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汪同行十七年

作者: 貓太年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17:00 被阅读0次

    (文章很长,可能要花上十五分钟才能阅读完。)

    幸福是只温暖的小狗。

    ——宠狗狂魔兼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在他的大作《史努比》中如是说。

    0.缘起

    走在路上,我看到一个人在遛狗,那只狗也是黄色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家的大黄。

    大黄是一只大黄狗,普普通通的个头,一身土黄色的毛。

    除了一条终日高高翘着的短尾巴,它的外形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特征,比起一些成年的乡下田园犬,它甚至还要矮上那么一分两分。

    大黄在我们家生活了十七年之久,以其本色如一的表现被我们视为家里的一份子。

    如果允许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主要特点,我会选择沉稳。

    1.童年

    大黄出生不几天,狗妈妈就因为误食老鼠药去世了,初生的喜悦只转了一个弯就跌入谷底,剩下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狗,异常凄惶。

    狗妈妈其实是只非常谨慎机警的狗,平时连一只死老鼠也不会轻易去闻的,怎么突然就自己去吃老鼠药了呢?

    那时我的曾祖母刚刚去世,恰巧,狗妈妈平时也是一直跟在老人前后,彼此都很熟稔亲切。

    家里一些大人认为这是狗妈妈在赴死报恩。

    这听起来有些玄乎神乎的,因为大人们也没有可靠的凭证可以去证明,然而这些言论故事却给我留下了物大有灵的印象——尽管我本身并无任何的宗教信仰。

    这么一窝小狗,正值天真烂漫的时刻,因为狗妈妈的突然辞世,而突然陷入了不可预知的未来。

    喂粥喂饭是不行的了,它们都还很小,刚开始那几天连眼睛都还不能完全睁开。

    爸爸从镇上买回一些炼奶,我们把它加上温水,小心调匀,先是分装到奶瓶里,一只一只的轮着喂,后来它们渐渐大一些了,就换成了盘子,由它们挤着叫着一起喝。

    爸爸妈妈忙,弟弟妹妹又小,喂这些小狗的事情常常就由我负责了。

    我有时看着它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喝得不亦乐乎的样子,暗自寻想:它们知道这是奶瓶吗?它们知道这不是它们的妈妈吗?

    这样想着想着,我的心情变得有点潮湿,隐约感到生命的脆弱。

    其实,我又知道些什么呢,我那时也不过是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刚刚入学开了蒙,是有时连自己昨晚做过什么梦听过什么故事都要说不清的人。

    加上大黄,这窝小狗共有七只吧,它们都一样的毛茸茸,一样的讨人喜欢。

    但,母爱始终难以替代。

    尽管我们已经尽可能细心地去喂养它们了,但到后来真正长大的,只有两只,这里边有一只就是以后的大黄。

    另一只则在那年年底,由爸爸做主,送给了他的一个同事,一个我要喊伯伯或叔叔的人。

    送那只狗给人,我们这群小孩子的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的,天天陪你玩的伙伴突然就要长久分开,再也见不到,想到这些,你的心里不会有些惆怅不快吗?

    苦于自己人小做不了主,我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刚开始时我死缠烂打着打听那只狗的信息,知道它长大了变有点凶。后来就渐渐少了,直到有一天再也没有人提起它。

    爷爷家的热闹常常以小孩子们的多来衬现,我们家有三个小孩,二叔家也有三个,加上二姑家的表妹她们也常常住在爷爷家,而大人们又是那么的忙,我们一群小屁孩常常是吃住在爷爷家。

    每次吃饭都像打仗一样,我们七手八脚地打饭,七手八脚地夹菜。

    淘气是不敢的了,想挑肥拣瘦搞偏食?

    你倒试试看,五分钟不到,你最喜欢的那几样菜可就都被吃光了。

    所以爷爷家历来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吃饭时不准哭闹。

    哭闹的话,白白流了眼泪不说,说不定还得挨一顿的饿,多不划算啊,对吧?

