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婚育杂谈
买了玩具不满足总闲置?原因多在家长花钱态度上,半数家长都犯过

买了玩具不满足总闲置?原因多在家长花钱态度上,半数家长都犯过

作者: 96d971401119 | 来源:发表于2019-09-23 21:26 被阅读0次

    每次去超市,我都能听到一些家长在对孩子购物方面有意见,比如孩子拿了一个稍贵一点的东西,家长就开始教训:我赚钱这么辛苦,你一个玩具就要花掉我一天的工资,你就不能选个便宜的吗?

    如果孩子拿了两样东西,就说: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尽把钱花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你家里不是已经有个一样的了吗,又拿2个一样的干嘛?

    当然也会有家长态度稍微好一些,比如:妈妈赚钱不容易,今天买了这个玩具,你要好好珍惜,不能把它弄坏了,要不然太浪费了。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里,我们总是在父辈的“节约是一种美德”“粒粒皆辛苦”的念叨下长大,于是我们也会不自觉的把我们的观念传递给孩子们,总是教育孩子花钱要谨慎,你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我们赚的辛苦钱,浪费可耻。

    可是这样一味的强调赚钱辛苦论孩子就真的能朝着我们期望的那样成长吗?

    一、盲目强调节约,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家里条件非常的贫苦,如今长大了条件虽然改善了不少,但其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习惯依旧没改,对孩子也是非常的节省,在吃穿玩具方面总是尽量能省则省,于是每次买新衣服都必定买大几岁的,玩具都不超过10块钱的。

    有一次生日,别人送了一个很大型的铲车玩具,看起来就非常值钱,孩子欣喜若狂,朋友胆战心惊,就怕孩子没几天就把这么好的玩具糟蹋掉,于是每次孩子玩这个玩具时,她都会在一旁盯着:这么贵重的玩具要爱惜,不能弄坏了,这么贵的玩具弄坏了妈妈可买不起。

    孩子一举手一抬足都牵动着朋友那颗老母亲的心,可惜没几天后,那个玩具就被孩子闲置了,朋友还因为这事跟我抱怨说:这孩子就会糟蹋钱,买了这么多玩具还要不停的买买买,家里这么好的玩具放着就是不玩。

    可是孩子真的很浪费吗?根据人类的大脑发育过程,右脑发育要比左脑发育更快更早一些,也就是说对孩子而言,面对玩具首先使用的是掌管直觉、形象记忆、灵感的感性的右脑,这也直接决定了在他们眼里,玩具的趣味性要远高于它的金钱价值。

    而大人呢,因为掌管理性、逻辑、计算的左脑已经基本发育完全,理性的左脑基本能很好的控制住感性的右脑,因此在家长眼里,尤其对金钱极其敏感的家长,面对玩具其金钱价值要比趣味性高的多。

    因为大脑发育水平的不一致性,这也使得朋友和孩子对于同一个玩具能表现出极不一致的态度,在孩子眼里,玩具就是用来玩耍和满足探索和好奇心的,可是朋友因更看重金钱价值对孩子进行不断阻挠,不断向孩子输送恐惧(怕弄坏)和进行学习限制,使得孩子不能尽兴的享受玩具带来的快乐,于是对孩子而言就有了一种煮熟的鸭子也不能吃的感觉,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眼不见为净,这也就间接造成了更大的浪费。

    二、在错误的地方节省,反而会阻碍学习内在力

    我曾被一书店销售员忽悠下办了一张借书卡,他大意是这样说的:要想孩子以后爱上阅读,小时候的基础很重要,孩子现在还小,随着他慢慢长大,绘本需要不断更新,阅读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如果买的话有时候看一次就闲置了太浪费,不如办一张卡,每本书借读费才几毛,就算孩子不喜欢看还回来也不至于太浪费。

    理想很美好,我被忽悠的当时脑子一热就办了,想着又能看到更多的书,还能这么省钱,不办怎么对得起自己的钱包。

    结果真正借了绘本后我的心态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自己买的绘本我会随便给女儿一个人看,那时女儿还小,揉揉书页,啃啃书皮,流流口水甚至撕书的事常有发生,因为整体上对阅读体验影响不大,而且我也都是事后发现,于是也就没在意。

    可是自从知道书是借的后,我就无法淡定了,想着还回去时如果书不完整了,是需要扣定金甚至要全额付的,我就开始严格控制女儿不良的看书行为,可那么小的小孩哪能这么老老实实的看书,对肢体敏感期的孩子来说,看书时如果自己摸不到书,那书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没几天后,女儿就对书没兴趣了。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0~6岁是孩子语言、感官和动作敏感期,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孩子的生命助力,是让孩子快速发展的跳板,此刻的他们拥有自然赋予的语言敏感力,敏锐的感官,左右脑快速协调发展,也是最活泼好动的时期,这样的敏感期特点使得孩子们无法像大人那样正正经经的看书,对他们而言,看书的意义更多的是从手上的动作获取,阅读时翻、摸对孩子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的看。

    因此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未被发掘发展,日后想再让孩子爱上学习,恐需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

    三、节省过了头,反而会让孩子更自卑

    在金钱上节省没错,可如果变成了“抠”那就是意义大不同了,比如我一邻居就是“抠”的深深受害者,她说她小的时候家长极其信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于是大姐穿小了给二姐,二姐穿小了给三姐,三姐穿小了才轮到自己,一件衣服不管怎么破,家人总有办法补好,于是身为老小的她就没穿过什么新衣服。

    小的时候还不懂,可到了上学的时候看到同学们都是穿新衣,邻居才发现自己是个例,尽管跟妈妈提过,可家长对孩子的意见根本就不上心,于是邻居就特别自卑,总认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那个。

    如今嫁了人成了家,她虽然不再像妈妈那样抠门,可对自己也下不了狠手,不舍得买好看的衣服,衣服颜色款式永远都是那么素,上次生日我送了一个名牌包给她,还被她说了一顿:你送我这么贵重的干嘛,我又没衣服配,而且就我这模样,背上这个包也只会像个山寨货。

    过度节省给孩子带来的自卑表现可能同样是”抠“,也有可能是花钱大手大脚,为弥补童年的不足,而大肆的买买买,以此来向他人证明,我并不穷,我有随心所欲的资本。

    然而不管是哪种结果,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卑,就像蒙台梭利说的那样: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不提倡节约,难道我们只能顺着孩子事事满足吗?当然不是!

