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专业长技大成集择人择篇
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及策略

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及策略

作者: 简墨白 | 来源:发表于2019-06-18 09:53 被阅读14次

    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这个问题是语文教学中教师们一直思索的问题,这里将自己的经验分两部分简单地梳理一下。
    一 以宁宁的语文学习实例谈“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的方法
    那年我任初一语文老师,我的名册里有了一个叫宁宁的学生。这个学生很有特点,聪慧灵透,写的文章很有立体感,有强烈的求知欲。语文课文里的每一篇文章他都能够有理、有据地质疑出有深度的问题。这个孩子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教师的第六感告诉我:这是一个理性而智慧的孩子。
    我决定,顺势而教、重点关注、从语文视角规划他三年的学习习惯。遇到这个这个学生,我知道了我的“语文授课体系”有了用武之地。这个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是“每天一句”;“每课一得”;“每测一总”;“一疑多解,疑解辨析”。四个模块构成了我的教学体系。
    以第一模块为例略微解释一下:
    “每天一句”模块:每天每个同学要求从“听、说、读、写、思、析、疑”角度整理出一个卡片。即“听一句有意义的话”;“学说一句别人的话”;“读一句书上的话”;“写一句自己的话”(要求用上语文知识);“思考一句自己认为值得思考的话”;“分析一句自己认为值得分析的句子”;“质疑一句自己认为不合理的语言表述,并写出分析……”
    以宁宁同学整理的卡片为例:
    听: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说:如果你荒废了时间,那么时间也会荒废了你,金钱也是如此。
    读: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雨后的天空,清净明澈,显得格外高远。
    思:志不强者志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析:葡萄树断了,深深刺痛了我的心,那绿色的树叶(汁液)一滴一滴往下滴,像是血,像是泪。
    分析:这句话描写了的葡萄树断了时的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的伤感。
    疑:读《盘古开天辟地》
    (1)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来一把大板斧……
    质疑:人类出现之前,这么黑的环境里哪儿来的“大板斧”?
    (2)睁开眼睛一看:啊呀!……
    质疑:“啊呀”二字是语言还是心理描写?到底指什么?
    (3)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
    质疑:他如果撑天,那他身子太长了,如果他撑宇宙,那他的身子又太短了他怎样“撑”?
    (4)……总之一句话: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
    质疑:道路给谁走?那时还没有动物哪!
    (其余三个模块也分别有具体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能力,拓展思维,在此不再解释)。
    宁宁的每个质疑都会引起班里的小小波动,质疑的问题是天马行空、散而无序,甚至不着边际。但是,这个学生能够依据其他学生零星碎片的解答,整理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并给予论证。逻辑思维之清晰超出了同龄的学生。我对他给予了特别关注。对他提出的每一次质疑我都认真对待,对他的每一个答案我都争取让他整理出思路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记得在学习《海燕》的时候,宁宁同学提出了海燕、海鸥、企鹅是否可以生活在同一时空?这是文学作品,宁宁却是用理性的思维在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我建立了以宁宁为组长的“问题探究小组”,让他们去讨教于生物老师、地理老师,求助于手头资料、网上查阅相关信息。我也参与其中,跟他们一起讨论、分析、总结。经过将近两周的努力,孩子们探究出了语文以外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我也告诉了宁宁这样的道理:语文学习有语文的思维视角,且有语文的专业知识做背景;理工科的学习有理工科的视角,并有专业知识作支撑。语言类的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基础。各学科的学习不是割裂开的,有一个词叫“通识”,有一种教育叫“通识教育”……经过一次次的实践质疑、质疑实践,宁宁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知道了在实践探索中学习语文知识,在理科学习中寻找语文的影子,在后来的学习中他真的成了“全才”,再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哈工大。
    这个孩子的表现告诉我:教育教学需要研究学生的“思序”流程,并顺势导之。
    我也随即有一比,“飘似羽,逸如纱,秋来飞絮入天涯”——如蒲公英。
    从宁宁的语文学习的实例中,我又知道了原来“语文教育也是寓无形于有形的。”其规范的语文学习状态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力。
    二 从宁宁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梳理出来的“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
    如果从思维角度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互动过程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学智慧和语文教学智慧的落位。综合来看宁宁的学习思维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学习策略
    首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状态是积极的,教师要顺势导之。
    1.教学过程是一个思维无序发散到有序归纳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模块的疏导整理变得清晰明朗,且形成了语文能力。
    2.动态教学过程达成螺旋式提升的过程成了最理想的“教•学”的过程。教师“教的过程”是给学生“学习过程”搭台阶的流程,学生可以拾级而上,也可以跨级跳跃,形成深层次的语文能力,可以说这个过程体现着教师“‘教’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机敏灵活”。
    3.螺旋式提升的达成方式就是机械训练+情志诱导+假以时日(教育时间)+教育环境。
    4.直线上升式的达成方式是在螺旋式上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必须有前三个思维做基础的情况下才能自然形成的,这个时候容易出现的状况是“灵机一动”“出其不意”等的思考结果。
    其次,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明晰课堂中的每分每秒的价值,需要“具化课堂时间与语文知识相溶”的状态,使得学习状态形象化,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出现,课堂必然能够活跃起来。
    例如,以思维导图为抓手开展学习方式的流程,可以设计成“四季思维流程”,第一季是无序发散的过程,第二季是有序归纳的过程,第三季是螺旋式过程,第四季就是蓄势迸发的直线上升的态势。
    第一季思维无序发散的表现之一
    ——试错:依据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方式解释教师设置的情境,以至于离标准答案十万八千里,可以形容为“多只黄鹂鸣翠柳,不见白鹭上青天”。
    第二季有序发展的表现之一
    ——归纳有序: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和已经具备的经验,展开相关学习活动,这个活动的进行是在理论或经验的指导下进行的。简单归纳为“已存环境+逻辑(单一)推演—得出结果”。例如:加法思维——如从平面到立体;减法思维——如从1-1>1等一系列知识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实践……
    第三季:现实思维——螺旋式提升的表现之一
    “问题+情境”设置状态到“规则+平台”强化意识再到“方法+方式”的自主创新和选取“适合自我”的学习策略……
    第四季:直线上升式
    “科学的有序的思维方式”到“直接达成学习效果”是直线式思维的直接呈现过程,而良好的学习成果就是直线思维学习的直接表达方式。学生为了达成这一效果,在语文课堂中会依照教师的教学策略“按部就班”地“动起来”,形成语文学习成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及策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jxqctx.html