    一座小院,七八个小孩子外加一只初生初长的小狗,你可以猜想这样的家里该有多热闹,该有多折腾。

    大黄嘛,挨到饭时,就随机选一个人跟着,期待有点打赏的零头,当然,它也闻香辨味,隔不一会就换换跟随对象,神定气闲,机灵得很。

    因为和我们小孩子整天混在一起的缘故,一开始,大黄被我们拉扯尾巴和耳朵,实是常有之事。

    又如,把手伸到它的嘴里去,看它一副小心翼翼咬不敢咬舔不好舔,只得张大着嘴小步后退的困窘模样,更是妙不可言。

    不过,也不能闹得太过火,不然就挨大人骂了。

    大黄最享受的大概是我们帮它捉虱子,搔挠下巴和轻轻按摩它那厚实脚掌吧。

    这个时候,大黄总是很乖巧温和地翻动身子,任由我们摆布或是服务。

    狗只有一只,小孩子却有一群,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常常争着表态,认为大黄最听自己的。

    为了验证自己的魅力最好最高,我们常常让大黄站在原地,等彼此散开后再去叫它,看它先走到谁哪里去。

    有时,它会很疑惑地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们,停在原地摇晃它的短尾巴,仿佛在问,“你们是在玩什么游戏吗?为什么一定要我选一个人呢,我对你们大家都很喜欢的啊!”

    有时,它就先走到一个人旁边,舔舔他的手,这时对方就高呼“最听我的最听我的”,眉眼之间,得意非常。

    其实,问题不在于自己是否有机会得意,而在于自己能得意的持续天数是多少。

    同样的叫唤隔天再比拼,大黄就跑到另一个人那边去了,大大后天嘛,它又换了一个人。

    它的心里似乎对谁都不偏袒的,它总是尽可能这样做,对我们一视同仁。

    当然,身为陌生人的你,如果手里端着一个盛满饭菜的碗来参加这种比拼的话,大黄跑到你跟前的可能性也会十分的大。

    伴着我们的吵闹声,大黄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了,它的身体变长一些了,四肢显得粗壮有力,一条尾巴成天儿高高傲傲地翘着。

    几乎是同时,它的性情也开始变了,变得凶一些了,不再是那只年幼的温和小黄狗。

    毛色通黄的它在某一年被我起名为大黄(其实就是“大黄狗”的简洁版),尽管弟弟妹妹他们还给它起过别的一些名字,但大黄的呼声似乎较高。

    2.奇怪的动物学生和危险战绩

    我们的小学就在村子中央,离家也就两三里的距离,小跑过去顶多六七分钟的事儿。

    大黄常常跟着上学的我们走啊走,然后半路上被我们连哄带劝的赶回去。有时它也很拧,竟一路前一路后地跟着,非要跟着校门口才肯回去。

    有一次,不知道大黄是不是突发了什么上学求进的愿想,竟一路跟进了教室,然后趴在我的课桌底下,就那样赖着死活不肯走。

    这时候校门已经关上了,上课铃也不凑不巧地响了,我进退无路,直急得三尸神跳。

    很快地,有几个同学看了过来,看到大黄也不哼叫而是很安静地趴在我的桌子底下,他们脸上都是一片讶然,不由得议论纷纷。

    开始上课了,是语文课,芳老师在讲台上讲着讲着,大黄不知怎地叫了一声,声音又懒又乏,听上去像是打哈欠。

    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芳老师的脾气好是好,但大黄也不能这样失礼啊。

    我赶紧地朝桌子底下踢了一脚,因为怕它吃痛乱叫,只敢轻轻地踢了一下,大黄很识相地安静了下来,还摇了摇它的尾巴,尾巴打在我的裤腿上,发出啪啪的响声,仿佛在跟我道歉并承诺不再乱叫似的。

