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以上,五十未满的年纪,我们一面得到,一面失去。
我们得到了什么呢?
虽然因人而异,但我们都得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成熟冷静,也学会了理解和宽容,甚至还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耐心和自省……
我们终于有了过来人的老气横秋和“火眼金睛”。终于可以说,体验了人生百味,看惯了世间的繁华与冷落。终于感觉自己什么也已能看透,领悟着“细水常流”的舒缓和轻松。
当然,最可喜的是我们也收获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甚至已拥有“绿树成荫子满枝”的喜乐。
当然,我们也得到白发和皱纹,还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等病痛的亲近。
那么,我们正在失去什么呢?
青春是早已失去了的。
它的失去不是转瞬即逝的立刻,所以我们与青春是连挥手也没有的告别。没有仪式感的告别,少了感慨和悲伤,只不过在蓦然回首之时,也会有丝丝惆怅。
也许会问一句:“青春来过吗?”
也许会羡慕和遗憾:“年轻真好啊!”
可是,终究,青春是连尾巴也无影无踪了。
我们其实正在失去的是我们的父母。
回顾我双方姊妹,我们竟无一人是父母双全。我的父亲是在 01年时就去世了的,婆婆呢,95年以56岁的年纪也早已离去。近七八年间,就是在我们四十以上,五十未满的年纪相继送走了双方姊妹的好几位老人。
倒是谁也不用刻意掩藏对老人的想念和再也想不来的伤心。因为我们是如此一样,都失缺了这世界上最爱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在这一样里,多么希望有个例外。可是,日子如飞,我们竟然越来越相同了。
再看同学朋友。新年过后不到十天,亲见两位好友,一位送走了自己86岁的公公,一位送走了自己90岁的父亲。
高龄离去,又无多大病痛,应该算是老人的福分,人说修为好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死法。我们为此感到欣慰,但是一个生命离去,那么实在,生活的所有安排和打算都跟他有关,乍然离去,怎会不心痛?也许不再会大悲大痛,但是泪水随时会在那些具体而微的回想里造访;思念也会在某个节点,某个时刻汹涌澎湃。
已无处释放的悲伤和思念,只有放下一条路可走。就让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劝自己,让“这样好,他(她)不再受罪,已解脱”的谎话安慰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宛若做梦的自己冷静下来,正常起来!
我们谁能逃得了与父母的别离?谁也不能!无论贫富,无论贵贱!
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是一个节日,就让我们豁达地看待死亡,乐观地看待失去。
我们其实还正在失去我们的孩子。
我们首先失去了的是孩子对我们身体的依赖。
小时候,他们需要我们拥抱,需要我们呵护,需要我们的教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绕在膝前的小孩,已然渐渐远去。
他早已不再动不动蹭到你怀里你们相互对脸的抱着;出门,你原先甩也甩不脱的他不再要求跟着;洗澡关门,内衣已不用你洗;还有很多你原先不做不行的事,你现在都不必再做。
从繁忙里解脱的我们直觉日子里的轻松来的难得,却浑然不觉孩子其实正在一步一步走离我们的视线。
我们接着失去的是孩子对我们精神的依赖。
我们曾经是孩子的天,说什么是什么。我们的精神和人格一定会关照在孩子的身上,除了基因的强大,还有一天一天的熏陶渐染和不自觉的言传身教。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但是,当他渐渐走离我们的视线,从学校,从社会,从朋友接触到家庭之外的信息和影响越来越多,他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看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世界。
也许八年,也许十年他慢慢拥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祝贺我们的孩子,此时的他才算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精神上是独立的,我们不再是他们精神的依赖。这种失去分明就是一种惊喜!
我们失去的还有跟孩子亲近的机会和时间。
我们可以不必精细的算,就能知道。从上学开始,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在一天一天的变少。从全年无休到一年7、8个月;然后从5、6个月到3个月;再然后,上班了,离家近了还好,远了一年见面的时间已不能用天来算,也就一次两次,十天,二十天。
那些不相见的日子,感情有时是无处寄托的吧,心有时也是无着无落的啊!
在此,感谢网络可以让交流不间断,让想念有个地方可以邮寄传达。
在此,还要表达一种实实在在的羡慕。我们羡慕在国家政策改变之时,那些能生二胎的朋友们。而我们把唯一的孩子送入了社会,只有老老实实地“享受”孩子不在身边的落寞。
所以,劝有时间有机会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们,且珍惜这好时光吧!
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我们渐渐衰老的过程,也是我们慢慢走向孤独的过程。
我们只有适应这种孤独,努力让孤独不寂寞,让孤独有色彩。
前面,父母越走越远,他们人生的这一出戏已是尾声;后边,孩子们的戏才是刚刚开演的序幕。我们呢,这样的年纪,戏在中场,即要欣赏右边父母咿咿呀呀荒腔走板的吟唱,也要关注左边孩子的咏叹有没有走偏跑调。
我们的戏呢,谁来用心观赏和评点?
你吗?
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