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如果那个人穷得连鱼竿、鱼饵都买不起的话,你教会了他捕鱼的技术,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出自脸书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克里斯·体斯(Chris Hughes)去年出版的《公平的机会:重新思考收入不公和赚钱之道》(Fair Shot: Rethinking Inequality and How We Earn)。从书中我们可以一窥社交媒体帝国Facebook创立初期的第一手真实“史料”,以及硅谷富豪们在财富再分配之路上是怎样求同存异又殊途同归。
2016年,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克里斯创立了一个叫经济安全项目(Economic Security Project)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倡议在全美国实行给穷人每月发放无条件的保证收入(Guaranteed Income)。这源于他对从脸书中赚取到的巨额财富感到内疚。
2003年,克里斯和他的大学同学兼好朋友马克·扎克伯格,以及另外两个同学(其中之一的达斯廷・莫斯科维特也是创始人之一)决定搬到同一个宿舍。2010年大卫·芬奇的好莱坞电影《社交网络》,刻画了一个被女友甩而一怒之下建立一个帝国的霸道总裁,但据克里斯在书中的描述,马克只是一个典型的电脑工程师,说话非常专业化,对编程非常感兴趣。他总想着怎么给世界建立一座方便有效的沟通桥梁,他根据他们高中发行的纸质的学生目录“脸书”而创立了其线上模式,并率先在哈佛校內推广。由于克里斯没有任何计算机技术背景,从一开始他就充当公关发言人和媒体联络人,给校报打电话做采访,接听和回复来自投资者的电话和邮件。
2004年2月,他们终于找到投资人,并开始组建公司。当时在图书馆当管理员赚着微薄零花钱的克里斯某天下午收到了马克的短信,于是他和马克在图书馆门口碰面。校园正下着滂沱大雨,他们共撑一把伞十分尴尬地走在雨中。他思前想后,最后选择单刀直入,以有点强硬的语气跟马克说,“我要10%的股份!”马克表情冷静,随意回了一句:“我觉得你还占不了这么多,你应该做得更多一些。”
克里斯感到有点沮丧,但也认同马克的说法,在告别前,他对马克说,那就给你觉得我值得的那部分吧。两周后,克里斯发现马克给了他2%的脸书股份。克里斯在书中回忆,那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谈判,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那年夏天,他们搬到了加州硅谷帕洛阿尔托开始创业,并将脸书从各大大学校园开放到各个社会阶层,用户开始暴涨。一群来自哈佛的20岁出头的大学生,拥有了一个被福布斯估值超过5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前半生犹如拍电影般。尽管在2007年2月克里斯就选择了离开脸书,但凭借着当年谈判所得的2%的股份,在2012年脸书上市后一夜财富增长至5亿美金,当年的他还没有30岁。
在书中,克里斯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十几年前在哈佛校园和大学室友的一次不经意的对话,竟然让自己跻身亿元富豪行列。在拿奖学金入读哈佛之前,他还只是个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小伙子,爸爸在同一家纸张销售公司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养家糊口,在公立学校教书的妈妈每个周末靠剪报纸上的商品优惠券去超市换购廉价食物,他和大部分没有背景和家族企业支持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前还在迷惘着日后的人生规划。
他在书中直言不讳:Facebook成功之后,我回到家乡,父母亲戚,同乡人,朋友,同学,邻居,他们都把我当成英雄,只有我开始对这样的经历感到疑惑。和父母本分工作挣钱的那一代美国人不同,他们辛勤劳作大半辈子才能赚到刚好购买一幢房子的钱,而他这一辈却因为无意中选择的大学室友能令他在20多岁时就拥有别人一辈子都赚取不到的巨额财富。
克里斯以回忆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作为这本书的开篇,他称其为像中彩票一样的幸运,这也让他明白到这是个赢者通吃(winner take all)的世界,如果你没有机会和资本去进行这么一次看似随意的谈判,也就与财富失之交臂,成为茫茫人海中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一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机器自动化的逐步深入,东西海岸的精英阶层和中部乡村地区的人们的贫富差距跟当年大萧条期间不相伯仲,生活成本不断上涨,但底层人们的工资水平还维持在十几年前。特朗普团队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吹嘘的史上最低失业率,在克里斯眼中也毫无意义。倘若你每天辛勤工作,但赚取的金钱还不能维持日常生活的收支平衡,那你依然是穷困中的一员,生活水平并没有改善。
在他的书中,他强调,给穷人提供基本收入是最有力量和最有效的终结贫穷的方法。这一话题并不新鲜,在上个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呼吁采取基本收入来促进种族事业的发展,为当时的少数族裔提供摆脱贫穷的方向。和诸如自己曾经的大学同窗马克・扎克伯格,为他的新书写评语的比尔·盖茨,来自特斯拉的超级富豪埃隆・马斯克等倡议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不同,克里斯并不认同全民这一概念。他认为像他这种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1%的富裕阶层,政府每月给其发放基本收入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只会存在银行账户里,金额小到可以无视。
但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他们可以用于食物的购买,医疗教育,水电费等生活开支上,使原本有限的生活可达到收支平衡。他提倡政府每月免费给予年收入低于5万美金的市民500美金,包括无业者,老年人,无法工作的病人,学生等。这一笔支出将通过对富人征税而获得,因此一年付出的财政支出仅为国防支出的一半,而这一举措可以使得美国现存的2千万贫困人口跨越贫困线。
直接发钱,这一福利貌似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会有的行为,诸如挪威、丹麦、瑞典等人口相对较小且素质较高的北欧国家,但在美国显然不被广泛接受。这是社会主义吗?那岂不是要辛勤劳动的人去养活懒惰成性的人?万一他们拿这笔钱去酗酒买毒品呢?这不就与美国人常识中的价值观相违背吗?
