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个通俗的“长短哲学”,怕是没有人不懂得的。
其实,作为个人,在智慧、素质和能力上,也是这样的辩证法——有强项则必有其弱项,有弱项则必有其独特的强项,暂且不论性质和水平程度如何。
无疑,如何对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很是见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格局的。因而,为了讲格局、有格局,吴军博士在《格局》一书中倡导:“勿因人之短护己之短,勿以人之短炫己之长。”简言之则是,在做人做事上不要对自己“护短炫长”。
对此,我深入思谋而觉得,人的对自己的“护短炫长”,该如“趋利避害”一样,是人的本性。否则,人何以体面自己的存在呢?所以,问题的要害在于“勿因人之短”“勿以人之短”这个逻辑前提上,亦即“他人之短”与“本人之短长”相互关系的驾驭和处理。能够恰切地处理好这样关系的人,我以为该是真人——智者。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吴军博士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谈到如何对待他人长处的问题,在此,我补充两句,因为对待他人长处的问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且不失为解决“护短炫长”问题的一个大前提,或者说,能够很好地对待他人的长处,就能更真实地解决自己的“护短炫长”的问题。
现实地看,如果一个人不妒忌他人的长处而坦然处之,甚至加以赞美,那么,则是非常清醒了自己的长短的。但是,这样的真人毕竟少数。恐怕见他人之长而心生妒忌的则比较多,因而,对自己“护短炫长”也就不乏其人了。
“因人之短而护己之短”,抽象地讲就是,以他人所犯错误作为自己也可以犯错误的理由,亦即以他人的错误“掩护”自己的错误。很显然,如是之人就没有什么格局可言了。
“以人之短炫己之长”,就是以他人的短处作为“背景墙”而炫耀自己的长处,这恐怕是没有人会真正欣赏的,因为如此则是浅薄,但却有人不自觉地在作为。这就更谈不上格局了。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自己对自“护短炫长”的问题呢?我欣赏吴军博士引用的鲁迅先生话语:
“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
我以为,非无情地解剖自己,是不能真正解决“护短炫长”问题的;也唯有如此无情地解剖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该是一个人格局的“基本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