    一、父母可以不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我们不可否认社会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每个孩子的出生起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富人随手买的一个包也许就要穷人一年甚至多年不吃不喝才能获得的,当孩子的欲望不被满足时,我们不必要掩饰自己的真实窘境而去编出各种理由,让孩子错认为:我妈明明有能力买,她就是见不得我开心。

    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但只要对孩子解释的有理有据,孩子也能理解“大人并不是故意为难我,而是真的没有能力,将来如果我够努力,我也配拥有这么好的东西”。

    《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清琦说过:如果你不能及时教孩子金钱的知识,那么将来就有其他人来取代你,比如债主、警方、甚至是骗子,让这些人来替你进行财商教育,恐怕你和你的孩子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从小让孩子了解金钱,参与到家庭财务管理中,能让孩子有效理解金钱的含义,而不必再每次在孩子想买一样东西时去费劲的解释:我没钱,这个太贵了。

    让孩子自己学会去判断和衡量,同时也是在帮助理性的左脑进行发育,就像教育心理学家简·M·希利所说:大脑塑造行为,行为又塑造大脑。

    在《全脑教养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事都影响着大脑的发育方式。这个连接和再连接的过程,就是整合的全部:给我们的孩子体验,以建立大脑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

    如果我们总是以笼统的“没钱”来解释无法满足孩子愿望的理由,却又有钱去买衣服和食物,就会让孩子迷茫,“没钱还能买这么多东西?”

    所以不如跟孩子好好解释:今天有多少的预算,首先一部分钱需要购置生活必需品,挨饿可不好受,另外需购置哪些,说明理由,购置完这些必需品后,就没有多余的金钱了。

    二、让金钱花出富足感,你值得拥有你想要的一切美好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如果每次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我们都要向孩子灌输:这个东西很贵,你要懂得珍惜,不要弄坏了,我为了让你买到这样东西,我得多么辛苦的工作,付出多少的代价。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匮乏和内疚感,让孩子心理上承受着“自己的快乐原来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东西这么贵重可不能轻易弄坏了”,于是玩的也就无法尽兴,那么最终即使孩子得到了那样东西,他也不再似之前那样开心,甚至还会认为“妈妈为了满足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我却还不开心,看来我不配拥有这样的美好。”

    如今对孩子“穷养还是富养”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很多人只是看到表面的现象,以为肯为孩子花钱就是富养,没钱人就只能穷养,然而真正的穷养和富养是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跟物质条件关联反而不大。

    比如在孩子幼年时期,他需要的只是贴纸和一辆遥控车,可家长却认为这些没有价值,反而去买价值上千的衣服把孩子包装起来,这样的家庭有钱,但对于孩子却是穷养,这样的孩子精神上多数并不富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类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如果父母在童年时期满足了孩子的某些需求,孩子未来在这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就会有自由去追求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而不会一直执着于这些方面一意孤行。

    就像小时候被穷怕,被愧疚感充满的孩子,长大了后就会把金钱视为奋斗的唯一目标,视为所有安全感的来源,同时每花一分钱时又会感到愧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努力,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很难有安全感,很难快意的去享受生活。

    所以诚意面对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尽情的对自己的玩具进行探索,不给孩子的需求增加匮乏感,家长就会发现孩子是很单纯和容易满足的。

    三、让孩子自己掌握金钱主动权,自己创造美好

    《游戏里》一书中提到: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掌控感,有助于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现在的孩子在两三岁时就已经知道了钱的好处,就像女儿,自从隔壁开了一家炸鱼店,她就天天到点来向我要零钱去买鱼,并且有时一天能光临多次,既然这样,我就给了她一个小钱包,并告诉她:如果在炸鱼店开门前(我们两家开门时间相隔2小时),妈妈店里来客人有生意了,客人每消费10块钱,你可以得到1块钱,那么炸鱼店开门后你就可以用你自己的钱去买,花完了就没有了。

    就这样,女儿从之前的毫无节制到慢慢学着精打细算,有时我还会故意在下午她花完钱的时候去买烤鱼,她也从之前的大吵大闹,到后来我解释“你自己钱花完了就没得吃了呀”后就只会默默哀怨的“哦”一声。

    让孩子自己掌握钱,不仅能让他知道钱的来源,还能让他学会自我控制和计划。

    在美国有这样一项金钱教育必修课,被父母们称为“从3岁开始的幸福人生计划”

    3-4岁,辨别纸币、硬币、币值,知道金钱不是无限的。

    5岁,钱的等价物和来源。

    6岁,数钱。

    7岁,看价格标签。

    8岁,学储蓄,劳动赚钱,懂自食其力。

    9岁,定制开销计划,比价。

    10岁,记账,节约,以备不时之需。

    11岁,分辨广告真实性。

    12岁,正确使用银行业务基本术语。

    12岁以后,高中毕业,从事鼓励购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业余赚钱。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所以,让孩子从小知道金钱,了解金钱,掌握金钱,才是最好的金钱教育。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买了玩具不满足总闲置?原因多在家长花钱态度上,半数家长都犯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ah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