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726016/a4b0b0638f1fa1c2.jpeg)
今早晨练回来,正遇上学高峰,孩子们在家长的簇拥、陪同或注视下,纷纷赶往学校。在一个十字路口等信号灯时,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男孩身穿淡蓝色的校服,长得白净瘦高,戴着眼镜,浓浓的书生气,看样子应该是一名初中生。他的母亲则推着一辆共享单车,车筐里放着男孩的大书包。
女人盯着男孩,似乎要和他说点什么,男孩反应并不积极。女人腻腻地扯过男孩的衣服,男孩不得不转过身来,倾听母亲的叮嘱,听不清二人讲的是什么,只感觉男孩有点不耐烦,一边尽力回正身子,一边大声地说,“哎呀,我知道了!”母亲意犹未尽,还在说个不停,同时用手抚摸着孩子的脸、头发,还正了正校服的衣领,男孩干脆上手阻止了母亲有些亲呢的行为,大庭广众之下,周围还有其他的同学,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显然不适应这种直白的关爱。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26016/0cd1ec041d9cae5a.jpg)
一旁的我,作为吃瓜群众,差点笑出声来,这受伤的一幕我也曾经历过。回想儿子放假回来,我和他出去散步,看他高我一头的样子,突然有一种骄傲地被保护的感觉,竟情不自禁拉起他的手、挎过他的胳膊,他开始以不断扶眼镜委婉地表示拒绝,怎奈我死缠乱打不收手,儿子终于和我摊牌了,“在大街上不要拉拉扯扯的,让同学看到了不太好!”
我故意逗他,“我是你妈,怕啥啊?”他一本正经地说,“妈也不行,在家里怎么都可以,在外面难为情。”我没再为难他,规规矩矩走了一路,聊了一路,我知道青春期的儿子已经长大了,在我心里还把他当作小孩子是不对的,我要接受他的变化,更要尊重他的感受,爱不一定非要表现出来,放在心里更有回味。
由此,我想到了近期的一个报道,湖北武汉一名初三学生张某锐,因和两名同学在教室玩扑克牌,被班主任叫来家长配合管教。他在五楼的走廊,被母亲在众目睽睽之下扇了几下耳光后,沉默许久,转身爬上栏杆,纵身一跃,一个14岁的少年,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他哪儿来的勇气呢?生命对于他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吗?
从监控视频可以看出,男孩的身高已经超过母亲,他第一次被打时闪躲了一下,然后母亲说了一些话,再一记耳光过来,他便没再躲开,只是双手插着口袋,冷冷的站在那儿。走廊上有别的学生,各忙各的,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了。老师过来劝,母亲转身离去,男孩站在走廊时,探头望了一眼楼下,静立了2分钟,选择结束生命。
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羞辱,就是一种碾压自尊心的过程,所以“只骂了几句,打了几巴掌,为什么要自杀啊?”我想,原因可能是——他想把命还给你。这件事情曝光后,网友评论中,有的指责男孩幼稚,承受能力差;有的指责那位母亲,教育方式欠妥;有的指责学校,不应该一有什么事就叫家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26016/175e47aeeea9ff42.jpg)
知乎有一则评论被点赞过四万,他是这么说的:小孩自杀,有一部分,是报复。跳下去的一刻,他是知道会伤害父母的,但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用自己的命,来换父母的痛哭流涕。很多父母这时候哭天喊地,说小孩怎么这么傻,不明白有什么赌气的,要去死,不值得。小孩不傻,他就是要走这条路,他就是要你这样......
尊重是相互的,不能以爱的名义,抹去尊重,强加大人的意志。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管未来如何成长,他们都需要被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