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月初,一条新闻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好奇,也令我久久萦怀于心,标题是:你何时开始思考“我是谁”?小学生问倒“准清华学霸”。
郭玉楷是2018应届高中毕业生,属于老师眼中“优秀得一塌糊涂”的孩子,不负众望的他以688分成为一名“准清华人”。此刻他却茫然了:“不用每天做题了,时间突然放松了,却好像没什么目标了。”
郭玉楷决定回到启蒙的学校,重新感受“学习的初衷”,却被一个小学弟问“卡壳”了。
“哥哥,你们就要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了,你了解自己吗?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呢?”
2
姑且先允许我,把这件事情设定在科举时代描述一下:
松江府的生员郭玉楷刚参加完进士考试,得知高中榜元,即将入翰林院修习三年,心下十分快活,眼看一只脚既已迈入龙门,果不枉费我十年寒窗苦读,等的就是这一日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至于——“不用每天做题了,时间突然放松了,却好像没什么目标了……”
暂且!打住!!此句若是出现在这里,诸位是不是觉得异常扎眼?
设想,果真是“进士郭玉楷”自言自语,指不定自己都脸红到了脖子根,捂脸和羞走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古人在童蒙时期,就在必读书目《大学》里明确了学习目的,以及终身的志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目的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子需从自身做起,修炼人格与学养,慢慢影响家族、国家以至于天下,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格如金,情趣无价。终身奋斗,艺无止境!
且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不知名的草根时期你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不断自我超越,有朝一日鱼跃龙门了,你就要忧国忧民、兼济天下。
不管发不发达,你都有事干的,哪里来时间茫然和无聊?
这就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灵魂价值所在,用“士大夫精神”来概括,就是要拥有一颗不断超越自我和胸怀苍生的心。
这就是“士魂”,是中国文化的“魂”啊!
所以当进士郭玉楷回乡孰忆苦思甜,便可以傲然挺胸对小师弟说:“ 我是谁?文人士大夫也! ——从何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当如尔等童蒙也!”
可是,这毕竟只是我擅自置换了时代背景。“科举及第”不复存在了,随着科举载体消亡,士大夫精神似乎也随之销声匿迹。
眼下的现实是:郭玉楷考上清华以后,因为生命缺少了做题感到茫然,这事儿是千真万确的,被小学弟问话卡壳也是事实。
3
把思绪拉回科举最后的年代。
至今闭眼亦能感受清末国门大开,旧的体制和观念遭受冲击,新与旧、西方与东方、传统和商业……种种二元对立的价值博弈。
历史上曾有张之洞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试图兼收并蓄,在中国传统与西化体制之间找一个平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开始是由《万国公报》华文主笔沈毓桂在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发表的《匡时策》中提出,后来张之洞《劝学篇》引用,并推广论述,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核心,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继承和发展。
所谓“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所谓“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中学为体”的活儿,清朝早期其实是干得非常出色的,后人难以为继。国学大师南怀瑾一共列出了三条,原文引用如下:
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对中国文化做了几件大事,功劳非常大,超过了汉唐。第一是把中国文字统一起来,所以研究简体字和繁体字,研究中国文化,真要认得中国字,先要注意一本书,就是《康熙字典》。这部字典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字加以整理,是一大功劳。二、编辑《四库全书》,把中国的文化作了系统的整理,又是大功劳。三、在康熙时编了一部比《四库全书》还实用的《古今图书集成》。
“西学为用”差强人意,还是南怀瑾说的比较直白:
“其实到现在这一百年,都是西学又为体又为用啊!没有中国文化,中学为体的东西好像没有啊!包括政治体制、人文思想、教育、经济、一切等等,没有一样是中国的啊!”
