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写西读尊享会员文章集合千钻公会
延续了上千年的曲解骗局——“女子无才便是德”

延续了上千年的曲解骗局——“女子无才便是德”

作者: 山色归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00:42 被阅读751次

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 授权转载见文尾。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最早见于明朝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虽在明朝晚期才见诸文字,但是与该话差不多意思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早已根植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土壤,成为广泛通行的“潜规则”。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对男人与女人一直具有不同的“才德观”,中国人一向看人是德才兼备。当德才不能兼备时怎么办

“德”在“才”上,“德”重于“才”。一个男人如果才能稍微次一点,但是道德高尚的话,因为以“德”为本,故舍“才”取“德”,算是以丰补歉,整体上看,我们依然认为他是一个“有才”的人!

至于女性,就不用看重她们的才学了,而是更注重她们的“妇德”。狭义的“妇德是指“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通俗地说,就是孝敬公婆,相夫教子,调理儿媳,养儿育女,和睦亲戚等。

而且,“妇德”是基本。如果封建社会里一个女人要求“超出自我,追求卓越”,那还要择辞而说、不道恶语、不苟言笑、外言不入、内言不出等“妇言”方面谨守分寸;在“行不摇裙、笑不露齿、端庄柔顺”等“妇容”上着力;在纺织、刺绣、缝纫等“妇功”方面下功夫,这样才符合广义的“妇德”(妇女四德)要求。

至于妇女的“才”,最好没有。如果一个女子真的有才,她也必须低调再低调,不能显露、张扬自己的才能,最好看上去就像无才一样 ,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须得让丈夫来崭露头角,这是女子的谦卑之德。即《红楼梦》里描述薛宝钗所说的“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对于女人甚至有“才可妨德”的谬论,说白了就是女人“才”大了可能妨害“妇德“。一旦女人过于能干,“强出头”出来主事,就叫“母鸡司晨”。封建道德认为,母鸡下蛋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河水流往下游一样,这是客观自然规律。

一旦“母鸡”象公鸡一样出来报晓、“司晨”,那就是不祥之兆。在寻常百姓家,这个家庭便会完蛋;在朝廷专权擅政、干涉军国大事,就叫扰乱朝纲,这个国家迟早要灭亡。

所以即便有乐羊子妻、谢道韫那样“停机德,咏絮才”的才女,也只能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终老一生。因此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

上文中的“眉公”实际上就是明朝末年的陈继儒,他曾说过:“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

从陈继儒的这段话愿意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一直是有意无意被曲解了。话中说得很明白:女子能识文断字、深明大义,当然是贤德,可见不排斥女人读书、明理,即女子可以有“才”

只是陈公略嫌保守,后面的意思就是只是女人如果识字多了,才学高深,可能沉迷于戏曲剧本、挥洒“文墨”于“不正当”的丑事,这样可能失去“控制”,反而不如不识字、少识字!

事实上,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才子佳人”型文学作品中女子“因才犯淫”的桥段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凤求凰》的琴声打动而携手私奔;东汉蔡文姬因才学丰富而陷入感情复杂缱绻,结果数易丈夫;杜丽娘怒沉百宝箱、崔莺莺月下跳西墙皆因识文断字,看了一些文学“闲书、歪书”,于是春情萌动,多愁善感,心性骤变,将封建伦常、男女之大防抛诸脑后。

就连《红楼梦》里素以开明、见多识广和慈祥著称的贾母也对女人识文断字有所保留。她曾针对女孩读书发表意见,“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至于“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这类司空见惯的安排也可以体现出她对女人学文化的态度。

从她不重视女孩子读书的逻辑出发,她对那些闲书、歪书也大为不满,曾经痛批:“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 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这样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是有意延续了上千年的一个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原意是不反对女子读书、有才,原本也没有将女子的“德”与“才”置于冲突、甚至势不两立的地位。用这句话来要求女人,千百年来就是对她们的一种欺骗。

其实,这种曲解与后来儒学兴起后所主张的“男女有别”、“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有重大关系,说白了就是提防女子犯“淫戒”。古代男子在家可以“三妻四妾”,在外面还可以混迹歌坊妓馆寻欢买笑。对于女子,“万恶淫为首”。所以儒家正统礼教拥护者认为:女人一旦有了“才”、能阅读识字,就可能有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追求独立自由,很可能难以驾驭,变得“淫荡”,发生种种“不贞”之事。

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被有意曲解成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并荒谬地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愚昧无知的境地,——以此来确保男权、夫权、父权为中心的统治秩序和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

总之,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本意不是要求女人不读书、不识字,也没有说有才的女人就不贤德,自然女子“无才”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更不是“无才”就等于“德”。真正有才的男子都希望一个般配的、有共同语言的才女举案齐眉、鸾凤和鸣的吧!

现在看来,这句话充其量只是担心少数女人才能过甚,盖压了丈夫“权威”的一句玩笑或气话,就如同“伴君如伴虎”,历代的高官显贵都这么念叨、发牢骚,但是大多数读书人还是梦寐以求地去寻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殊荣。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延续了上千年的曲解骗局——“女子无才便是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he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