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接触瑜伽,是大学时看到网上说练瑜伽可以瘦身。于是下载了一个瑜伽课程视频,每天晚上在宿舍里光着脚踩在地上跟着视频练习。不过,练了三个月,也没见体重降下来。我觉得瑜伽太静了,实在耐不下性子,于是便放弃了。
工作后,参加一个形体训练课程,每次课程结束之后,大汗淋漓之时,老师都会带领我们做20分钟左右的瑜伽。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跟随老师温柔的指引,做出相应的动作,身体慢慢恢复了平静。正是在这时,我对瑜伽有了些许好感,觉得它也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
于是,在形体课程结束之后,我自己在家里练习起了瑜伽。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对瑜伽开始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一开始,我很想念教室里的那张大镜子。有了它,我就可以检查我的动作是否标准,可以查看自己身形的变化。我还想着,如果以后有机会,要在家里装一面镜子。有一天,我忽然不想再像往常那样,跟着定好的课程内容练习,而是打开瑜伽音乐,关掉灯,闭上眼睛,自由地活动身体部位。哪个部位不舒服,我就活动哪里;一个动作想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而不是到了指定时间就换下一个动作。这样做下来,也觉得甚是舒服,而且我真正听从了身体的感觉。
以前,我总是过多地在意自己身体的外形好看与否,照镜子时也总是打量着那些不够完美的地方。那天开始,我忽然明白,原来没有镜子,我也能“看到”自己的身体。当我做各种体式时,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身体交流,它会用“感觉”告诉我它实际的状态如何。我感受着这种“感觉”,完全地接受它,其实就是在爱自己的身体。我爱它,如它所是,而不是我希望它变成什么样子。
瑜伽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听说,很多人开车到家后并不马上下车,而是在车里待一会,因为这是他们仅有的、短暂的完全属于私人的时间,下车进入家门后,他们是丈夫、是妻子、是父亲、是母亲,却唯独不是自己。这种生活状态在我看来很可悲。在生活中,我们看似时时与自己在一起——用自己的身体活动、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但实际上在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忙碌中,我们与自己的心灵越走越远。一天24小时,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来安静地独处呢?
很庆幸,我还有时间和精力,在一天中留出30分钟,用瑜伽这种形式,和自己安静地独处。
如果能细数一天之中我们头脑中闪过的杂念,数量一定巨大得让人瞠目结舌。想要一下子完全清除这些杂念、达到佛家说的“空”是不可能的。有个说法叫做“一念代万念”,指的是用主动保持的恒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头脑中不断涌现的散乱的杂念。对我来说,这个“一念”就是瑜伽,通过做瑜伽来将头脑中的杂念赶出去。
有时,心里有令我烦恼的事情,在做瑜伽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这件事情,虽然身体还跟着指引继续做着动作,实际上思绪已经飘得老远;有时,内心浮躁了,就会一直想着什么才能做完这些动作,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呢。在觉察到自己又出神的时候,就赶紧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于每一个动作和呼吸上。这其实就是在训练自己的定力。我总想起徐浩峰的《师父》里说的:“我十五岁开始,每天挥刀五百下,这个数管住了我,不会胡思乱想。”
现在,回头看当年我放弃瑜伽的原因——“太静了”,其实是因为那时我的心太急躁了,才没法对上瑜伽的频率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