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长鄙视链,今天才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大意就是,根据城市各个区域的教育质量从高到低排名,最好的排第一,享受金字塔的顶端荣耀,从第二开始依次鄙视,最差的区域排在最后,是鄙视链的最底端。
不同区域的家长,地位往往不一样。
这就像大城市的家长瞧不起二线城市的,二线城市的家长瞧不起那些三四线城市的,三四线家长瞧不起那些小县城的……
就武汉来说,各区域的家长鄙视链与中高考成绩息息相关,排在鄙视链顶端的是江岸和江汉区的家长,其次是武昌区家长,光谷和洪山区家长,青山和汉阳区家长,硚口区家长,最底端的是远城区家长。
02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排在顶端和前列的家长,自然是欣喜,享受着被膜拜的错觉。
排在中间的家长,可能没那么骄傲,但也并不失落。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只要我们不是最差的,只要还有人垫底,就没太大事儿。
可是,处在最低端的家长呢?
他们中有的人有能力改变现状,为了子女可以不顾自己的事业,不顾家庭,辞职在好城区买房,给孩子陪读,只为成全孩子。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家长来说,是没办法改变现状的,只能焦虑再焦虑地接受这不好的现实,明知可能对孩子不利,却也无可奈何。
03
所有的焦虑,都源于对比。
很多人是看到了汉口的培优之疯狂,为孩子学习陪读服务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才走上了培优这条路的。
身边的一个女性朋友,之前对孩子学习一直强调无所谓态度,然而最近再见,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她已经沦陷在培优大军之中。
她说,周围人都在学啊。你不学就要掉队了。
一个为了孩子转学到汉口读书,辞职租房陪读的妈妈,非常欣慰地说,她为能转学到汉口非常自豪,因为与优秀的家长和孩子做邻居,她相信好的氛围能造就人。
她说,孩子和新学校的学生差距太大了,而主要原因就在于新学校的孩子都在培优。
04
有对比就会有伤害。但往往伤害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因为,就算处在鄙视链的最低端,就算孩子是学习成绩最差的那一个,我们也可以努力自己做一个佛系的家长,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
一、小学比拼知识,初高中比拼的是能力和心态。
很多在小学成绩好的人,到初高中之后很难有好的成绩,原因在于在小学阶段靠的是知识记忆的方式来获取好成绩,只要记性好,多强化就能有好成绩。
而到了初高中,比拼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待学习的心态。一个有能力和好心态的人,是很容易取得好成绩的。
学习的路很长,每个小朋友不会在一开始就发力,相反,让他不讨厌学习,能有一个正确对待学习的心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起纯粹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而现在太多家长,一味的只关注培优这些知识类的学习了。
二、不要总是担心输在起跑线上,根本没有这一回事。
最近的爆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很多家长看了可能会有所触动。
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这些贫困地区中学的学生,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
但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绝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很多人怀疑,学校、家庭不同,在十几年间堆积起的学生能力、见识、习惯等巨大差异,一根网线就能连接这一切吗?
但现实数据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所谓的起跑线,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三、与灌输知识相比,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
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不停的灌输知识学习,报班,培训,培优,给到孩子的感觉就是,“你要我学”。
很多孩子本身不厌学,但在家长的狂轰滥炸之下,也不得不“就范”。
如果能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关键在于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如果知识类的学习不能让孩子找到意义,为什么要强迫呢?
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学习想学的东西,而不是家长想让孩子想学的东西。
我始终相信,现在的孩子不会没有兴趣,也没有孩子是不爱学习的,只是在让他们学习之前,我们是否为他找到了学习的意义。
听过一句话,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家长,有义务让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把火。
在这样一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每个家长都在焦虑和不安,想要做一个佛系家长实在很难,但再难,也要努力去做到。
这就像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努力,可反过来,我们是否也同样的要求过自己这样努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