    好在有些同学在悄声讲话,芳老师虽然听到了点异样的声音,但并没起疑,只是往四周看了看。

    几分钟后,我们开始做堂上练习,整个教室出奇的安静,静得连笔尖划动纸上带出的沙沙声也声声可辨。

    莫名其妙地,大黄又“汪”的叫了一声。

    这一次,同学们都很默契地向我这边看来,更要命的是,芳老师也看了看我,并把目光投向了我的桌底,一瞬间,她的神情变得严肃,但并未说话。

    我趴在桌子,不敢和她对视,心里又羞愧又紧张,生怕自己要挨老师的批评了。

    过了会,芳老师轻轻敲了两下桌子,然后示意我们停下笔来。

    “我有几句话想和同学们说说,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希望同学不要把家里的狗啊猫啊带来教室,即使它们不会很吵,也会打扰到上课纪律,影响大家的学习的。好了,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吧。”说完,她拿起书本等讲义,转身回了办公室——竟提前了三四分钟下课。

    班里一时间还是静悄悄的,我一脸羞愧,急急忙把大黄引下楼。

    这时候别的班级还没下课,整个校园都是静悄悄的,我带着大黄一路跑着,飞快地穿过校园。

    正对面,校门不知何故,恰好半开着,大黄很顺利地出去了。

    出去后,它回过头看看我,朝我直摇尾巴,见我没走出去,就想走进来。

    我狠狠地瞪了它一眼:“快回去。”

    它这才不情愿地掉转头,往回家方向的那条小路跑开了。

    因为性情比较凶,大黄有一段时间经常和别的狗打架,打架这种事,自然有输有赢有代价。

    它长到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别人家的一群大狗小狗打架。

    战绩倒很辉煌,直接把对方的两只小狗咬死了,还把余下的其中一只咬成重伤,直杀得对方鬼哭狼嚎,后来在一旁观战的主人家坐不住了,一路拿着棍子追出来把它赶走了。

    表面看起来,大黄赢得很风光,其实不然,因为势单力薄孤军奋战的缘故,它自己也被“修理”很惨,整只左耳朵几乎被要咬掉了,只留下一点点肉还连在头上。其中一只眼睛的眼角被严重咬伤,伤口处汩汩地流血,吓人得很。

    此外,身上别的大伤小伤更以数十计,走起路来,四条腿颤颤抖抖,好像突然变老了几十岁。

    刚被咬伤的那一两天,它病恹恹的没什么生气,吃东西也只能有气无力地舔上几口,连声音也都是黯黯哑哑的,我们当时都很担心它会死掉。

    过了五六天,伤口结痂了,大黄才开始有生气活力了一点。

    我们给其中的一些伤口涂抹消炎药,可能刚涂上时会刺痛伤口,它哀怨地叫了几声。

    “现在就知道叫痛了,跟别的狗打架的时候你怎么不想想啊,整天就会跟别人打架!”有一次,我忍不住说了大黄一通。

    它低下头,不作声,大概是意识到自己犯错了。

    往后的日子,它仍是会打架,但在次数和势头上却收敛了些。

    或许是大黄自己也长性了,知道架不可以乱打吧。

    3.别惹我,我很凶

    大黄的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之前有邻居小孩几次三番逗弄它,不时把祠堂西侧(爷爷家在祠堂的东侧)小门打开,在那里龇牙咧嘴划手动脚后再猛地把门一关,然后再次打开门,如法炮制一番……

    大黄见了,就气汹汹的冲了过去。

    那个小孩也鬼精着,手脚很快,常常在它还没冲前就嘭的一声把门关上,让它吃个闭门羹,徒徒受气。

    常在岸上走,哪有不湿鞋。

    偶尔也有收手关门不及的,被大黄的一声狂吼吓得脸色发青。

    有一回,不知怎地,大黄背上的毛被剪出一个大缺口,里边红褐色的肉都露了出来。

    等我问过奶奶,才知道它早些时候吓到了亲戚家的一个小孩。

    起因是小孩毛手毛脚来摸它头,不知是彼此不熟还是下手有点重,原本静静趴地的大黄突然吼出一嗓子,把对方吓得脸色大变,哇哇大哭。

    后面,亲戚就要来剪刀,剪了几撮毛烧水给小孩洗澡压惊。

    我笑着对大黄说,“啊呀呀,你最好再凶一些,将来你就可以当个没毛狗了。”

