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词条:《三块广告牌》是由美国福斯探照灯公司发行,由马丁·麦克唐纳执导,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卢卡斯·赫奇斯联合主演的犯罪喜剧片。该片讲述了一位母亲的女儿惨遭杀害,正义不得伸张之时,她决定树起广告牌,以此和当地警察对峙的故事。
影片斩获奖项众多,并成为奥斯卡夺冠热门。
看到这个词条的时候,我觉得用“喜剧”来形容这部影片略有不当,因为全片虽有不少笑点点缀其中,但基调仍是不轻松的,与其说是喜剧,不如说是导演为了让影片的大小主题显得不那么沉重而涂刷的一层黑色轻幽默。
以下全文剧透,打算刷剧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剧透结束的分割线下。
我是剧透幸福你我他的分割线
主人公米尔德里德和前夫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夜晚外出时被奸杀并烧尸,时隔七个月,凶手仍逍遥法外,米尔德里德打出了三块广告牌的主题,“强奸致死? ”“依然没有抓到凶手”“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还找来电视台采访。
什么感觉?是不是和前阵子大陆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还有多年前的《秋菊打官司》类似? 这几部影片似乎都在颠覆莎翁的名句“软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片中执拗的草根女人们,为了心中的真理,执着的挑战权贵。
尤其是《三块广告牌》中,美帝的女人维权过程和我们的秋菊,李雪莲可大不相同。全片充满了粗口和暴力,多次言语冲突和肢体冲撞都是出自米尔德里德。美帝的土壤上,完全越过了性别歧视的框框,除了几个地方映射政治,其余基本上是直接将所有人搁在同一个平台上探讨人性。
米尔德里德在镇上一家礼品店当店员,收入微薄,她的积蓄刚够支付第一个月的广告牌租金。因为前夫家暴而离婚。但从米尔德里德的言谈举止能看出,她并不是个逆来顺受的女人,或者说她本身就是逆来顺受的反义词。她有头脑,但个性强硬偏激。
女儿遇害当晚,起初“杀马特”问题女儿外出,想借她的车用,她拒绝借车让她自己走去。沟通过程充满火药味,没有母亲的劝导,只有对女儿粗暴的斥责和人身攻击。谈话在母亲希望女儿被强奸的诅咒中结束。结果母亲一语成谶,女儿在当天晚上被奸杀,并残忍的被烧尸。
小儿子性格随和,每天母亲接送他上学放学时都能看到那让他回忆起姐姐不幸的三块广告牌,他觉得如鲠在喉,在学校也成为了同学们非议的中心,但母亲对他的抱怨不为所动。并且在送儿子去学校时,教训了对她车子扔饮料的学生。
米尔德里德是家里的绝对权威,早餐时一言不合,会一抬手将麦片扬到儿子头上。
来劝米尔德里德撤掉广告牌的前夫,也跟她一言不合,就掀桌掐她脖子,儿子立刻反手一个匕首架到父亲脖子上。正在这个时候,前夫19岁的小女朋友进来借洗手间,看到奇葩的一家持械对峙,迟疑的说也许自己来的不是时候,儿子拿着匕首回归到高中生的角色,略带尴尬的告诉她洗手间位置,三人对峙就此化解。这是全片第一个黑色轻幽默桥段。
由此可以看出米尔德里德之前的婚姻状况,她刚强的个性,也许就是在这个糟糕的婚姻中练习得更加绝望。前夫掐上来时,她甚至没有反抗,她已经习惯了生活对她的折磨。
警长威洛比稳重能干,在镇上警局当值多年,群众基础和口碑很好 。警局总共只有四个执勤民警,哦不,是警察。重要出场配角,是警局一个有种族歧视的二百五下属迪克森。
警长对质问他的三块巨大广告牌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作为一个晚期胰腺癌患者,威洛比警长只剩几个月的生命,这个几乎是全镇人所共知的,包括米尔德里德。
警长带着迪克森再次来到一年前的案发现场探查,草地上的焦黑痕迹似乎还在,却无法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镇上的大部分人对米尔德里德这样针对警长的不厚道行为都不支持。大家的态度通过神父和牙医两个角色来对米尔德里德传达。米尔德里德对所有劝她撤掉广告牌的人全都火力全开。她对神父不客气的反唇相讥,并直接拿神职人员猥亵男童的丑闻,来回敬他,请神父离开她的家。
对牙医就更不客气了,牙医才就广告牌的事情开了个头,她就站起来拿着钻牙齿的电钻在牙医大拇指上开了一个血洞。
前面也介绍了,警员迪克森是个出身草根,又没有头脑的易怒青年,不但有毫不掩饰的种族歧视,并且三十岁仍和抽烟酗酒的母亲住在一起。
