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从教四年,带出了一届初三,回到初一教学,开启我教书生涯的第二届。相对于第一届时的茫然和无所适从,第二届的自己明显有了些许的想法,并且有了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冲动。
最大的改变或许是自己对于写作教学的重视,对学生写作进行片段化教学指导。记得有一堂作文指导课“生活中的慢镜头”,我特意去网上找了中考满分作文作为范文,让学生欣赏、模仿。其中有一篇满分文章《勒着青藤成长》,其开篇:漫步于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随之轻轻地跳跃着, 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我说:幽静的庭院,苍老的枯藤,老树、藤椅、茶、果,这些都可以随意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让你的语言、你的文章、你的生活慢下来。
后来,我在阅读课或者写作课上,有意无意地提及关于我所喜欢的意象:雨打芭蕉、临窗听雨、河畔古树、树下藤椅等等。再后来的某一天,我忽然发现我的孩子们经常写一些文艺范的文字,做些文艺的事儿。比如,在春天的时候,座位换到了窗边,总会有一个孩子拿着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面插着一株从楼下采来的野花,有时候是四叶草花,有时候是小喇叭花,更多的时候是不知名的各类小野花。
一次,班上一位颇具灵性的女孩子X,她写下来这样的一段话:想象一下,在下午,阳光最为明媚,搬一张小桌坐在这里, 坐在阳光下。去泡一壶清香的花茶,抱一本最美的诗词。 享受着温暖阳光的沐浴,抿一口香茶,茶味的清香在唇齿间 流连,读一读优美的诗词,这是多么美的意境!
借着当堂修改这段话的契机,我不禁向孩子们抛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发现你们这一类的文字写得是越来越多了。不料,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我:因为你喜欢啊!
那一刻,我的大脑刹那间空白,我竟不知该如何再进行下去属于我和孩子们的对白,唯有微笑来掩饰自己的内心的苍白和尴尬。下课后,我反复思考学生的这句话:因为你喜欢啊!
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聪明,他们能很快地辨识出你的喜与恶,他们会投其所好,他们会在你面前喜欢你喜欢的,厌恶你厌恶的。作为引导者的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多么的重啊!
近来翻看一些关于写作的书籍,有观点说:我们要让孩子保有儿童的语言,切不可以成人的言语系统去代替孩子的言语系统。在这一刻,我忽然就明白,我的孩子们,我所倡导的,或许就是用我自己所喜欢的所渴望的生活状态和语言文字去让孩子们写一些对他们而言“少年老成”的文字。
莫的想到了一位优秀的老师,她本着对孩子好的心态,放学在校门口值岗看见了自己平常所钟爱的孩子,她好意地“提醒”,让孩子回家好好看书复习。殊不知后来学生作文写上来说“我恨这个老师”。她遂明白,她的“好心”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丢失了面子,让孩子失去了尊严,也因为这份她所谓的“好心”,埋下了孩子“恨她”的种子。
我们,太多的时候是认为“我认为”,我们总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应当是怎样的,他们应当做到什么。当教育如此快节奏地朝前行进的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停下来,问问我们的孩子:他们想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但愿,我们会记得我们出发时的愿景,记得我们来时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