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给我所理解的大多数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贴几个标签,我想出了这么几个:父母亲任劳任怨为孩子付出,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很少表达爱,偶尔对孩子说谎,经常强迫性的让孩子做一些事情,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不知道怎么放手等等。
在本季的《爸爸去哪儿》中,很明显,杜江就是一个十足的传统型家长。而且,他不单单表现着传统型父亲的一些行为,还反映了一些传统型母亲的特点。
我在看节目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去对比各个家长的教育方式,而对比下来,我最不喜欢的也是杜江的教育方式。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吧。
第一个例子,在第一集的时候,因为大家都要收玩具,但杜江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嗯哼说什么也不让自己的玩具被收走。最后强制性的收走后,嗯哼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孩子在表达“我生气了”,他来了一句“不要生气了”。对话虽简单,但我们知道这是最常见的否定孩子情绪的强迫手段,需要警惕。
然后他老人家竟然还在包里面藏了玩具,那一瞬间我看到了我的奶奶有没有?毕竟这是一个公开播放的综艺类节目,您教育孩子不教育他的规则意识吗?
事实上,我越往后看,越发现他对一些基本的社会规则教育真的不太好,比如大家要完成任务,需要往裤子里塞土豆,嗯哼就是不塞;比如,不能去随便亲别的孩子,碰别的孩子的身体要和对方说一下;再比如,即便是男孩子喜欢粉色这事儿看着很奇怪,也不可以去嘲笑,学会尊重那些和我们不同的行为等等。
第二个例子,也是第一集,嗯哼不要在那里住,想要回去,我特意把他们的对话抄下来了,你们感受下:
“爸爸我要回家。”
“今天不能回。”
“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我说不能回就不能回。”
孩子当时就哭了,哭的好伤心
“爸你最好了。”
“我是最好了,但是你哭也没有用。”
这还没完,当他看孩子哭的太伤心了
“住两天就可以了。”
“不可以。”
“那就住一天,不哭之后我们再谈!”
最后他还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我能住,你就不能住呀?”
对这个片段我想仔细分析一下:
① 孩子说要回家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这个想法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可能因为这地方很陌生,没有妈妈等等原因,这是人之常情。又因为客观原因,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家,这是最终结果。
作为父母,理应在这个时候先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立刻去否决他。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更要耐心的去和他说明原因,孩子这么大了一定会听明白的,虽然不一定百分百的解决问题,孩子的情绪也会有所缓和,与此同时,至少你走在了一条解决问题的路上。
② 当孩子撕心裂肺的从强硬的态度转变成祈求时,说明他开始放弃希望了(也可以叫做绝望)。我们都体验过这种感受,其实这个瞬间对心里的冲击还是很大的。但他又再次的把孩子想要靠近的心推了出去,他说“你哭也没有用”,但是这个节目里一直都是嗯哼哭的最多。解决问题的渠道太少,而他只对哭这个方法掌握的最好。
③ 然后,他开始试着和孩子沟通:“住两天就可以了”,却直接被孩子怼了回去:“不可以”。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他总能反射出大人的行为,大人的决绝换来的也一定是孩子的执拗。
至此双方的沟通整段垮掉,这段沟通里面我们看不到理解,只是看到一个强者对一个弱者的权威,和最后双方的无奈和屈从。在这段沟通里没有胜利的一方,大人、孩子甚至亲子关系都输了。
关键是,最后我们也没看到等孩子不哭了以后再重新对这件事情做个了结,也没看到其中一方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看似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其实没有,他会一直留在这段亲子关系里。
④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其实所有的付出都是追求回报的,即便是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只不过有些很直白,有些很隐晦。杜江说“为什么我能住,你就不能住呢?”这句话还可以翻译成“为什么我对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不能体谅下我呢?”体谅是最隐晦,最令人捉摸不透,也是要求最高的一种回报。而你都不曾体谅下孩子的难处。
和菜头说过一句话:“不要暗中奉献,不要默默牺牲,并且觉得别人会有天感动。这种行为跟盗刷别人信用卡,等别人醒悟过来发现自己突然多了一笔债是一个性质。让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债务,这是诈骗。”我觉得他的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即使父子之间也如此。
本篇文章就写这两方面,关于杜江的教养方式还有一篇。如果您对本篇文章有任何异议,欢迎留言给我,一起探讨,期待各种声音。
总结一下今天所说的,
第一,教育孩子规则意识真的很重要,它不仅仅是告知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是让孩子懂得公平和尊重,也懂得合作,“我”不总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第二,孩子不是大人的寄生物,他是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尊重和理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通往尊重和理解的道路,就是和孩子平等的相处,不把他娇惯成高高在上的小皇帝,也不把他轻视成啥也不懂的小屁孩。平等的相处沟通,才能有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