他对威洛比有着极高的信任和敬重,为威洛比受到这样的压力而愤慨,他像一只忠犬一样对着所有促成广告牌的人狂吠,他几次粗鲁的威胁广告商雷德撤掉广告牌,在威洛比警长的劝阻下才避免了对雷德动粗。
后来在自己母亲的授意下,寻了个合理的理由将支持米尔德丽德的女老板关了起来, 借此给米尔德丽德施压。
剧情就围绕三块广告牌这样徐徐展开,,看到这里,甚至一直到影片最后,我们都会开启“谁是凶手”的待解答模式,但实际上影片的侧重点一直围绕着一个个人物,而不是事件。我们在关注凶手到底是谁之余 ,每个人物细节越来越多,他们在我们眼中开始立体起来。
米尔德丽德对他人的痛苦似乎毫不在意,用坚定的态度,维护着三块广告牌的存在 。当徒劳无功的警长找到米尔德里德,告诉她,现场的DNA和数据库的有前科人员都不吻合时,米尔德里德提出要全镇8岁以上的男人全部采样 ,或让全国的男人采血,警长威洛比一一表示“民权法”不允许他们这么做。自己并不是不想尽职,而是线索太少,也不排除流动人口作案。而且他本人时日无多,米尔德丽德却冷酷的表示,广告牌就是要在威洛比活着的时候才有价值。
米尔德丽德一直绷紧着脸,维持着这种毫无表情的冷酷,直到后来,她因为扎伤牙医在警局审讯中,一直表现正常的威洛比警长忽然咳血不小心喷到她脸上还忙不迭的向她道歉,米尔德丽德这才显露刚强背后的些许人性,慌张不安的安慰他。警长在被救护车抬走时吩咐迪克森放了米尔德丽德。
威洛比警长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着貌美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放假在河边郊游,度过了美妙的一天。警长在晚上吻别了妻子和孩子,向心爱的马儿告别后,朝自己太阳穴开了一枪,结束了生命。
他留下三封信,分别给妻子,米尔德丽德和迪克森。告诉妻子自己选择将家人对他的记忆停留在健康完美的时刻。他是满怀着爱离开的。
告诉米尔德丽德那匿名的5000元广告费是他送去的,因为他知道她无力支付下月的广告费,而在他死后,广告牌的压力会转到米尔德丽德身上,更重要的是,经验丰富的他知道很多凶手会吹嘘自己的罪行而使自己曝光,打广告牌是一招好棋,会增大这个可能性,所以这5000块是帮她也是捉弄她。
如果说影片前半段每个人都是剑拔弩张的状态,那么在威洛比警长死后剧中人开始发生暴力升级, 开始走向失控。
悲痛愤怒的迪克森,冲到警局对面二话不说胖揍了一顿广告商雷德,并将他扔出二楼窗外。随即被黑人新警长开除。
广告牌被人烧毁。米尔德丽德因此深夜对警察局纵火。恰好将到警局拿信读信的迪克森困在里面。此时威洛比警长的第三封信出现了,他像一个长辈一样,既肯定了迪克森的头脑,又指出他的不足,希望他能做个冷静会思考的好警察。受到感召的迪克森在火里抢救出了米尔德丽德女儿的卷宗。
是的,迪克森当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复职。因为这不是一部成就平民英雄的商业片。
脸部烧伤的他在酒吧偶然听到一个人吹嘘自己奸杀烧尸的过程,他出去记下了这个人的车牌号,然后用了惨痛的方法:故意找茬抓伤了他,遭到了一顿海扁。之后他将指甲中的DNA拿去化验,新任警长充分肯定了他的表现,但很遗憾,剧情再次告诉我们,这不是一部成就平民英雄的商业片,不存在巧合破案,DNA的主人没有犯罪记录,也和现场DNA不吻合,而且案发时他本人在外服役(这里应该是映射了美国在阿富汗驻军士兵强奸当地平民的事件)。
迪克森找到米尔德里德告诉她结果。并称根据车牌号查到了这个人,虽然他的DNA不吻合,但他肯定这人是个强奸犯。影片最后,这两个开头针锋相对的人,带着枪共同踏上了寻凶之旅。
我是幸福的剧透完毕的分割线
圣经有云,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天主教又强调人有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我佛释迦摩尼佛经也说人有贪、嗔、痴、慢、疑五毒。
中西方宗教所提的罪过中,有许多的不谋而合,其中天主教的“愤怒”和佛爷爷的“嗔”毒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嗯,没错,再深一点我就聊不下去了,因为我没研学过圣经和佛经,我已经将我有限的阅读时间奉献给了党章(此处应有掌声)。。
我更愿意这么看,原罪是有的,其实就是基因,基因是出厂设置,每个人与生俱来无法修改。许多人生而易怒,像片中的主人公米尔德里德和她的前夫查理,两个暴躁易怒的人成为了夫妻,女的强悍嘴毒,专戳痛处人身攻击,男的有暴力倾向直接上手,这样的家庭本身就是个负能量场,他们的愤怒不仅伤害了彼此,导致了家庭解体,孩子叛逆,犯下了更多的本罪。
