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给一群青春期的家长做讲座。讲座结束后,有位家长神情凝重的来找我。老师,我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吗?也许怕麻烦我或被拒绝,她问得小心翼翼。我聆听到她语言背后的紧张,而在紧张的背后还有一份期待。
我笑着问她,是什么问题呢?看到我的态度,家长凝重的表情放松了一些。于是开始诉说她的情况。
大致是说,儿子进入中考倒计时最后三个月冲刺阶段。可是近期的月考排名直线下降。她和丈夫以及老师,都和孩子做了大量沟通工作,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于是我问她 ,来找我,是为了什么?既然家长来找我,肯定是有一份需求在里面。
她希望我可以和孩子谈谈,看看孩子心理到底怎么想。因为我讲座的主题是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估计妈妈推断我和孩子的交流可能会更顺畅。
假设一下,如果你是这位妈妈,看到孩子这样的状况,内心的声音可能会是什么?
是的,也许内心会说,真是急死人了,这样下去怎么办,咬紧牙关冲过去就好了……
我犹豫了片刻。因为,助人的第一原则是不助人。第二个原则是对方需要主动寻求支持,我才工作。
显然,现在见孩子的需求是家长的?孩子有没有意愿见我,是我考虑的第一要素。一次教练式的沟通,可以聆听到孩子的心声,但达到发生改变的目标不太可能,毕竟教练带来改变需要一个延续的工作周期。约谈的效果和家长的期待是否匹配,是我考虑的第二个要素。
看着家长期待与无助的目光,我提了两点:
第一,如果孩子愿意过来,我可以和他谈谈
第二,这一次谈话,我只是听听孩子内心是怎么想的
家长认同后,花了一些时间 ,把孩子劝说到我身边,做了简单介绍后,家长就离开了。
一个一米七多的大高个男孩坐在我身边,耷拉着脑袋,眼睛盯着地板。我从他的肢体语言中读到他面对一个陌生人的不安与忐忑,对于未知将发生的一切充满着一份恐惧。
我知道让他打开心门,开门见山的直接和我沟通现状,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于是,我拿出了一盒教练卡,让他挑选一张能够代表他现状的卡。比起语言表达,抽取画面的方式更加容易让孩子放松的进入谈话的状态,而他用视觉感知也更加容易和自己连接。
选取的图片会自然关联到孩子的潜意识。男孩认真的挑选,大概三分钟后,他递给了我这张卡片。
请听见孩子,无声的诉求也就是通过这张卡片,我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聆听他的生命状态。而不是停留关注在他成绩持续下滑,学习不积极的表面行为上。
这张卡片带给你什么感受?我拿着卡片问他。
累,非常累。
什么让你这么累?我接着问。
是中考的压力。孩子没有回避,直接真实的表达。
这么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需要停下来休息,喘口气。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轻微的叹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出现评判:这个孩子真不懂事,真的吃不了苦,现在是策马加鞭的时候,哪里有时间休息。一休息别人就跑到你前面去了.....
现在你身体的感受是什么?我问
我觉得身子非常重,腿没办法向前迈。
我运用教练的聆听,感知着他的生命状态。脑中自然就呈现了一幅画,沙漠中一峰艰难行走的骆驼。
我把这个画面描绘给了男孩,他的眼睛亮了一下,并补充道:而且这个骆驼身上还背着沉重的货物。
当真正去听男孩的感受、观点、需求、渴望和生命状态后,孩子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如果,你长了这样一对翅膀,你想去哪儿?我问
我想飞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安静的休息。男孩回答我。
这样的休息将给你带来什么?
放松、储备更多的精力。因为骆驼还有路没走完。
其实,这峰骆驼是希望跟上大部队的。
只是它太疲惫,需要卸下负担,休息调整一番。
而现实是它身后有一群人,拿着皮鞭抽打着它前进。
看见、允许、信任才是这峰骆驼沙漠之行的水源。
原创作者
请听见孩子,无声的诉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