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专题投稿散文随笔散文
从读《俗世奇人》谈谈中华文化

从读《俗世奇人》谈谈中华文化

作者: 闲读与苦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11:37 被阅读2次

最近通过支付宝借书小程序,从重庆图书馆借来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读完了。

     初中时候,学过《泥人张》和《刷子李》,印象十分深刻,一直没忘记这本书独特的写作风格,过了这么些年,才完整地读完这本书(对有些独特的写作风格我会记忆犹新,比如高晓声先生的陈焕生系列,高中时学过的,但还念念不忘)。

书中地道的天津话,短小精湛的故事,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结局,总共几十个故事十分吸引人,半文半白,篇篇耐人寻味,个个诙谐幽默,含有“三言二拍”的韵味。本来就喜欢听天津话,读起来亲切感十足。

      书中还收录了冯骥才先生亲自手绘的三十九幅生动插画,十分形象、灵动、传神。

     其实方言也是博大精深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华夏大地孕育了那么多个民族那么多种方言,其中有些方言的发音包含去声的很多,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研究训诂、音律学文化遗产,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要把方言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前一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包括骑由ji改成qi,说(shui)服改成说(shuo)服等等,这或许不是为了迁就一些“文盲”而改的读音,自古以来,顺应时代的发展,举个例子,比如文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中华文化一定要保持它的丰富性,避免穷途末路,也许这是危言耸听了。

     老蒋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文化亡了,那就真的娘希匹了。民国时期,大师辈出,国家重视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历史还是惊人的相似,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国家战乱,却都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关文章

  • 从读《俗世奇人》谈谈中华文化

    最近通过支付宝借书小程序,从重庆图书馆借来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读完了。 初中时候,学过《泥人张》和《刷子李...

  • 舒琪凯《读后感》

    要面子与忠实 ——读《俗世奇人》 有感 读了《俗世奇人》我对那只狗黑...

  • 舒琪凯《读后感》

    口才与做买卖 ——读第一本《俗世奇人》有感 读了《俗世奇人》杨巴的口才和做...

  • 什么叫真正的高手?

    什么叫真正的高手? ——读《俗世奇人》有感...

  • 读《俗世奇人》

    有地域、时代特征的天津卫民国时代码头市井人物。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入木三分,当之写人物典范,可以拿来学习模仿。 对那...

  • 读《俗世奇人》

    文/明日之月 今年看完的第18本书《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生于天津。 天津卫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天津卫...

  • 读《俗世奇人》

    知道这本书后,一直想读,谁知一丢竟好几年,今日来读,感觉很享受。 儿时读的画册也不少,好像只记住了《燕子李三》和江...

  • 读《俗世奇人》

    五一假期,不能出门,翻翻家里的书,基本上都翻过了,没有什么兴趣。和朋友聊天,看她的桌上有本冯骥才的书,让她送给我看...

  • 读俗世奇人故事,品冯氏语言风格

    读俗世奇人故事,品冯氏语言风格 《俗世奇人全本》是冯骥才先生的力作。 彼时的天津卫是一个奇地,奇地出奇人。冯骥才先...

  •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虽然说为俗世却无俗世之气,我想这俗可能是说用笔十分简洁明了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读《俗世奇人》谈谈中华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sz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