    大黄看看我,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有年夏天,奶奶睡的房间门锁坏了,锁不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用根扁担斜斜地抵着门,将就着,算是上锁。

    村里民风还算朴实,左右住的都是多年邻居,非亲即故。

    那条扁担也就充当了大半年的锁头,一直没出过什么差错。

    结果有一天深夜,突然溜进了一个乞丐。

    其时,房间里只有奶奶和年幼的表妹,她们还在睡梦中,并不知晓,退开一步来讲,一老一幼,真动起手来也不一定是那个乞丐的对手。

    值得庆幸的是,那天外边下大雨,门外地面很潮,大黄也睡在了房间,它第一个发现了异样,狠巴巴对着乞丐大声吼叫,把奶奶她们也惊醒了。

    一时之间,大家面面相觑,惊慌不已。

    大黄步步朝那乞丐逼近,它的目光灼灼,吼声越来越低沉:这是它准备咬人、打架的前奏。

    双方僵持了三两分钟,乞丐见已经惊醒主人家,加上眼前这只狗又颇为棘手,只得悻悻而去。

    第二天,爷爷专门买了一份猪肉煮给大黄吃,以示鼓励。

    然后给门换上了锁,这种事情可一不可再,换个锁,求个心安。

    经历了这件险事,我们家愈加把大黄视为家里的重要成员了。

    4 沉稳之外

    大黄除了在村里的大队那边住过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爷爷家的小院。

    我家搬到新屋后,离爷爷家依旧很近,把多出的一段小路加上去,也只四五百米的样子。

    所以,晚上进爷爷家玩,不论早晚,我都不喜欢带电筒,有月光的夜里就借月光看路,没月光的话,就凭记忆和路边人家的几点灯光看路。

    有一次我又如法炮制,我人还在漆黑一片的路上走着走着,忽地从身后跟上来了一条大狗,还直往我身上蹭了几下,一条尾巴甩得啪啪响,那股亲热劲着实把吓了我一跳。

    “这该不是谁家的狗想咬我吧?”我心里直犯嘀咕。

    借着一点光亮,我隐约看清那条大狗是大黄,高兴得连连摸了它的头好几下,早先一颗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

    大黄像是知道我要进小院,一直不快不慢的在我的前面带路。

    遇到了熟人,我停下来打招呼,说说闲话,大黄就在前边停下来等我。

    等看到我开始走了,它才开始不急不缓地往前走,一人一狗,虽不能相言语,默契却是非常。

    爸爸的兄弟姐妹众多,单是亲的姑姑我就有三个,其中小姑离得最近,她嫁在离家四五公里的河背村。

    我们隔一段时间就去小姑家做客,有时也帮她做做农活,这个时候大黄也常常是跟着我们一起去的。

    它常常走着走着就跑进一旁的荆棘丛中扑通一阵,隔了一会才火急火燎的跟上来,也不知道刚刚是发现了什么。

    大黄去世后,有一次我和小姑聊到它。

    小姑说:“老狗(指大黄)也很有灵性。我嫁来这边,就很少回中村了。它隔几天就会过来看我,在我家吃点东西,有时在门口的晒谷场睡一个下午才肯回去。”

    我一下愣住了:“它经常过来吗?”

    小姑点头:“有段时间,它差不多天天都过来,我就说它:‘老狗,你怎么整天都跑过来啊,不用帮忙看屋了啊?’结果,它好像知道我在说它,就隔好长一段时间都没过来了。”

    说到这里,小姑叹了口气:“过了段时间,我来这边走亲戚,看到它,就和它说:‘狗啊狗,你怎么一次都不过来看我了?我上次是说你不用经常过来,路远车又多,不是骂你啊。’”

    “后来呢?”我问。

    “后来,它又开始隔几天过来看我。”

    我听了,默默无语,和大黄认识了这么多年,我竟然不知道它有这么温情细腻的一面,亏我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对它特别的了解。

