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内蒙古(二)室韦小镇

作者: 梦暖倾城的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22:41 被阅读5次
    印象内蒙古(二)室韦小镇

    2010年8月5日

    这次要坐四个小时的车,目的地是室韦小镇。沿途是草原风光,大片大片的绿色像大海的波浪此起彼伏地涌到你面前,时间长了眼睛就出现审美疲劳。但很快,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

    有人大声喊:“快看,是牛群!”我顺着喊声往窗外一看差点跳了起来,天哪,这么多牛!赶紧下车,置身牛群中,黑的白的灰的棕的花的,前后左右至少围了有一百头。

    它们温顺可爱,眼神像婴儿一样纯净,镇定自若地散步吃草,一点都不怕人,还有两三头兴奋地冲上公路围着我们的车子打转。一只小牛还绕到了我身后,轻轻地蹭我的包。

    远处,牛倌骑着一匹栗色的马,指挥着牛群前进的路线。牛群走得很整齐,像受过训练的士兵。据导游讲,牛是牧民最重要的财产,一头牛价值一万多。

    好家伙,我暗地里算了下,这些牛的价值抵一套杭州市区的商品房了!

    和牛群拍照留念后继续前行,又开了一个多小时,眼前突然生动起来,那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白桦林。

    白桦树又白又薄的树皮柔韧性很好。听说以前贫寒人家买不起纸笔,就把大块的白桦树皮剥下来当纸,用树枝当笔在上面写字。但是,白桦树是一种不允许别人侵犯的树木,它被剥皮后枝干就会逐渐变成黑色,最后折断而死。既然不能有尊严地活着,那么就有尊严地死去。

    印象内蒙古(二)室韦小镇

    这让我想起歌手朴树那首《白桦林》的歌,旋律节奏和前苏联的音乐颇为相似,是我高中时代比较热门的校园歌曲。

    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对恋人在白桦林刻下名字发誓相爱一生。可不久战火烧到了家乡,小伙子拿起枪保家为国,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姑娘痴痴等待了一生。临死时她喃喃地说:“亲爱的,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这对恋人就像我依靠的白桦树,情感柔软却有着高贵的气节。

    在白桦林兜了一圈后继续走,终于到了额尔古纳,这里是中俄边界。中俄友谊桥和111界碑的对面就是俄罗斯的国土。

    额尔古纳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民族——俄罗斯族。他们是生活在中国的沙俄后代,有些人的亲友就是高鼻梁蓝眼睛的俄罗斯人。一道边界隔开了距离却隔不断亲情,每年每月还是会有一些俄罗斯人通过签证前往满洲里会亲访友。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顺利到达额尔古纳室韦小镇,晚上住在瓦西里家庭旅馆,瓦西里一家的墙壁上挂着祖先的照片,那些水桶腰宽肩膀的妇女就是沙俄人。

    他们家有两个小院子,各有用处。

    前院种了各种红红黄黄的花,有很大一片攒心菊花,还有紫色、粉色的太阳花。我们无意中发现了罂粟花,一红一白,是主人用来治牙疼和肚子疼的。

    后院是菜园兼花园,种了自家的西红柿和向日葵。推开挂着蓝玫瑰帘子的窗户,可以看见水晶一样的天空。附近的房子和童话里一模一样,尖顶,小花格窗,赤橙黄绿青蓝紫,十分好看。

    在院子里荡了一会秋千,就到了晚饭时间。晚餐是俄罗斯风味餐。

    第一道菜是奶油煎蛋,类似于杭州经常见到的披萨,切成三角的煎蛋上撒了洋葱和火腿丁。

    第二道菜是水果沙拉,挺爽口的,里头还加了李子,更加开胃。

    第三道菜是克里木克(土豆牛肉丸)。第四道菜是土豆泥,土豆很烂,牛肉丸很香,一上来好几双筷子就瞄准同一方向。

    第五、第六道菜是酸菜、酸黄瓜。

    第七道菜是俄式烤鸭,太肥,精肉少,不太适合南方人的口味。

    第八道菜是油煎小银鱼,刺少,炸得很透,一股子焦香直扑鼻子,我几乎干掉了小半盘。

    主食是实心馒头和烤面包片。俄罗斯族不吃米饭,他们喜欢把馒头掰开夹着酸菜酸黄瓜吃。

    甜点是蓝莓羹。蓝梅是他们的特产,烤面包片就着蓝莓羹甜酸可口。

    水果是西瓜,切成大片,装盘后满得要溢出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叹俄罗斯族的豪爽。

    吃饱喝足去逛额尔古纳广场,广场两边大多是餐馆,也有少量的商店。

    餐馆有的精致,有的简陋,有的布置成了露天烧烤的样子,全是为游客晚上出来吃宵夜准备的。这里是典型的宵夜一条街。

    商店里都卖小巧漂亮的俄罗斯工艺品。最喜欢各式各样的小镜子,镜面雕刻了莲花、小猫、女孩、爱心、太阳等图案,嵌了粉色的小珠子,特别讨人喜欢,只是价格很贵,开价四十决不允许还价。

    运气好的话,还能碰到赶着驴车去拉饮用水的村民。

    当地的水是地下水,打很深的井也不见得能抽上来。抽上来的水颜色黄绿,含重金属,碱性很重,不能喝,只能洗衣洗澡。

    饮用水每户人家都要去指定的地方购买,一瓢水就要七毛五。瓦西里家的男主人晚饭后开了拖拉机拉回半吨水,半吨水花了三十元,真是比油还贵。

    额尔古纳广场上飘荡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传统俄罗斯民歌,还有人跳舞。

    印象内蒙古(二)室韦小镇

    《喀秋莎》是俄罗斯的民族之魂。关于她,还有一个小故事。虽然属于野史,但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

    二战时期,德军抢占了前苏联红军的某个阵地,霸占了播放《喀秋莎》的留声机。听到德军狞笑声中的《喀秋莎》,前苏联红军的一支小部队出离愤怒了。他们以弱敌强,浴血奋战,一直打到只剩下最后一个刚入伍的小战士,这才夺回了播放《喀秋莎》的留声机。

    战后,有人问他值不值得,他说:“牺牲的战士对活着的人只有一句遗言:‘救回《喀秋莎》!不要让我们的姐妹遭受敌人的羞辱!”

    如今,战争不再来,但《喀秋莎》依然拥有自己的骄傲。

    额尔古纳广场的后方是广阔的草原。草原上漫步着悠闲的马群。当地人正在指导游客骑马。草原中央卧着一条银练一样的大河。河的对面是俄罗斯乡村,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宁静安详。

    晚上八点半后,天微微有些黑了,小镇即将进入梦乡。我们住的地方水压电压都不稳,洗不成澡也看不了电视。不过披着衣服看星星还是很有趣的,虽然天气不好,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但比起城市里严重光污染的夜空,已经很幸福了。

    明天肯定会更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象内蒙古(二)室韦小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bs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