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2年金融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这是一个大背景。在此背景下,40岁以下人群中,“90后”有储蓄习惯的比例最大,占41.7%。其次是“95后”,占比40.6%。30%的“90后”表示会把下月收入的50%以上存起来。
90后普遍告别30元的奶茶,10个年轻人中有7个在购物时把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等等。很多人说,一直是消费主力的“90后”,其实也成了存款主力。
为什么要存钱?以防万一。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花算不如天算。留点积蓄,以后遇到什么都不用了。在个人资本中,这被称为熨烫循环。也就是说,周期性的起伏像衣服一样被熨平。
在对抗循环的情况下,早就有成功的先例。比如钢铁,航运,养猪,都是周期性行业。
比如煤炭行业是一个标准的周期性行业。好的时候非常好,不好的时候就是大规模关闭煤矿。后来为了熨平这个循环,煤炭行业的解决办法是把以前的一次性出售变成长期服务协议。
即与发电企业签订长期合同。根据之前的市场平均价格,结合上下游的实际营业收入,商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然后做长期服务。这样发电企业就踏实了,因为供应变得稳定了。同时,煤炭供应也有稳定的长期收入。
比如券商赚钱的主要方式是在股市上收取交易费用。股市好的时候,交易越多,赚得越多。股市不好的时候,你赚的少。而且因为券商只是提供交易渠道,只要是合规的券商,其实没有区别。只能通过降低手续费来和对方竞争。高的时候是千分之三,低的时候是千分之二点五,还不止一折。
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把一次性交易的交易费变成长期理财服务费。比如现金管理,债务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甚至遗产安排。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让券商摆脱了周期的束缚。
再比如水产养殖,这个行业门槛不高,主要是给B端供应原材料。它也面临一个周期,从猪肉价格的波动你就能感受到。而他们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不能只靠B端,还要有C端的业务。
无论是煤炭、券商还是水产养殖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过去,短期内提供特定的商品。现在都是专注于长期服务特定人群。如何熨平周期?或许答案就是从提供特定商品到服务特定人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