    如今想想,真是惭愧得很。

    5 软肋与地气

    尽管大黄看起来非常的沉稳,很能控场,但它自己也有个非常奇怪的弱点,它很怕鞭炮声,尤其是那种燃放持久的万响鞭炮,每次听到,都会飞一样跑回家躲进房间里。

    这个弱点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某一年忽然出现的,并渐渐成为它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有一年的大年夜,外面锣鼓震天,鞭炮声响成一片。

    往常到了晚上这个时间段,大黄常常是躺在大厅睡觉的。

    但那天却不在。

    我问过表妹她们,她们说大黄很怕鞭炮声,躲进了她们的房间里半天了。

    我还不信。

    进到房间一看,嗬,床底下那趴着一动不动的可不就是我们家大黄嘛,一副眉眼低垂、紧张兮兮的神情可真让人忍俊不禁。

    我伸手轻轻摸了一下它的头,觉得它怪可怜怪可爱的。“别那么怕啊你,只是鞭炮声,过年都要放鞭炮的啊!”我对它说。

    大黄舔我的手,冲我摇尾巴,但就是杵在那里不出来。

    我的安慰牌还是失败了。

    关于吃的,除了骨头和各类的肉,大黄最喜欢吃的就是肉汤拌饭了。

    在青壮年时期,大黄并不挑食,基本是你喂它吃什么,它就吃什么。

    身为最接地气的田园犬,大黄有时也会吃点青菜,如包菜。

    爷爷有时也去镇上买点猪油渣和鱼干之类的喂它,进入新世纪的乡下,生活条件虽然改善了不少,但这不表示顿顿都可以吃得上肉。

    有时是你想吃也没得买,村里只有大队那一带地方买卖猪肉等,烧鸭档、叉烧铺等是后来一间一间开起来的。

    大概从十一二岁(狗的一岁相当于人的五岁,十一二岁的狗相当于六十岁的老人)开始,因为身老牙软,消化能力不如从前,大黄开始挑食,平常基本以肉汤为主,这个肉汤并不高大上,在白饭里拌上一些带肉的酱汁或是汤水它就会吃得很欢。

    这样的饭菜。

    也是现在很多宠物狗懒得瞧上一眼的寻常饭菜。

    6 捕鼠达汪

    俗话说,狗捉老鼠多管闲事。

    一开始,爷爷家还没有养猫,好几次是大黄司了猫的职,勤快地捉起老鼠来。

    按说,狗的体型比较大,农家的鼠又常常在宽阔的田野和错落的房屋间切换生活,从而练就了贼一样的狡猾敏感。有的人家什物陈杂,摆放错乱,遇到类似的危险时,老鼠可以很方便地走为上,要想捉住它们并不那么容易。

