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会“飞”的影子真好!昨日的阴雨天气,终于换来今日晴朗的一天。今天是周六,我还是很期待的。因为,一上午的时间都是自己的。这样,我可以尽情地看一本书了,而不受外事的打扰。虽然,还没有自己的书屋,但是,去图书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来到图书馆四楼,找到靠窗的位置坐下。从书包里拿出那本《苏菲的世界》,我开始看起来。
今天,我打算把“柏拉图”这一章节看完。柏拉图这一章节,作者用的小标题是“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这一章节,作者分别从柏拉图学院、永恒的真善美、理性的世界、真正的知识、不朽的灵魂、走出黑暗的洞穴、哲学之国这几个部分来阐述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作者花了几页纸,写得通俗易懂。看了后,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影子理论”来概括。
对于眼前的这个世界,柏拉图相信,我们用感官所察知的事物,是存在于我们大脑印象中的“影子”。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别人用灯光投射来的“影子”的集合,其实,就是一场“皮影戏”。那么,为了使自己不被感官所欺骗,活在欺骗之中,需要我们认知影子背后的世界。爬出洞口,观看另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世界,它并不是感官所能察知,但却真实存在。为了认知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批判性的思考和仔细的观察,以求掌握一些永恒不变的事物。
基于这个“影子理论”,柏拉图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度。这个国度,分为三部分。即统治者、战士和工匠。柏拉图认为,这个理想国度要想存在下去,每一位国民都必须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要达到这个目的,这个国度,必须以理性来统治。理所当然,统治者由哲学家来担任。
看完后,我觉得,整个社会,应该存在“三个世界”。即感性世界、理性世界、认知世界。
其实,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还应该有一个认知之门。柏拉图认为,在感官世界里,大部分人都只停留在影子的表面上,就像是洞穴里的大众一样。而哲学家,就是那个爬出洞穴看到外面世界的那一位。
这个认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觉得,从感性世界到理性世界,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走到路的尽头,还并不能立刻进入理性世界,必须通过一扇门才行。而在通过这扇门时,思想得到了升华,领悟到事物发展的真理。不过,有时,不可否认,这条路也有捷径可走。不过,那也是基于你艰难跋涉的过程。在某一刻,理性世界飞来一只鸟儿,直接告诉了前进的方向,从而省去了苦苦摸索的时间。
在认知上,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偏差。这个,基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差异和所受知识的不同。对待同一件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不同的认知汇聚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认知的世界。有了这个世界,人们的各种思想才会发生碰撞,产生激烈的火花,使之更接近实质。
另外,碍于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可能完全搞不懂。但是,又不能这样空着,于是,人们就凭借自己的想象,杜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认知世界的分支,权且把它叫做意识世界。这个世界,如果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荒谬之极的。但是,对于人们的精神来说,它却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可以说,有了它,才有生存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这个意识世界,最典型的意识形态就是宗教了。虽然,由于人具有自我的思考性,在漫长的进化中褪去了动物上的劣根性,向一种高等物种转变。但是,和整个大自然相比,人还是很脆弱的。
其实,纵观人类发展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类与大自然发展规律作斗争的艰苦历程。首先,原始人类发明了工具,渐渐摆脱了饥饿和寒冷的困扰。后来,氏族和王国的出现,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让自己过得更好,延长自己的寿命。
当然,对于人类的历史,也可以这样概括:人类史,就是一部工具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使用的工具越来越高级,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不过,这场战争,注定失败的是人类。特别是在生老病死这些大自然规律面前,任何人都只是其中的一环。这个,就像是大自然给人类下了一道魔咒,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但是,人类可不是温顺的主儿。即使注定是失败,也要扑腾一下子。既然,在斗争面前,自己遍体鳞伤,也从不屈服。并且,明知无法取胜之时,以寻求另一种形式上的胜利。
既然,肉体上无法战胜,但精神上人绝对是胜利的。这种胜利,超越死亡,超越人世间的一切事物。
于是,在这个时刻,某一位饱受苦难折磨的先知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运用了自己的智慧,由其门徒或者自己本人创建了宗教。这种宗教,适用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并不适用于先进的知识分子。
对于一个新思想的诞生,统治者都是反对的,并对其极力打压。不过,后来,他们想通了。这种思想的形成,对自己的统治有巩固作用。这样,任何一个君主,只要他脑子没被“烧坏”,他就会把它当作统治人们的工具,并把它放在很高的地位。
