各种各样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孩子读书已经不是为了自己,更多地是知道必须这么做。我在读大学以前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没有选择,只有课本和试卷,虽然也看过课外书,但也只是跟风看些同学在看的书。
再到长大参加工作,我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职业培训、评职称、晋级、增加谈资、打发无聊时光、缓解知识焦虑等。这些事情我都有做过,这是我曾经的经历,无关是非对错。
两位老师也在这次节目中提到知识焦虑这件事,张德芬老师说“我们读书是为了把知识内化,让自己变成一个更笃定、更归于中心更有自我感的一个人”,这也是我最近在追问的一个问题,我们读书到底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怎样读书就是以知识为中心,又怎样做才是以人为中心?以此发散就有更多的问题折射出来,例如我将如何进行自我成长?我将如何带领我的团队?我将如何养育我的孩子?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将以一种怎样的存在关系才能达到以人为中心地学习和成长?突然想起费曼的演讲合集《发现的乐趣》里,费曼的父亲对他说“如果你只是知道一个事物的概念,而没有在生活中去观察和思考,那么你并没有了解那件事。”我们需要区分什么知识、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慧。
第二个问题,你是一个自卑的人吗?我想我没有办法给自己贴一个“自卑”的标签,但是偶尔会有自卑的心理。而且当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变得强烈的时候,你很难做到接纳和原谅。海灵格说:“承受痛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痛苦和不幸有时来的很突然,是没有选择和余地地被动,你只有接受的份,而解决问题和享受幸福却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的事,就像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那本书给我们的启发一样,从自卑到超越之间有一条十分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
第三个问题,你的内在力量是什么?2017年我做出了许多改变,包括读书、交友、分享、演讲、内省、写作,我一步步走出自己的各种舒适区,进行各种各样的刻意练习,有的是自己喜欢的,有的是我并不擅长的。有朋友问我,你何必要这样折腾自己呢?是的,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呢?我想不出更贴切的答案,除了源自对自己的爱。我看到自己的局限,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看到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更好,看到未知的可能,期待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到我是自己的主人,决定做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
在听这本书的时候,我反复联想到《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和《反脆弱》这三本书,在我的理解里,“反求诸己”就是这些书的精髓,对自己的爱就是支撑我们的内在力量。在没有其它依靠的时候,你必然经受一段孤独的隧道之路,需要靠着自己的内在力量一直走着,直到隧道的尽头,看见光看见亮看见爱。
听书分享之《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