    有天清晨,我刚出房间门,瞥见大黄刷的一声从客厅里蹿了出来,向天井的一角扑去。

    “我们家的狗今天是怎么了,吃了兴奋剂?”我很惊讶。

    隔不一会,耳边传来“吱吱“几声的凄惶叫声,定睛一看,原来大黄正在狠撵一只硕大的老鼠,它居高临下,用前腿左右交替往大鼠身上狠踩了几下。

    那只大鼠也倒灵精,见势不妙,假装被重创了,跟着半瘫在地,不再动弹。

    大黄又试探性地轻踩了几下,竖耳屏息有时,见对方仍是没有半点动静,不由得愣住了。

    那大鼠狡猾三分,竟趁大黄起愣的空当,冷不丁蹿起,连跑带跳,往一旁的楼梯躲去。

    大黄高叫着纵身追去,一路上接连撞翻了几件农具,呛啷作响。

    眼看大鼠就要钻进楼梯角的一堆杂物了,我不禁为大黄的捕鼠行动捏了一把汗。

    节骨眼上,大黄鬼使神差般挥出左边前爪,如电下击,狠狠拍在对方的尾巴上。

    大鼠吃痛,扭头便咬。

    大黄把爪一松,退开半步,瞅着大鼠要逃,右爪跟上,一抓拍在大鼠身上,跟着按住。

    大鼠一边唧唧哀鸣着,一边四爪齐动,在地上拼命地厮抓。

    大黄也不理那大鼠的哀叫,探头看了看,张开口,狠狠咬了一口,大鼠受了重创,唧唧声由强至弱,渐渐不可听闻。

    从大黄捕鼠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狗捉老鼠也有它自己的一套做法,并非乱管闲事。

    但狗捉老鼠也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它一般只会将老鼠咬死后弃之于地,不再过问。有时咬得太重,老鼠的肠肠肚肚免不了要露出一大截来,一时场面血腥,脏污不堪。

    “案发现场”是在野外还好办,原地用沙石泥土掩住鼠尸即可,如在家里,得花上好些工夫把那血淋淋的鼠尸弄走,然后再清理那些血污。

    当你好不容易用铁夹钳住鼠尸时,那血还可能会从创口上一滴一滴往下掉,怪吓人的,胆小孩子这个时候往往紧张十分,走一步便抖上几抖。

    大黄这一次也是这么做的,确定老鼠已经一命呜呼魂飞魄散后,它就走开了,先是跑到旁边的水池喝了几口水,用舌头舔洗了几下爪子,接着气定神闲地踱回门口,软绵绵躺下,晒太阳。

    日上三竿。

    我还停在“案发现场”,东找地铲西拿扫把。

    7 跟随

    乡下的狗自然没有城里的同胞们悠哉,风雨来去、看屋守家是常有之事,其他要忙的也有不少。

    像我们家的大黄,爷爷奶奶每次出去干农活的时候,它也会跟着一起去。

    当然,这个不是我们要求它的,而是它自己选择的。

    话说也要求不来,乡下的狗大半不拴着养,可以自由去四周游逛,有的狗玩疯了,一天到晚都不见影。身而为汪,大黄自然也会出去溜达,但比起外面,它更喜欢在家里和我们一起呆着。

    奶奶在田里劳作,大黄就在一旁田埂上下扑扑蟋蟀,追追蝴蝶,扑累追疲了就地休息,草丛软软,也是个很好的临时小窝。

    爷爷去看山里的果园,给果树们剪枝和施肥,大黄也是一路走走停停,或卧或坐,很有耐心的在附近等候着。

    村里许多人家都有自己的果园,位置便利的却不多,大部分果园都离家较远,藏在一些大山小山之间。

    乡民们去看果园,一个人自然也不怕闷也不心慌,但有只狗跟着,心情会活跃点,更有生气。

    乡人干起活来常常不惜自身体力,夏天时,常常是要忙到四周漆黑伸手难辨五指才回来,像我爷爷奶奶都是老一辈的农家人,干活都很出得力。我奶奶常常一大清早就带着水罐出去,然后回来匆匆吃了早饭就又出去了,有时干活的地方离家远,她又贪多好强,常常自己随便带点什么饭菜过去,一直忙到满天星斗才肯回来。

    乡下的道路芜杂,炎夏时节,常常遇见三只两只蛇虫。

    狗的耳目灵聪,警觉性高,走夜路的时候,有只狗跟随左右,路况就有了安全保障,从这种意义来说,常常跟着奶奶一起出动的大黄不亚于一个移动的安全哨岗和监控器。

    爷爷有一段时间,天天到离家三公里多的石灰厂帮忙记账和煮饭。

    活倒不重,但比较磨人,常常一去就是一天。

    基本是吃了早饭就去石灰厂,一个人一只狗,一前一后地走着。

    到了傍晚六七点回来时,也是一个人一只狗,一前一后地走着。

    仲夏。

    太阳下山得迟。

    霞红常常掩映了半边天。

    有时我透过纱窗,隐约看到我们家的老人在那田埂间或小路上缓缓行着。

    不远处有一只大黄狗,不紧不慢地跟着。

    间或跳到路边人家的篱笆里追赶着什么虫子,暂时消失了影踪,不用老人呼喊,又自行从另一边的篱笆或是草丛钻出,然后不慌不忙的在前面领路,它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老人,也不叫唤,远了就等,近了就走,一人一狗,相互呼应。

