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原本叫张正权,生于1899年5月10日,四川省内江,是家里的第八个男孩。
幼年时他的家境并不是特别的好,但是注重教育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耽搁孩子的学习,张大千6岁就开始识字读书。
闲暇时,他就跟随着母亲学画花卉。
到了13岁,家里有了些钱,张大千跟着父母加入了基督教,进到福音堂华美初等小学读书。
1917年,他与二哥张善孖一起东渡日本,到京都公平学校学习织染。
张善孖比张大千大17岁,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以画虎著称。
张大千从最初的学画,到后来拜师、成名,每一步几乎都离不开这位哥哥的帮助。
再说张大千。
在日本两年,他经常去博物馆观赏书画作品,回家后进行临仿。
1919年,张大千回国后到了上海,拜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曾熙为师,由老师给他改名张蝯,后又改为张爰。
曾熙尤其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很大,张大千的书法深受他的影响。
同年,因为未婚妻意外病逝,张大千偷偷跑到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
这就是“张大千”这个名字的来历。
当然,他也没能做多久的和尚,否则就没有后来的红颜知己一大堆的故事了。
三个月以后,二哥张善孖就找到了他,把他强行带回家,不久就奉父母之命结了婚。
张大千的和尚生涯就此结束。
1920年,张大千先后拜李瑞清、李瑞荃兄弟俩为师。
在这些书画名家的精心指导下,很快,张大千的花卉画就在上海出了名。
他画的水仙,清新雅致。人们因此称他“张水仙”。
水仙图除此之外,他还画了大量的荷花,也就是被人盛赞的“大千荷”。
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举行了个人首次画展,一百多幅画作被一抢而空。
1934年,张大千去往日本、朝鲜。
1935年,他去往北京定居。
1938年,日本人邀请张大千出任日华艺术画院院长、日伪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张大千严词拒绝,并怒斥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遭到监禁。设法逃脱后,辗转回到了四川,隐居在青城山。
张大千与家人在青城山在这里,张大千创作了许多关于青城山的作品。
青城山色1941年,经老师和朋友的推荐,他来到敦煌临摹壁画。
此行先后共历时两年七个月,同行者有妻儿、学生、喇嘛僧、厨师等二十余人。
他们先是给洞窟编号,记录信息。
由于敦煌壁画年代久远,加上疏于管理,很多壁画颜色脱落、变色发黑。
张大千尽量遵照原画,并对它们进行复原式的临摹。
水月观音左为水月观音的原壁画,右为张大千临摹画。
可以看到,张大千基本上是尊重原画的,尽力去还原壁画最初的样子。
此次共记临摹了276件,最后因为有人控告张大千破坏壁画而终止。
1943年,《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出版。
1944年,他在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地举办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反响极大。
1949年,张大千先后去往印度、阿根廷、巴西、日本、美国,多次举办画展。
1953年,张大千举家搬迁到了巴西。
后来,他在修整自己的庄园时,不慎伤到了眼睛,造成眼底血管破裂。加上他原本就有糖尿病、白内障,一度几近失明。
视力严重受损,他无法再继续较为工细的创作了,从此便潜心研究泼墨泼彩画。
从题材上,他的主要创作方向也从花鸟画转向了山水画。
黄山绝顶这幅创作于1966年的《黄山绝顶》,既有泼墨泼彩的绚丽,又有传统国画的雅致。
1969年,巴西修筑水坝,张大千的庄园刚好在水坝范围内,不得不离开巴西,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卡梅尔城。
此后,他多次在美国举行画展。
1976年,张大千最终决定结束旅居海外的生活,定居台北。
1983年4月2日于台北病逝,终年85岁。
张大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