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明·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
这句话自提出来之后,就饱受争议。但是,争议大多是在现在社会中见多。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身份比较看得低是一种原因,但是并不完全是这种原因。因为女权运动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有,只是是规模大小的区别罢了。那么,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引起那么多的反响呢?那是因为这句话说的并不是如字面意思那样。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结合语境,是很容易误解的。
而在明末的时候。陈继儒对这句话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可见,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说得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那样了。而具体怎么理解这段话呢?这就要结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上联“男子有德便是才”。
上联的意思很明确了,男子要是要有才的话,那必须要先有德,德为才的根本。《论语·雍也》中也有说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然论语强调的是文和质都需要,但是在强调基础性上,并没有列出来。但是,那是春秋时代的事情了,往后发展,越发的发现男子的本性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联系陈继儒所说的就很好理解了,女子有才肯定是最好不过了,只是很难得。毕竟,在古代,只有男子才能参加科举考试,重男轻女的现实还是不能忽视的。并且古代对女子的要求是贤德。这个贤德又该如何理解呢?
男子的德可以理解为勇德,意思是他的德要偏向于自强不息,偏向于外露,要通过各种谋生手段,有勇闯天下的志气,而这样的德则需要一定的才来让自己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撑自己,说的现代一点,就是核心竞争力。而女子的贤德自然就是好这个相反了。女子应该是更偏向于内向,要学会如何持家,对于才的要求自然就变少了。

如此的话,其实就是古代社会对于家庭分工的不同罢了,其实是已经在重男轻女环境下的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了。但是,确实被儒家的那帮人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纲常伦理,硬生生地演变出了“三从四德”。那么,这句话到了现代抛弃了重男轻女的社会歧视之后是否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呢?
并不是!放在现代社会来说,这句话依旧有另一层含义。“女子无才便是德”中的“无”字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动词,根据古代名词动词化的用法,这里的无字是“本来就有才,只是心中视有若无”,而具体的意思就是,女子并不是没有才,而是虽然自己很有德,只是不炫耀,不自夸,所以就好像没有的态度。这和女子比较内秀的性格联系的上。而又有这种质的女子便是很有才了。

其实,说出这句话也有这样的意思,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并没有被具象化。因此,不要再把这句话当做贬义的话了。这可以说是一句对于我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夸奖的一句话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