    老人。

    黄昏。

    篱笆和狗。

    类似的情景,05年到07年之间,在我们那个平凡的小小山村里常常出现。

    有时我也会从家里出来,然后迎上去,跟着爷爷和大黄一起走着,聊点什么,有时什么也不聊,就那样笑笑的跟着他们走上一大段又一大段的路,由着天边的红霞一点点暗下去,也不觉闷。

    8 逝去

    然而,和人一样,大黄也免不了渐渐老去。

    在进入它生命中的第二个本命年时(假如我们认为它出生的当年即为第一个本命年的话),它的四肢已经远不如当年那么强健,视力、听力也没有以前那么好,它的毛色开始暗沉,步态渐渐,显出一种蹒跚的老。

    有时我们喊它,它也要愣上一会似的才反应过来。

    和它玩呢,怏怏的,也是有些恍惚怔忪的模样,并不总能投入进去。

    一开始我还以为大黄生病了,就问爷爷:“大黄狗怎么了,怎么好像很没有精神的样子?”

    爷爷蹲下身子,望着大黄的双眼,摇摇头说:“是我们家的狗变老了。”老人话语平淡,眉间神色却颇为感伤。

    这时日历已进入2006年,它是大黄生命里的第十六个年头,也是大黄度过的最后一个完整的年。

    关于大黄的离去,我并未第一时间知晓,那时我还在广州这边读大学了,离家有两百多公里的路,除了大小长假,平时也很少有空回去。

    07年的寒假,返乡的我如往常一样,刚放下行李就去了爷爷家,我见到了久别的大家,惟独没有见到那只熟悉的大黄。

    “大黄狗哪去了?”我的心里闪过一个不祥的念头,莫名烦躁,想到大黄过去一年多的种种疲劳神态,我以为它可能是老死了。

    “它死掉了,那么老了还出去乱走。”在一旁整弄着饭和糠准备喂鸡的奶奶说。

    “我们家没有出去找吗?”我心头砰砰直跳,那个不详的担心竟被证实了,物是人非,为什么大黄走得那么快那么急,还来不及跟你好好告别,一十七年,多不容易。

    “去啊,你爷爷你二叔他们都出去找了好几天,整个屋场上上下下都找遍了,也没见到。我和阿丹也去找了好几次。”

    “那么大的一条狗,养了那么多年,大家都认得它,怎么会找不到的?”

    奶奶犹豫了一会才说:“……你二叔后来跟到一个消息,说是好像被别人的车刮到了,跌到一条水沟去了,当时就死了……”

    我在心里问候着那个司机的娘,大是不满:“死了也该有个尸体,在我们家那么多年了,我们总要把它捡回来埋入土啊!”

    “哪还有得捡,他们还说,后面有个赶路的茶头墩屋的人看到了,把它捡回家,用大锅煮了半天,还说肉又腥又硬,人家把什么东西都丢到河滩去了。”奶奶又往盆子倒了些水,开始拌起里边的饭和糠来。

    有那么一刻,我只觉天昏地暗,直想破口大骂:“那些变态,想吃狗肉想到发癫了,那么想吃,把他们家的狗宰了来煮不就可以了吗?!”

    奶奶只是叹了一口气,哎呀哎呀的数落起一旁偷食的鸡仔。

    稍后,我打听到二叔他们去找过那家人理论,对方推得一干二净,拍着胸脯指天誓日,说是天地良心啊绝无此事。

    我们有理。

    我们有泪。

    但我们却不能奈何对方。

    尸骸被扔。

    知情者又怕惹事。

    我们竟拿不出直接的证据。

    我咬着牙恨恨地想,如果我在家,我就抡起棍子一路打过去。

    就这样。

    撞大黄的逃掉了。

    捡到大黄的想吃它。

    没有人去考虑大黄的本身。

    也没有人去换位思考它的亲人朋友们会有多么失落多么伤感。

    我知道。

    我知道的。

    我们大黄身体老弱了,我也一早做好了终有一日它会离开我们小院的心理准备。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会是这么一个结局。

    我总以为这是一只得到上天眷顾的温暖小狗。

    然而事实却让人十分悲愤,我想哭可哭不出来,这是怎样一个扯蛋的结局!!

