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里,桥大概是个难以绕过的意象性的存在。桥,有形的或无形的,我们一生大概会走过多少座?
第一次对桥产生与艺术和情感关联的深刻印象,是在我大学时候。
我读大学的那个年代,文学与诗歌的地位还是非常之高的。坊间当时流传,本校曾经有位姓宋的名诗人学长,如果他某日从师大正门走到当时靠近长风公园的后门,普通青年只需要15分钟左右,但他作为当时著名滴文艺青年,至少要花一个钟头才能脱身,多出来的时间是被认出他来的学弟学妹们路边请教耽误了。没办法,谁让人粉丝多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风变化之大可谓沧海桑田,目前老校区内仍有拱桥多座,恐怕人们匆匆走过是常态,吟诗作赋倒被视为异类了。
那时的大学生业余消遣娱乐比较简单,基本以校园为圆心,活动半径最多不超过外缘两公里。一个宿舍多至8人,没有空调没有电视(互联网还要等到下个世纪才普及呢),晚上读完书躺在宿舍床上,蚊帐一放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基本人手一个小收音机或者“随身听”。随身听用来练习英语听力,现在的孩子大概都没见过了。小收音机用来收听自己喜欢的电台广播。
那时候我爱听的好像是凌晨之后到两点之间的“相伴到黎明”节目。就是在那个节目里,某个夜晚我听到了主持人用极美的声音低低吟读一本新书:《麦迪逊乡的桥》,一位美国作家1992年创作的中篇。后来,根据这本书,1994年又拍摄了电影《廊桥遗梦》(梅姨演的女主弗朗西斯卡)。
时至今日,我已不能用言语复原那夜主持人的声音之美,以及那种美好是如何的让我心折。我只能说,此后这么多年,麦迪逊乡的桥一直伫立在那里,她曾经深深打动了一位20岁女子的心。
那以后,我去买了这本书,又专程去看了电影。但是,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没有那夜听来的美好。
据说作家写这部中篇小说只用了11天 ,故事里的爱情故事前后只有4天,却留下名句:“认识你我用了一下子,爱上你我用了一阵子,忘记你我却用了一辈子”。
这个故事里的廊桥,就是象征了一种情感和梦想的联结点。
其他也有不少与桥有关的电影。比如《魂断蓝桥》,英文名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费雯丽主演,演绎的也是战乱中的爱情。
其他与桥有关的战争片就不说了。桥,在战争类型电影里,往往代表着一个需要攻克或保护的目标,是对象,是为英雄梦想所设置的一种客体存在 。她在这些电影里是需要被跨越的。
最近刚刚看过的一部好片《无名之辈》也有多处讲到了桥。
任素汐演的高位瘫痪一心求死的女主问:“是不是人走到桥的时候就是已没有路了?”
失意劫匪“眼镜”答:“桥是架在水上的路,是另一种路”。
女主一心求死,希望早点走上奈何桥。“眼镜”却没有真的帮她打开夺命的煤气,许是悟到了人生再艰难,总是有路可走的,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想办法“铺路架桥”。
在这部电影里,桥更是一种隐喻,一种别样的“出路”。
记得沈从文先生曾经在《湘行散记》里写到:“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给张兆和的情书里,他又这样写到:“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在他的诗里,“桥”大概意指经历与人生。在他的眼里,爱与人生已然浓缩成一座桥。确实浪漫而唯美。
也许人生没有完美,但人心不可失却浪漫。
我不知道哪个年龄是“最好”的,但是没有梦想和希望是万万不好的。
今夜虽无明月,也希望得梦24桥,得梦美人吹箫。
晚安朋友。
(罗溪写于2018年12月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