每月500美元的无条件发放,并不能让一个人不工作就能维持生活中的所有开支,这只能作为一种补偿,用于逐步改善生活水平。克里斯深知,每月直接发放500美元还是个相对大胆的尝试,他建议从每月100美元开始逐步优化。
2007年,当时还在Facebook任职公关发言人的克里斯,一次机会接触到奥巴马的网络营销主管,他希望在脸书上创建奥巴马的作为总统候选人的个人主页。克里斯被这位黑人参议员的政治激情和政策倡议所鼓舞,随后离开脸书到了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加入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并顺利帮助他在2008年成功入驻白宫。这也是克里斯在书中描述的30岁前另一个辉煌履历。
在2016年奥巴马离开白宫前,由政策智囊团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举行的小型晚宴上,克里斯是当时被邀请的最年轻的宴会座上宾,他跟其他赴宴的客人探讨这一话题。他们大部分人不赞同这种直接给穷人发钱的做法,他们认为这个国家已经拥有很完善的就业培训政策,穷人可以通过接受就业培训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但据美国国家劳动局的数据显示,政府为每个参与培训的人员在就业培训上平均支出约11500美元,然而当他们出来工作后,真正做所培训的工作的甚至占不到三分之一。在一次走访美国的乡村时,克里斯看到很多房子门前挂着牌子出售,上面标注的价格低到令克里斯以为是写少了一个0。克里斯问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既然无法找到工作,房子又卖不出去,为什么不选择离开?结果被当地人回怼:离开?他们哪里有钱离开?金钱的缺失令穷人无法选择,只能留在原地困顿。
在此之前克里斯已经花了10年时间投入到慈善工作中去,他在书中承诺他和丈夫会捐出大部分的财产,而在这过程中,他希望能找到最有效的慈善路径。在Facebook的硅谷总部工作中,他会保持父母每月捐出收入的10%给教堂的传统。离开脸书和奥巴马竞选团队后,他创立过慈善网站,亲自到访非洲肯尼亚的德尔图(Dertu)。
由慈善组织“千禧年之村”(Millennium Villages)资助发展这片贫困乡村。他到达后发现很多年过去了,这片被资助的乡村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建成,自来水和电更不见影踪,所谓的教学电脑还是锁住的,象征性地展示给这帮来自硅谷的人看看。学校里的教室和宿舍以及社区医院太过于“干净整洁”,显示不出有人使用过的痕迹。
他深刻明白到,单单依靠慈善组织的捐赠,并不能有效地改善贫穷地区人们的生活,而这时候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监督慈善组织“直接给予” (Give directly)提倡直接的现金资助。在2010年开始,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周边的贫民窟,他们给家庭成员每日赚取少于1美元的家庭发放1000美元,此举得到不少硅谷科技富豪们的响应。
在走访过程中,克里斯听到接受另一个慈善组织资助的村民的直接抱怨:“他们给我只大水牛有什么用,我不会犁耕,还要养活它!”而在直接给钱的这边,克里斯亲眼见证了这片乡村的改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活上的改善。
2016年,克里斯投入1000万美元用于给穷人发放每月保证收入等的相关政策的探索,其中大部分投入到加州的曾经破产的斯托克顿市,以此作为试验田。
克里斯并没有要打破由阶层分级来维持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模式,毕竟他和大部分美国富人一样,乐衷于慈善,也享受着奢侈的富人生活,他和丈夫在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拥有一座价值2千4百万美元(约合1亿6千万人民币)的豪宅。在书中,他表示他们的儿子会在曼哈顿长大,从一出生他们的儿子就享受到特权和所有可以用钱买到的最好的食物,教育和医疗。实现财富有效的再分配,并没有使原本运作的社会机制失衡,它甚至可以让原本就过的不错的富人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也造福后代。
束缚这个国家再次伟大起来的,是财富在积聚过程中分配得严重不均。富人对于低于年收入5000美元下层阶级的救助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克里斯希望用最有力量和最有效的现金,来解决这一难题。但基于道德约束的捐赠在我看来,就目前而言并不能解决该问题,而且对于拿到救助的人选择把很多钱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非其他(黄赌毒)的数据说明也令人怀疑。
钱是终结贫穷的最有效方法,中国有句老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赚钱之道千千万,教人以谋生的方法总比直接给予钱款的救助要长效的多。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