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小时候模糊的场景,妈妈在认真的做饭,我会做一些事情引起她的注意,但是妈妈看到的却是我在捣乱,于是她斥责我。我感到很委屈,其实我内心想要的只是她的关注和陪伴。但是当时的我,小小的我却无法说出自己真正的需要。
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的儿子也会经常做一些大人看起来是捣乱的事情,也许他的背后也有很多我看不到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我想说的是,我们很多限制性的社会文化在一代代的相传,比如无法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真正的需要。我们以及祖祖辈辈已经为此在承受着痛苦,我希望痛苦就在我们这里停止,我希望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没有语言暴力,停止批评,指责,命令的说话方式,所有人都能够坦诚的沟通,都能够清楚明白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且接纳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改变就从我开始。我将致力于让非暴力沟通融入到我的家庭生活中,我的职业中,融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非暴力沟通包含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观察,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这里我有一个关于观察和评论的快速的识别方法,供大家参考。首先,如果你说的词汇更倾向于是给别人贴标签,比如懒惰、愚蠢、差劲、傲慢、话太多了、发脾气、好人、坏人、工作时间太长了、霸道、发牢骚,那么你说的就是评论。还有,如果你使用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这样的词汇,那么,你表达的也是评论。
在听到评论时,我们会认为是受到了指责和批评,当感受到了指责和批评,人们的反应一般不会有什么好态度。所以双方就会开始争吵,冲突就产生了。
2)感受,接着,我们表达感受,P43页有感受的词汇表,大家可以一个一个的去感受这些词汇所表达的不同感受。
书上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马歇尔询问他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又试一次,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什么感受!”。其实他有着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出来。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我们有些时候的感受很复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感受,更不用说表达出来。所以,辨认各种感受也是需要学习的。
很多情况是,我们认为表达感受其实是在示弱,我们害怕展示自己的脆弱的一面,所以绝口不提自己的感受。当你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获得对方理解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所以,示弱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冲突,示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家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会产生高兴、悲伤和愤怒这些感受吗?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某件事情,所以我很生气。其实并不是,其实感受的根源不在别人,而是在我们自己。我们的需要和期待是否得到满足,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这些因素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书上P48页对这部分并没有展开说,这里我跟大家分享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就明白了。
A表示应激事件,B表示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C表示结果。很多人以为是事件A导致了结果C,而忽略了B的作用,其实导致C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对A的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B。大家有没有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呢?例如事件A是老板对你工作不满意,经常批评你。你对老板批评你的看法是,认为老板在挑毛病B1,于是很愤怒,准备辞职C1。还有一个人,经历了同样的事情A,他的看法是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老板对自己的批评,如果老板批评的有道理,就努力改正B2。那么第二个人的结果C2就是情绪上很冷静,在行为上去改正。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事件A,因为不同的认知和信念B1、B2,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C1、C2。
除了对他人言行的看法,我们的需要是否被满足,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某个人满足了我的需要,那么我就开心。如果他没有满足我的需要,那么我就悲伤,愤怒。比如如果我婆婆帮我做家务,带孩子,那么我就高兴。如果他不帮我做家务,带孩子,那么我就郁闷,生气。
所以说,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当有了感受之后,我们其实也有不同的选择,一,使用非暴力沟通,诚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那么被满足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但是结果仍然有可能不理想。
第二个选择就是找出使自己痛苦的那个信念和想法,我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就是我婆婆就应该帮我做家务,带孩子。这是现在很多中国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这样想,难道是错的吗?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看事实的真相是否对我造成了痛苦。如果我婆婆没有帮我做家务,那么我就会痛苦。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改变这个想法和认知,不然我们就会处于痛苦之中。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是选择继续痛苦,还是选择让自己快乐起来。
3)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1)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2)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称是。这两个请求哪一个表述的更清楚,别人更容易满足呢?是第二个。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加深联系。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有一位母亲说:”马歇尔,我回家试过了,但没什么用“。我请他讲述发生了什么事。
我只是说:”当我看到你没有做答应做的家务活,我十分失望,因为我希望回家后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然后我提出了请求:”我请你立即把房间收拾干净。“
听起来你已经很清楚地表达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然后呢?
他什么都没做。
那接下来呢?
我和他说:”像他这样懒惰和不负责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
在这位母亲看来,非暴力沟通是否有用取决于她的请求是否能得到满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有的人对非暴力沟通存在疑惑,认为很多人可能不适应这种沟通方式。我在思考,是不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也许我们只是在运用了非暴力沟通的形式,而没有掌握到它的灵魂。如果人们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真正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
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以为非暴力沟通就是让我们转变谈话的方式。但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然后我看到了不同的内容,就是我们不仅要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也要用心去聆听他人,聆听他人跟表达自己同样重要。
我们的感受,需要很重要,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也同样重要,非暴力沟通是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你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动机就是想让别人满足你的需要,或者是想引导别人到自己想要的期待里,那么,你肯定会以失败告终。因为你的动机,你说话做事的起心动念,别人是可以感受到的。
第七章和第八章,讲了关于如何倾听以及倾听的力量。有的时候,当别人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通常会带着情绪用指责或批评的语气跟我们说话。当我们不再把指责或批评当作是攻击,而把它看成是可以帮助别人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的礼物,我们便不再会有受伤害的感受。
有效的倾听,就是关注倾诉者的感受和需要,这样他会觉得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倾听的力量非常强大,它可以帮助人们疗愈内心的伤痛。
在书的末尾列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固定的表达方式,去替代自己平时的不合理的表达方式。
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当我看到/听到/想到。。。。。。
我感到。。。。。。
因为我需要。。。。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当你看到/听到/回忆/想到。。。。。。
你感到。。。。吗?
因为你需要/看重。。。。。。
所以,你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