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和大多数的读者一样,觉得经济学一定非常学术、枯燥,认为经济学是研究怎么赚钱的学科。直到开始系统的学习经济学才发现,经济学不仅不枯燥,还和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趣。其实,经济学不是研究钱的学问,而是研究人的学问。只要有2个人的地方,就可以有经济学思维。经济学可以打开看生活、看世界的新视角,这种视角经常被称为“上帝视角”,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微观经济学就是把视角放到个人或企业,这些一个个组成社会的个体,观察他们是如何决策的,并且研究怎样帮助这些个体做决策才能让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就是把视角切换的更宏观一点,研究的是政府、市场在经济活动里的角色,以及他们分别应该做些什么能让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社会失业率更低、物价更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如何跨越波动的经济周期等等,也就是对我们所处的大时代、大环境的研究和干预。我们身处于这个世界,任何人都不能逃脱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我为什么觉得学经济学非常实用,因为它兼具两种功能:解释生活和指导生活。第一,它能解释身边的种种现象,帮你看透生活的本质。比如,为什么恋人会在相处时经常玩手机;为什么父母在高考前后对我们的态度完全不同;为什么二胎开放了,生育率还是很低……第二,它能指导我们做生活的决策,比如,微观经济学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选择人生伴侣更容易幸福,个人职业发展是应该做通才还是专才等等,宏观经济学又可以让我们了解宏观政策会导致的情况,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中如何进行资产配置,等等。
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理性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非常反人性的,如果你想进入经济学的世界,需要做好颠覆价值观的心理准备,当然也做好和身边的人有思想冲突的准备,因为经济学的视角更理性更宏观,因此它的结论往往是和人性的本能是对立的。
我觉得以下的四种思维框架尤为重要:
第一,重新认识成本。我们往往会因为省几块钱在几个店铺之间来回来去的比较,想买到便宜的商品。因为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是货币成本,没有考虑隐性的机会成本。在学习经济学之后你就会考虑,在来回比较时花费的时间、精力是否值得?如果把同样的时间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是否更有价值?
第二,边际的思维。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些已经投入,并且无法撤回的成本,让我们很难割舍,因此很多人不舍得与多年的恋人分手,在股票下跌时不舍得割肉。而经济学的边际思维是关注未来继续投入的成本和获得收入的比例,我未来再付出多少能带来未来的多少收益,把眼光从过去转移到未来的视角,会帮助你做更理性的决策。哪怕股票从10万元,下跌到只剩了5万元,你要问自己的是,如果你现在有新的5万元,你还选不选这只股票,如果不选,那么请果断换仓。
第三,重新认识人性的自私。我们一直都觉得,人性的自私是耻辱的、甚至是罪恶的,但经济学却告诉你,正是因为一个个自私的人性,在这个市场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让社会总体效率最大化。
第四,改变非黑即白的判断。比如,我们会觉得人的生命无价,那么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我们是否要不计代价?你可能会说是的。那么只要我们要出门,坐汽车、乘飞机其实都有风险,我们如果把汽车造成出了任何事故都能保证生命安全的程度,那这汽车又有多少人买得起呢?如果要求把房子造成可以抵抗最高等级的海啸、地震、台风的程度,那么可能更多人会住不起房子。我们会发现很多决策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追求安全性和成本上的平衡,一味的追求安全性和成本的低廉都不对,而是要考虑如何把握边界,如何把握平衡。
近年来,许多前沿的经济学者陷入了研究各种复杂数学模型的怪圈,似乎只有在数学领域突破才是经济学未来的方向,但那不是我心中的经济学,因为那离生活太遥远,经济学本就是一门解释生活、指导生活的学科。一门学科的实用性越强,能让越多的人收益,它就越有价值,一个学科如果故作高深,提高门槛,让很多人望尘莫及,那它的价值也就止步于做一本束之高阁的经文了。
我并不是说数学模型的经济学不重要,事实上在为经济学的思维模式震撼了之后,我慢慢去接触经济学的建模,竟然发现这些数学模型、各类函数曲线,也那么有趣,但那是你了经济学思维的整体框架之后的事了。如果让我学习经济学时首先面对的就是一堆数学函数和曲线,那我早就溜之大吉了。
所以,你可以先了解经济学的思维框架,如果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不妨再去做经济学背后先关的数学模型研究,如果只是想领略经济学的奥妙,用经济学的思维指导生活,那么学习这些简单有趣的思维模式和概念也就足够了。
在这个专栏里,我们不妨一起恢复最传统、最地道的经济学的思考方式,用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去感受经济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妙不可言的震撼吧。
专栏所有文章索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