有了统治者的应允,这种思想,就好像找到肥沃的土壤一般,迅速地蔓延开来,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固化于人们的大脑深处。
这样,宗教也就形成。
如果从认知的方面来考虑,宗教,它更多是一种内在体,一种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存在形式。不过,在认识世界里,也有外形体。所谓外形体,就是基于个人表层的想法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和个人意识。
在外形体里面,认知世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世界,另一种是伪装世界。可以说,意识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整个社会目前的知识体系。而伪装世界,就是基于这样的知识架构,再把人的生存法则联系起来所表现出的个人行为。
意识的世界,它是流动的,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它越来越接近理性世界。外在的具体事物,经过人的感官察知后,往往会在大脑里形成初步的印象。这个,就是原材料。然后,大脑再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逐步想悟透它背后所蕴含的真理。这个,也就是理性世界的范畴。不过,碍于自身的局限性,认知上有所偏差。不过,人类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犯错了,反而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并执着地把它放在整个社会当中。这样,整个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思想发生碰撞,社会也变得多姿多彩。
可以说,宗教关心的是人生存的问题。而意识和伪装,则关心的是人生活的问题。
就这个影子来说,有时,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伪装的形体。在这个伪装的过程中,影子的主体,是由人的意识来控制的。而这个意识,也就决定了影子的千变万化,从而欺骗了看影子的人的眼睛,使之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在大脑形成。并且,这种观念越牢固,就会越难以改变。所以,有的人,一错再错,一直错到永远。不过,在某一天,可能一个突如其来的撞击,直接彻底剔除大脑里原有的意识形态,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不过,那样,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举个例子来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可能都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老是停电,所以,不得不点上蜡烛。点上蜡烛后,仅仅由一只手,通过变换不同的形态,通过蜡烛投射到墙上,形成不同的动物。可以说,一只鸭子,或者,一只狼。
当时,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些动物的影子。因此,这些影子所留给我们的第一概念就是它的真正主体是动物。如果,不深入思考的话,我们会一直这样认为。不过,只要有点物理学的光学知识,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被蒙在鼓里。
说这个,我更觉得,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通过蜡烛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面,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和行为。这样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类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所在。
其实,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国”,我觉得,并不适合现在的国家发展模式。也许,在那个特殊的雅典时期,这个设想中的国度,是人们心目中所向往的。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毋庸置疑,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十分理性的。所有的问题,都会回归于理性。这样的国度,是可怕的。生活在这样的国度,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试想,一个国度,只有法律,只有制度,没有娱乐,这样的国家,是多么地让人难以生存。这样的国家,只有冷冰冰的脸庞,而不见一丝的笑容。人与人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不谈任何半点的友谊。
而且,我觉得,真理它是静止的,因为它是绝对的,是存在于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不过,真理它也是流动的,因为,只有和实际联系起来,并用不同的形式以指导实际,这样的真理,才不是空洞的符号,而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字。
不过,这样的国家,也会存在于历史的特殊时期。例如,在战争年代,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就必须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把社会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但在和平年代,人们所追求的,就是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财富。虽然,人类是高级动物,但始终摆脱不了七情六欲的束缚。不过,话说回来,正是有这样的束缚,人们才有自己的幸福指数。
一个国家,和人一样,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其次,才是生活问题。
不管在哪儿,只要有阳光,就会有影子。但是,有了影子,却并不一定有阳光。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影子的背后,拾掇起那一缕灿烂的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