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复盘

作者: 明媚月光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14:58 被阅读184次

    进入文渊的第七周,从最初的毫无方向感,到跟着先生有的放矢地向前扑腾。犹如学游泳怕淹死,而条件反射地手忙脚乱并不顾姿势如何,自觉不沉下去已是万幸。

    回顾两个月的文渊初探,先生手下留情先从鲁迅和四大名著(基本属于白话文)开始,因为是妇孺皆知的文章,虽然是多年以前读过,记忆已然模糊,但是似乎还不至于蒙圈。然而到后来《史记》战国四君子,要求读写并提,可是一向不喜古文的我,仅是读懂已是很难,只能借助古诗词网的全篇翻译,或是文言词典的逐字咀嚼,简直是在与文字搏斗。而且文言文言简意赅,很多语句没有主语,必须放在文章中才成其意,所以只能反复联系上下文,而不能一目了然地浏览。

    这样,阅读的速度自然就慢下来,后来变成了输入的文字少而思考的时间多,貌似进度如蜗牛。可是正是慢下来才发现原先饥不择食地只顾输入是多么荒唐,贪多嚼不烂,还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读了,就是自己的了。其实读只是思考的前半段,读是为了更好地思考,而只有思考后,才可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阅读四君子的列传,就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在战国时期的纷乱的大背景下,四君子的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各自结局的必然性等等。司马迁用并不很多的笔墨,使四君子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果只是当作散文来读,就已让人赏心悦目,而司马迁除此以外,必定是要告诉后人一些道理的,所以不妨用现在的眼光来评盼他们,力求客观,并且抽丝剥茧找到其中的关键点,那些真知灼见只有在反复品评后才能在文章中凸显出来。

    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另一个深刻体会就是,古文中比和兴的无处不在,需要花费想像力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意图。比如:苏东坡写的“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借“惊鹊未安枝”感叹时局动荡,而自己的命运更是前途未卜,内心彷徨。理解他的苦处,自然就理解诗人的不安与忧愁。

    这个与最初学的鲁迅的文章极类似,鲁迅的作品都以叙事来抨击社会,惊醒世人。比如《药》、《祥林嫂》等等,都为借用主人公的经历,暗示吃人的黑暗社会,虽然已与现世的情况截然不同,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会对鲁迅的忧国忧民产生共鸣。

    回到现在,这一周开始写人物,用学过的那些巨匠们描写人物的方法,来锻炼自己写人的技巧,不管是写自己或名人或其他有特别意义的人,前提一定是不仅仅为了写人而写人,通过写人来表达自己某个思想才是最终的目的,比如:名人为什么会成名,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有什么不足?能为我们所学之处是什么?挖掘人物特性,才能写出有内容的文章。即使是写自己,自己有什么擅长的,有什么理想,都可以仔细推敲,这样得来的人物,必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另外,就像韩愈的《祭十二郎》那样,以述说别人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或情感,也是一种表现自己思想的好方法。避免直白地把自己的情感浮在水面上,一览无余。 好文章是要让读者有参与感,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灌输作者的思想的文章。而这往往是我们最欠缺的,“追求深度”正是先生一直强调要让我们提高的重点。

    明白了真正的读写的意义后,文渊探险才算真正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外才是我们的终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周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ep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