    “我记得以前大黄狗过公路都会看看有没车再跑过去的,以前它也被车撞伤过脚,怎么这一次还会被撞到呢?”后面,考虑到大黄一贯表现出来的沉稳,我怨愤感伤之余又很有些犹疑。

    “好像是在去小水哪一个路口被撞的,又窄又弯的一段路,大车真多,也不知道它去那边做什么,都老成什么样了,还要乱走乱跳。”奶奶絮絮地说着,一边“咕咕咕”的唤着那些散在天井各处啄食的鸡仔。

    时间温情又残忍。

    我和奶奶的对话是在2007年。

    我和小姑的对话发生在2010年。

    我以前不知道,一直纠结着,为什么我们大黄要绕上三四公里的路跑过大半个村子,去那边的路口。

    后来,我听说狗和猫一样,当那天来临时,它们都会悄悄告别,离开主人,然后静静地逝去。

    那么,我们大黄也是这么想的吗?

    考虑到它那时的步态蹒跚,精气十分疲弱,已经很少走那么远的路了,假如没有出事的话,它大概也会默默准备自己的告别吧,但是,为什么去那里呢?

    现在我才知道。

    那是因为去小水村的山路十八弯。

    中间有一个小小村落。

    名叫河背。

    我家小姑就嫁在那里。

    而幸福就是一只缓缓行走在中村与河背之间的温暖大狗。

    9 故人相见

    很久以后。

    有天夜里,我看了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心底惆怅不已,终于关灯恹恹而睡。

    梦里。

    灯火昏暗。

    人声在很远的地方。

    我一个人在黑暗中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吹起了口哨。

    哨声刚起,远处就有一阵狗叫声回应。

    我玩心大起,把口哨低低吹着,一阵一阵传了出去。

    狗叫声越来越近。

    是谁家的狗啊,这样高起大落的叫着?

    想着想着。

    我忽地打了一个激灵。

    是它!

    我们同行了十七年,像一对共同长大的发小,它知道我最丑的故事,我也见过它最狼狈的过去。

    错不了的!

    我知道它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会这样高起大落着起伏的叫声是它!

    只能是它!

    我怔怔地站在原处,掌心里都是汗,我又激动又紧张地等待着。

    面前跑来了一只黄毛大狗,它站在那,静静地看着我,臭小子!

    我笑笑向它招手:“大狗,你回来啦!”

    它把短尾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像疯了一样地飞扑了过来,一直往我怀里钻,除了小时候那样黏我,它长大后还真没这样黏着我。

    我使劲搂着它,想笑又想哭,想说的话就是东海里的水,满满的,数也数不清。

    诡异的是,我人在梦里,可心里却很明白,知道我们家的大黄已经走了很久很久。

    我搂住大黄的脖子,轻轻说:“你好没良心,这么久才来看我,知不知道我们大家都很想你?”

    它轻轻从我环抱的手臂中挣出,低下头,就像小时候挨骂了那样默不作声。

    我挪到它的前面,蹲下,摸摸它的额头,柔声说:“这次真的不是骂你,记得有空常来看我。”

    大黄抬起头来,欢快叫着。

    管它是不是梦。

    时间不多了,我打算带它回小院,见见大家。

    无需多言。

    只一个眼神。

    我们飞快地跑着。

    一人一狗,一前一后。

    “诶,大黄啊。”

    “很久以前,我们就是这样穿过整个校园和大片大片的秧田吧。”

    我得意地笑着说着。

    但四周光影在飞快晃动。

    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都在模糊……

    然后。

    我醒了。

    嘴边有笑。

    眼角有潮。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的大黄,永远的大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汪同行十七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gh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