应该说这个婚姻的失败,并不完全因为查理的家暴。他们都无法成为对方的天使,消解他们这与生俱来的愤怒原罪。反而使米尔德里德更加没有安全感,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爱。来自生活的重重暴击,使她习惯用愤怒武装自己,自身任何情绪都无法正常的表达,只会转化为愤怒来伤害他人。
这三块广告牌与挑战米国现行司法制度无关,也不强调维权,是米尔德里德在失去女儿后,内心产生对自己极大的自责和对凶手的愤怒情绪无法排解,转而制作了三块广告牌向威洛比警长投射。
她把这三块广告牌竖立在女儿遇难的地点,看作是女儿的墓碑,在广告牌下摆满了鲜花寄托哀思,她看到一只小鹿来到身边,她感动的看着小鹿,这是影片中仅有的几次真情流露之一,她却并不愿意相信任何转世的心灵寄托。
她找不到人倾诉,也不懂如何倾诉,在家只能对着毛拖鞋说话,在外,继续用随时喷射的愤怒来掩饰她的无助。她与所有反对她竖立广告牌的人为敌。威洛比死后,被烧毁的广告牌,彻底让她的愤怒升级,以至于用汽油弹向警察局纵火。
同样易怒的前夫查理,认识了一个救赎她的天使女朋友,甜美轻松的教他“愤怒将招致更大的愤怒”,影片后期,查理又将这句话转给了前妻米尔德里德,经过了威洛比警长的信、广告牌的烧毁、警察局的纵火、迪克森抢救女儿的卷宗,这些使她情绪起伏的场景,这句19岁女孩从书签上看到的话,是最后一根稻草,使她的心开始解冻,放下了可以当作武器的酒瓶,也许这是她第一次同前夫交谈而没有发生冲突。
另一个冲动富于攻击性的主要角色是警察迪克森,他将种族歧视和恐同挂在嘴边,实际上他本人最大可能就是个深柜,用恐同来掩饰自己。生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他的母亲老迈而诡谲,握着酒瓶子还不忘给儿子出馊主意,仅有的几句台词中,大部分都是追问和钱有关的事情,儿子因为犯错被开除,她不去关心原因和儿子的心情,却认为儿子应该拿到不菲的补偿,精神的匮乏让她只能关注这个。种种原因导致迪克森的易怒,在和相关人员的每一次接触都可能演变成冲突的开端。
在警长威洛比的信中,希望他能冷静的思考。这封信的旁白和他耳机里的天籁之音交相辉映,成为弥补他失去父亲教导的精神甘霖。
而在烧伤住院时和广告商雷德同病房,迪克森因为雷德关切的话语而留下了感动自责的泪水,向雷德真诚的道歉,雷德认出他之后,仍然倒了橘子汁放在他床边,一言不发的调整好吸管。
这两个有爱意和善意的瞬间让他的愤怒也开始消散,让他学着冷静的思考。
然而现实就是现实,人不可能因为一句话一封信,一蹴而就的成长或转变。他仍然和米尔德里德带着枪踏上了寻找嫌犯的旅途,对他们来说,迪克森唯一的依靠对象和米尔德里德唯一的追溯对象-警长威洛比已经不在了,而一个远方的嫌犯,一个几乎可以确定的强奸犯,就算不是本案的凶手,也成为了化解他们心中最后一点愤怒的目标。
结局也只能这样了,也许最后他们真的能冷静的思考,成为救赎自己的神明,谁知道呢?
整部影片用超出现实的价值观和标准达到了平衡。愤怒的人们用伤害别人的方式生存着,时刻都保持豁出去的状态。他们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长期缺乏爱的供给,让他们无力控制基因带来的愤怒原罪,也无法释放善意,更不懂得如何去爱。
当生活一再给他们暴击之后,他们用倔强而粗暴的方式寻求着公平。所以他们扎伤牙医、殴打未成年人,对警察局纵火、打伤广告商,这些在现实中严重的罪行,就不再接受影片中法律的惩罚。因为他们释放的负能量已经带给了他们无边无际的苦难,他们已经每天都生活在痛苦里。
这种荒诞的平衡,是导演的悲悯之心。
而威洛比一家是本片中代表善意爱意的一个社会符号,威洛比行事稳重,有正常完整的家庭和稳定的事业,并且有强大的内心安全感,妻子温柔有教养,孩子乖巧可爱。即便受到广告牌强大的压力和绝症的灭顶之灾,他仍然保持克制和恻隐之心,在法律规则范围内尽力而为。在被送进救护车时还不忘提醒迪克森,放了米尔德里德。
他的妻子通情达理,在丈夫自杀后,仍按照丈夫的遗愿将信送给米尔德里德,她并没有将悲痛转化成愤怒,向这个间接害死她丈夫的女人发泄。这个家庭代表了内心温暖强大,有能力施放善意的人群。
威洛比生前写出的三封信的善意和爱意是用来救赎身边人的福音。
P.S:只有小小的困惑,影片中威洛比养马是什么用意呢?所有电影都告诉我们,基本上出现的人物、场景、台词都有一定的用意。给威洛比这个人设定专门的马厩养两匹帅气的马儿,是为了说明他的经济基础嘛?
最后总结一下吧,小时候写中心思想落下的毛病,看完本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努力散播正能量的同时,珍惜生命,远离易怒人群。
想想不就是要实现“和谐法治友善”么,感觉可以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小能手了呢。拜拜,我要去遛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