请看,大师连续用了三个叹词“啊”,表达他不尽的失望!再往后走,就是心痛夹杂一点欣慰: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好的坏的都存在,五四运动把中国文化拦腰砍了一刀,接下来文化大革命更是把中国文化连根都铲去了,可是中国文化没有断绝。”
4
事实上,通过翻看南怀瑾的书籍,我了解到他真正的态度——并不赞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我们这一百多年来,用的都是西方的学术,没有真正用过自己的学术文化,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中国完全有自己自成体系的“体”和“用”,而且丝毫不比西方逊色。
南怀瑾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就是“以一个世纪100年作为标准,倒推回去,譬如推到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那个时代的一百年,当时西方出现什么人,什么思想;东方出现什么人,什么思想,就会发现,东西方的情况,几乎是相同的。所以古人有两句话:“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道理都是一样。”
“根据我所了解的资料,不管资本主义也好,马克思主义也好,自由民主也好,都在东方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一幕一幕扮演过。譬如说经济的建立,我常常说你们研究一下中国,讲经济建设的先要研究《管子》,发展经济强国的主张非常多。”
南怀瑾说了一个三平禅师的偈子。三平禅师名不见经传,他的师父叫大颠禅师,韩愈被贬斥潮州时曾经向大颠禅师问过禅,年轻的三平禅师经常从旁点拨,可见这个三平禅师的智慧很高。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5
私以为,另一个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光辉的,便是“商才士魂”这样一类人的存在。《乔家大院》龙门前乔致庸关于“兴商”的一段说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龙门口,乔致庸最后一个接受搜身。孙茂才迟到了,兵丁不让进,乔致庸出来抱不平。山西总督哈芬奚落两位考生是祁县刁民:
“太原府三年一次乡试,每次给祁县五个名额,别的县生员为争一位名额,都要使银子,走门子,挤破脑袋也要来,这祁县、太谷、平遥三县的知县不一样,他们还要下帖子去请这些人来应试,不然就凑不够数,此人说不定就是来凑数的。山西人历来贪财,商重官轻;就是这重商之风,把山西的民风败坏了,简直是万劫难复!”
致庸拱手道:“胡大人,刚才哈大人称生员可能是知县找来凑数的,生员不便辩解。生员是不是来凑数的,要等三场乡试过后大人看了卷子才知道。生员忍不住想说的是,刚才哈大人说山西民风就是让重商之风给败坏了,万劫难复,生员愚钝,实在不敢苟同。”
“你——”哈芬大怒。胡沅浦道:“说下去!”
致庸道:“其一,天下四行,士农工商,圣人有云,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圣人也没说过重商之风败坏民风,因此生员知哈大人之言并不是圣人之言;
其二,我中国地大物博,南方北方,出产不同,商旅不行,货不能通南北,物不能尽其用,民不能得其利。民无利则不富,民不富则国无税,国无税则兵不强,兵不强则天下危;
其三,立国之本,在于赋税,全国赋税,农占其七,商占其三,就全国商人,山西一省商人又占三分之一。商人行商纳税,乃是强国固本的大事。照哈大人的意思,莫非山西商人全部歇业,不给国家纳税,才是好事?”
乔致庸这一番言论,鄙人由衷觉得精彩!
“兴商”的种种出发点,每一条都是落脚于为国计、为民生,胸怀宽广,大开大阖。这哪里是一个商人在商言商啊,分明就是一个士大夫在为民请命!
5
再讲一个现代的“商才士魂”的典范,美国人查理.芒格。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南怀瑾
查理是著名的金融大鳄巴菲特多年的合伙人,他与巴菲特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深度接触查理本人之后,有人说,查理不像商人,更像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甚至可以说,不像美国人,骨子里更像中国的士大夫。他尊儒尚孔,尤其推崇孔子授业解惑为人师精神,乐于教导别人,诲人不倦,查理的一生也是这样践行的。
查理对中国文化很钦佩,生活上按儒家的“慎独”的作风一以贯之。他的投资完全凭借自我修养与智慧,丝毫与我们当今社会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无关。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查理刷新了我的三观,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就是人可以高尚地活着,不但不妨碍他创造物质财富,甚至相互促进,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领域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孔子一生的愿望就是希冀世界大同,人们生活富饶,精神品德高尚。试想孔子返回2000年后今天的商业社会,定会喜见:
士魂不灭,寰宇同贞。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 END -
作者:曾可允,80后财务工作者,现居深圳。个人公众号:心亦吐纳(ID:cure5296)。原创发表,转载请联系本人。
看见自己,疗愈他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